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雨楼藏:明代云纹端石砚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ayer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砚随石形琢成,呈倒三角形砚,长160毫米,宽120毫米,高25毫米。三角形的石料对一般的砚工而言,是比较难处理好的。如三角形的顶角朝上作砚首,往往会显得太尖锐,视觉上感觉不舒服。而作倒三角形,砚堂会变小,在实用方面感觉不合理,弄得不好还会有头重脚轻之感,所以砚工一般不太喜欢用三角形砚石制砚。即使做,也常常要去掉一两个角而后快,毕竟,砚是以方正为贵的。
  历代传下来的三角形砚并不多见。比较典型的如广东省博物馆藏的《斗笠砚》。也有作蛤(蚌)形的,都是随石造型的成功之作。
  此砚砚首有一椭圆形绿色石眼,眼内有黄色眼瞳。以此眼位置,这样的石眼俗称“高眼”,其主要功能是装饰性。唐询《砚录》这样说高眼:“……其生于墨池之外者谓之高眼,生其内者即曰低眼。高眼尤为人所爱尚,以其不为墨所渍掩,常可睹于前也。”
  翰墨生涯,有时难免枯寂,是需要成人玩具来调节心理气氛的,所以历代端砚上的高眼很受追捧。有了高眼,砚价是要贵很多的。当然并不是每个石眼都能成为高眼,这完全取决于砚工对砚石的精心设计、谋篇布局。若经过妙手独运匠心,石眼既能完全契合整砚的意境,又恰好能出现在砚上合适位置,那就是天人合一的点睛之作了。
  此砚以云纹为装饰,精雕的云纹非常简洁,完全依石形琢成,气势连贯,气韵生动。如一抹轻云,在天际飞飏;如素流激湍,在林间回旋。而点缀在云纹间的石眼,如云霓流岚中的朦胧孤星,出没天际;又如高山流水中的秋月,静影沉璧,别有一番意境。
  細看之下,此砚全部的雕工只有那一条云纹,萦绕着那颗石眼,仅此而已。没有山,没有水,却可以依你的心境,或感受到云水缭绕,或感受到天高云淡,或感受到天朗气清。如明人的小品文,虽只一鳞半爪,三言二语,却经得起长久的品味。这样的砚,看起来顺眼,用起来顺手,洗起来顺畅。
  有时真想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山水砚一定要雕得那样“山重水复真无路”?满砚山峰沟壑、流泉飞瀑,只是既无濡毫池,也少研墨地,有时砚堂里还会高高地鼓起几个石眼,称作砚实在是有些勉强的。
其他文献
蘭亭飘扬着惠风  浯溪荡漾着琴声  中国书法生机勃勃四方闻名  点横竖撇捺  几多秀丽 几多雄浑  几多古朴 几多苍劲  活灵活现的银钩铁画  蕴含着人间的苦乐  蕴含着宇宙的阴晴  大小一支妙笔  纵横万里征程  啊  中国书法是纯朴的清风  颐养着东方赤子豪放的诗情  兰亭飘扬着惠风  浯溪荡漾着琴声  中国书法生机勃勃四方闻名  篆隶楷行草  几多潇洒 几多天真  几多典雅 几多文静  多姿
期刊
王國平书法作品
期刊
正是由于公共艺术特殊的结构关系,让其带上了复杂的社会性质,这样的复杂性存在于私人性和社会性之间,我们可以笼统地称之为“公共性”,同时也正是包含着公共的特性,才让公共艺术这个概念被挖掘出来后备受世人的关注:一方面,我们由艺术的角度来看,“公共艺术”往往会被不自觉地定义为“艺术在公共空间”中,不难看出这样的认知显然带有很强的艺术主导性因素在里面,同时也是一种个人艺术思维因素的体现,毕竟一件艺术作品的成
期刊
一、作品的创作背景  清代黄景仁的诗作《少年行》,刻画了一位胸怀远大理想,向往建功立业的有志少年形象,描写了少年英姿勃勃、意气风发的奔向战场,心里只想着登上高台望军情,毫无离乡之愁、思乡之苦,写出了少年渴望,登上高高的太白山,让宝刀流转的寒光与头顶皎洁的月光相映生辉,抒发了他不甘平庸、誓建奇功的鸿鹄之志。  我对这首诗的理解是,庭院里训不成千里马,温室里长不出万年松,热火朝天的军营、硝烟弥漫的战场
期刊
《国风·墉风·载驰》有云: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自古以来,女性书法家在书法历史的长河里犹如撒在玉盘里的珍珠,各放其彩。细数古代书法史上有名的女性书法家:蔡文姬、卫夫人、武则天、邢慈静、管道升等等。  卫铄,别称卫夫人,东晋女书法家,为一代书圣王羲之少时之师,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善真书、草隶,所著《笔阵图》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坠石,“撇”如陆斷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
期刊
麓山寺碑不在麓山寺,而在闻名天下的岳麓书院。  公元268年,竺法崇创建麓山寺。距今已有1747年。  公元730年,北海太守李邕撰文并书写《麓山寺碑》。  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文化生生不息,从未断绝!中国的四大书院,也只有岳麓书院延绵一千多年,至今书生满院!  然而,这方承载麓山寺巨大历史奥秘、中国书法史上珍贵的“三绝碑”,却不知何时离开了麓山寺,偏居于岳麓书院一隅,几乎无人问津。 
期刊
看多了城市车马的喧嚣、人的虞诈,就去田野里走走吧,极目漫长平直的地平线,听听风在耳边的甜言蜜语、蝉儿单纯的旋律,再把脸浸在清冽冽的水渠中和大地亲吻,洗去昨日的疲惫,感受那来自母亲心底深处的细腻,拾起一块土坷垃抛向路边田里的麻雀群中,看它们轰的飞起又落下,瞪起乌黑的小眼睛猜疑观望,吱吱喳喳地讨论、喧闹,然后在野草花丛中坐下,面对明朗的阳光,遥望前面的树木村庄。  我的祖辈来自田野,因此对田野依然向往
期刊
书法家吴玉君  吴玉君,195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号如翁,为明代宜兴吴仕后裔。吴玉君先生自10岁始学习书法至今已五十余载。初学柳公权、颜真卿,继学褚遂良、欧阳询、赵孟頫、王羲之、钟繇及北魏诸碑,后又学汉隶、曹金碑、礼器碑、张迁碑、石门颂、史晨碑等直追金文、钟鼎、甲骨文。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南京当兵期间又学林散之、萧娴、高二适、胡小石、尉天池、武中奇等名家前辈。八十年代得常州胡一飞先生亲自教授峄山碑和铁
期刊
书画家岳维信  岳维信,祖籍山西,青年篆刻家、画家。曾问道于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李刚田先生,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进修于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名家班,现为刘艺书法研究会成员、天津印社社员。作品获山西群星杯书法篆刻大赛优秀奖、山西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奖、天津职成教育系统书法赛二等奖、天津第五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入展中日大阪书法交流展、中美书法篆刻交流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名
期刊
摘要:在现代化、国际化和城镇化的境遇下,“民俗纪实”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审美文化活动,其绘画中的“乡土情结”或“乡愁”绘画也成为了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文分析了“民俗纪实”在乡土绘画中的表现,探讨了“乡愁”景象如同一面镜子反映风俗民情,既是人们“乡土情结”的盈溢,也是人们在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文化回应,最后阐述了“民俗纪实”在“乡愁”绘画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俗纪实 乡土绘画 乡愁 审美回应  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