汪俊生先生印象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ou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家汪俊生
  汪俊生,九华山人,祖籍桐城,己酉年生于皖南陵。弱冠之年上九华山,初涉佛门,借佛国方寸之地以栖身,每有闲暇之余便操幼时之学,与笔墨为伴,碑帖为邻。现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书法作品曾参加笔墨耕耘八人书画联展,建党8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中韩文化交流展,安徽省沿江四市展,皖南七市书法篆刻精品展,清华大学刘怀勇书画工作室优秀作品展,普陀山、九华山佛教名山书法联展,九华山文化馆建馆三十周年书画邀请展,纪念仁义师太圆寂二十周年书画邀请展;部分作品发表于《中国佛教文化》《安徽书坛》等刊物;出版有《汪俊生禅诗白话书法作品集》《汪俊生书法作品集》《怎么都好——汪俊生书画作品集》。
  “怎么都好”这句话是自己常说的,也是常听别人说的,而谁又做到了几分,却很少有人想过。
  去年春末,余闲游至九华佛山,见一不大的书屋内挂着很入眼的一幅书法作品《怎么都好》。我说的很入眼,首先是书写的内容,再之是书法。时下,大凡书家善书唐诗名句,如“云海松涛”“厚德载物”等等,满目皆是,当然这些内容无可非议,书者的字也还算好,但是,书法有书法的力量,书法有书法的品味。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就是作者内心的独白,你可能记不得作者的名字,但你会时时想着作者该是什么样子,这就是我們常说的字如其人。
  十几年前我于泰山极顶放眼四野,除了能感受到一览众山小的大美之外,脑子便是空空荡荡的,我想用几句话来表达泰山之美,可无论如何也没有做到,那个时候我才知道我内在的贫乏。忽然间,在我不经意向对面看过去的时候,豁然我的心底为之一亮,却见一尊巨石上刻着四个苍劲的大字“山河原脉”。巨石脚下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汇成小溪向山下奔黄河而去,那个时候,古圣先贤对泰山壮美的歌颂、对黄河的歌颂一下子撞入脑海。这就是书法的力量,直到十几年后的今天,我的眼前还常常映现出“山河原脉”这几个大字。
  我时而想象着这个作者是个什么样子,此人该是如何的学养,如何的胸怀。
  由《怎么都好》这幅书作我认识了它的作者——汪俊生先生。此后我们成了朋友,在交往之中我也对这位“怎么都好”的朋友有了更多的了解。俊生兄出生中医世家,十六岁的时候因上山采药行至九华山,也许是与山有缘,也许是与佛有缘,俊生兄便在此落户生活,二十九年过去了,他早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九华山人了。二十多年来,俊生先生平平淡淡地生活,在他的空间里书写着他的快乐,抄录着那些助人向善向上的经文。俊生天南地北的朋友很多,大都是在九华山结的善缘,因此还要迎来送往着这些朋友。一杯清茶,一轮朗月,乐在其中。俊生兄,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接引居士”,他就这样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有了这种修行,有了这种境界,他的书法才能悬于墙上不会塌落。如果说俊生兄的书法是一座大山,显然有捧杀之嫌。但在我的眼中,俊生兄书法正如一湾清水,灵动、透彻、安静,可映星月,可载千帆。
  眼下时风冠有“诸多头衔”之士醒目皆是,刚唱一首歌就是“著名歌星”,在一部片子里跑个龙套就成了“著名影星”,敢拿毛笔写字的就是“著名书法家”“实力派书法家”等等,就像是男人就是帅哥,是女人就是美女一样,所以我们对艺术工作者只用真和不真去区别,不真的在此就不提了。而汪俊生先生的人品、学养、书法亦是纯性的、纯真的。就像书写的那样“怎么都好”,长久以往,俊生兄快乐着他的快乐,至于头衔、名气、财运这些似乎都与他没有太大关系,俊生兄只是以他的方式修行着,生活着,他的内心是阳光的,给予别人的也是阳光的。
其他文献
《国风·墉风·载驰》有云: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自古以来,女性书法家在书法历史的长河里犹如撒在玉盘里的珍珠,各放其彩。细数古代书法史上有名的女性书法家:蔡文姬、卫夫人、武则天、邢慈静、管道升等等。  卫铄,别称卫夫人,东晋女书法家,为一代书圣王羲之少时之师,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善真书、草隶,所著《笔阵图》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坠石,“撇”如陆斷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
期刊
麓山寺碑不在麓山寺,而在闻名天下的岳麓书院。  公元268年,竺法崇创建麓山寺。距今已有1747年。  公元730年,北海太守李邕撰文并书写《麓山寺碑》。  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文化生生不息,从未断绝!中国的四大书院,也只有岳麓书院延绵一千多年,至今书生满院!  然而,这方承载麓山寺巨大历史奥秘、中国书法史上珍贵的“三绝碑”,却不知何时离开了麓山寺,偏居于岳麓书院一隅,几乎无人问津。 
