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高效的课堂需要我们用情感和智慧去建构。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语文课堂上就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就一定能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关键词】高校课堂;语文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给我们一套全新的东西: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但同时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是所有语文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它是以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为取向,能够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能够高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我们要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用智慧的心灵来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要求老师“课要上的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
多媒体以其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如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我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介绍安塞腰鼓的课件等手段再现安塞腰鼓的庞大气势,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知了解安塞腰鼓,使他们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去感知事物,从而让学生进入“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深刻地体悟文本的意蕴。又如教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时,我先用音乐创设情境,播放歌曲《长江之歌》,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景物之中,动听的音乐和诗情画意般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陶冶了学生幼小的心灵。接着再运用投影直观地展现出滚滚长江的景象,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思维能力,使之对课文内容理解透彻,记忆深刻。
二、创造参与条件,全面提高学生参与度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应少讲、精讲,留下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究、摸索;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和掌握知识。
长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依赖老师的不良习惯。一遇到问题、难题,不是积极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而是等待老师讲解答案。俗话说,不丢掉拐杖,永远学不会走路;不亲自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
再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开凿隧道的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能在黑板上画出詹天佑开凿隧道的工程示意图?交流板画时,教师有意识先请中等生到黑板画图,他画出居庸关的示意图。然后又请优等生补充修改。最后再请基础较差的学生照示意图说明。这样,全班学生都有参与机会,达到“异曲同工”之效,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设计,既避免了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全面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效率。
三、营造和谐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努力使学生消除对权威的畏惧心理,营造和谐、愉快的气氛。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把握文中的“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我先通过播放第一段的课文录音,呈现战士们奔赴抢险途中和到处告急的几组图片让学生体会出抢险迫在眉睫,接着用这样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读读课文,看能看到哪些画面?” 音乐的烘托、眼前的图片、课文的语言激活了生活中原来积累的抢险的表象,并融合在一起,他们感受到了激动人心的抢险场面,促使学生对人民子弟兵的爱戴之情油然而生。这时,情感的浪花在学生的心中涌动,是由细读进入精读,读出课文神韵的好时机。此时,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在老师的引导和本身的情感驱动下,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此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从而使涌起的情感浪花得到深化而盛开。
四、加强参与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其重要的是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可以说抓住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就牵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对文章的难点部分:“‘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引导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人或事物在什么时候也给别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而愉快?学生交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归纳:帮助、安慰、理解、宽容、鼓励、掌声……这些都是一种付出,而这样的付出却能给人带来快乐,因此说它们都是美好的东西。
实践证明,只在课堂上围绕仅有的教材兜圈子的教学思想是封闭的。只要走进生活,使课内课外、课本和社会紧密衔接,让学生带着对生活的经验走进课堂,又带着良好的习惯走向课外,唯其如此,课文才不至于成为抽象乏味的教学符号,语文教学才会充满活力。
以教材为辐射点,给文本源源不断的注入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水,使学生能够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生活体验与文本的内涵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涌动他们的心灵世界,最终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美的享受。正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入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水,那么你的语文课就不会死教、教死,不可能沉寂,不可能枯燥乏味,这正是语文课堂魅力之所在。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高效的课堂需要我们用情感和智慧去建构。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语文课堂上就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就一定能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高校课堂;语文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给我们一套全新的东西: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但同时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是所有语文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它是以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为取向,能够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能够高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我们要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用智慧的心灵来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要求老师“课要上的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
多媒体以其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如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我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介绍安塞腰鼓的课件等手段再现安塞腰鼓的庞大气势,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知了解安塞腰鼓,使他们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去感知事物,从而让学生进入“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深刻地体悟文本的意蕴。又如教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时,我先用音乐创设情境,播放歌曲《长江之歌》,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景物之中,动听的音乐和诗情画意般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陶冶了学生幼小的心灵。接着再运用投影直观地展现出滚滚长江的景象,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思维能力,使之对课文内容理解透彻,记忆深刻。
二、创造参与条件,全面提高学生参与度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应少讲、精讲,留下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究、摸索;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和掌握知识。
长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依赖老师的不良习惯。一遇到问题、难题,不是积极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而是等待老师讲解答案。俗话说,不丢掉拐杖,永远学不会走路;不亲自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
再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开凿隧道的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能在黑板上画出詹天佑开凿隧道的工程示意图?交流板画时,教师有意识先请中等生到黑板画图,他画出居庸关的示意图。然后又请优等生补充修改。最后再请基础较差的学生照示意图说明。这样,全班学生都有参与机会,达到“异曲同工”之效,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设计,既避免了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全面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效率。
三、营造和谐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努力使学生消除对权威的畏惧心理,营造和谐、愉快的气氛。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把握文中的“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我先通过播放第一段的课文录音,呈现战士们奔赴抢险途中和到处告急的几组图片让学生体会出抢险迫在眉睫,接着用这样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读读课文,看能看到哪些画面?” 音乐的烘托、眼前的图片、课文的语言激活了生活中原来积累的抢险的表象,并融合在一起,他们感受到了激动人心的抢险场面,促使学生对人民子弟兵的爱戴之情油然而生。这时,情感的浪花在学生的心中涌动,是由细读进入精读,读出课文神韵的好时机。此时,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在老师的引导和本身的情感驱动下,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此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从而使涌起的情感浪花得到深化而盛开。
四、加强参与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其重要的是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可以说抓住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就牵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对文章的难点部分:“‘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引导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人或事物在什么时候也给别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而愉快?学生交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归纳:帮助、安慰、理解、宽容、鼓励、掌声……这些都是一种付出,而这样的付出却能给人带来快乐,因此说它们都是美好的东西。
实践证明,只在课堂上围绕仅有的教材兜圈子的教学思想是封闭的。只要走进生活,使课内课外、课本和社会紧密衔接,让学生带着对生活的经验走进课堂,又带着良好的习惯走向课外,唯其如此,课文才不至于成为抽象乏味的教学符号,语文教学才会充满活力。
以教材为辐射点,给文本源源不断的注入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水,使学生能够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生活体验与文本的内涵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涌动他们的心灵世界,最终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美的享受。正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入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水,那么你的语文课就不会死教、教死,不可能沉寂,不可能枯燥乏味,这正是语文课堂魅力之所在。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高效的课堂需要我们用情感和智慧去建构。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语文课堂上就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就一定能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