期刊
看多了城市车马的喧嚣、人的虞诈,就去田野里走走吧,极目漫长平直的地平线,听听风在耳边的甜言蜜语、蝉儿单纯的旋律,再把脸浸在清冽冽的水渠中和大地亲吻,洗去昨日的疲惫,感受那来自母亲心底深处的细腻,拾起一块土坷垃抛向路边田里的麻雀群中,看它们轰的飞起又落下,瞪起乌黑的小眼睛猜疑观望,吱吱喳喳地讨论、喧闹,然后在野草花丛中坐下,面对明朗的阳光,遥望前面的树木村庄。  我的祖辈来自田野,因此对田野依然向往
期刊
书法家吴玉君  吴玉君,195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号如翁,为明代宜兴吴仕后裔。吴玉君先生自10岁始学习书法至今已五十余载。初学柳公权、颜真卿,继学褚遂良、欧阳询、赵孟頫、王羲之、钟繇及北魏诸碑,后又学汉隶、曹金碑、礼器碑、张迁碑、石门颂、史晨碑等直追金文、钟鼎、甲骨文。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南京当兵期间又学林散之、萧娴、高二适、胡小石、尉天池、武中奇等名家前辈。八十年代得常州胡一飞先生亲自教授峄山碑和铁
期刊
书画家岳维信  岳维信,祖籍山西,青年篆刻家、画家。曾问道于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李刚田先生,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进修于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名家班,现为刘艺书法研究会成员、天津印社社员。作品获山西群星杯书法篆刻大赛优秀奖、山西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奖、天津职成教育系统书法赛二等奖、天津第五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入展中日大阪书法交流展、中美书法篆刻交流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名
期刊
摘要:在现代化、国际化和城镇化的境遇下,“民俗纪实”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审美文化活动,其绘画中的“乡土情结”或“乡愁”绘画也成为了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文分析了“民俗纪实”在乡土绘画中的表现,探讨了“乡愁”景象如同一面镜子反映风俗民情,既是人们“乡土情结”的盈溢,也是人们在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文化回应,最后阐述了“民俗纪实”在“乡愁”绘画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俗纪实 乡土绘画 乡愁 审美回应  在
期刊
砚随石形琢成,呈倒三角形砚,长160毫米,宽120毫米,高25毫米。三角形的石料对一般的砚工而言,是比较难处理好的。如三角形的顶角朝上作砚首,往往会显得太尖锐,视觉上感觉不舒服。而作倒三角形,砚堂会变小,在实用方面感觉不合理,弄得不好还会有头重脚轻之感,所以砚工一般不太喜欢用三角形砚石制砚。即使做,也常常要去掉一两个角而后快,毕竟,砚是以方正为贵的。  历代传下来的三角形砚并不多见。比较典型的如广
期刊
“澡雪”,语出《庄子·知北游》的“澡雪而精神”,喻以雪洗身,清净神志。我青年时期以此做字号期许,要时时锻身湅心,端正品德,也要坚定于文艺载道的志向。  我自幼受双亲影响喜好笔墨与绘画,国、高中时期持续学习文学与造型艺术。大学就读辅大中文系时,除修习国学、古典文学、诸子思想、现代新文艺等,亦涉及中西艺术史及造型概论。同时勤研楷书,初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柳公权玄秘塔奠基。旁听美术系课程,选修西洋艺术
期刊
画家张晓刚  张晓刚,生于1963年,河北保定人。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保定画院油画工作室副主任。自幼学习美术,1983年就业于保定市图书馆,1987年参加在保定莲池昆阆举办的“野草七人画展”。1988年参加河北省青年油画作品展,作品《青苹果》获二等奖。1989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著有《田野风声》《大红门》《野草》等中长篇小说,其中《滚地雷》《荡妇》《秦尚义》《李振奇》《陷阱》曾先后在《荷花淀》上
期刊
印人岳维信,八零后,尤擅元朱文,性温和,讷于言。但说到治印,几乎成了他与众人情感交流最真实有效的媒介。其在篆刻方面的创作精力无疑是让人惊叹的,从维信的印文中不难看出他对古典艺术的青睐,以刀代笔、直抒胸意,是他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  年少时,维信曾迷恋于明清文人印的清雅随意、逸笔草草,直至被近人王福厂的朱文印所震撼,才真正悟解了“线”的极致感与精神,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观。其间越来越明确的是,特質的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