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好语文读本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z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高中语文老师面对的一个尴尬问题就是厚厚的语文读本不受学生重视。《语文读本》是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的,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语文读本》,引导学生挖掘出语文读本的利用价值,才有利于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读本 使用 关系 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2007年秋季开始,浙江省高中学生开始使用的与苏教版必修配套的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读本》就属于这“其他读物”,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供学生自由选读和教师引导阅读的双重优点。从学生角度来看,选读大部头的经典名著作品,还是比较简单的;而选读另一些散落在各种书目和作品中的优秀作品,搜寻、购买都耗时耗力而且费钱。因此,给学生提供《读本》,使之能便捷地选读,应该说是体现了人文关怀,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然而,事实是怎样的呢?笔者粗略调查了一下,结果很让人痛心,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读本》的使用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学生几乎不约而同地把《语文读本》带回寝室或者家里,有25%的学生随便翻阅了一下,选感兴趣的几篇读了读,其余的学生则没有打开过,更有甚者,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有这本书。学生为什么不爱看《语文读本》呢?对此,笔者也做了一番了解。调查结果很值得我们深思。少数学生是因为课程紧张没时间看,多数学生则认为读本内容与考试无关所以不愿看。于是《读本》就成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读本》的使用也就大打折扣,甚至造成了教材资源的严重浪费。笔者不知是该指责现在的学生过于急功近利,还是该为应试教育感到悲哀。
  总之,问题应该是摆在眼前了,那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好《语文读本》,使“教学两本”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其实方法并不难。如果教师自己在意识上对读本充分重视,然后想方设法提高《语文读本》的利用率,那么读本被学生当作经典来读应该是指日可待的。笔者认为,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是比较可行的办法。
  一、正确处理“课内得法”(必修)与“课外受益”(读本)的关系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学生一旦对语文阅读发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提高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故学生要得法于课内,需激发学习兴趣。读本是课本内容的深化和延伸,和课本联系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的一把钥匙。在不自觉的渗透中,学生会在脑海中把所学知识归纳成一个个的小体系,遇到某个问题就会迅速地联想到类似的问题。所以教师有意识地把读本与课本联系,对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大有裨益。
  (一)利用读本,巧设导语。
  “刘亮程从小生活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总共只上过5年学,种过地,当过兵。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的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黄沙梁。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沙吹破,太阳将人晒老,所有的草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就是作者对这个村子的审视,是他终生所要表达、思考和倾诉的对象。冷酷的寒风里裸露的不仅仅是一个没落了的村庄,更是脆弱而坚忍的‘生命’。”这是我教授《今生今世的证据》时的导入语,学生很感兴趣,不但逐步理解了作者在文中所展露的感受,同时也有意识地去了解刘亮程这个人,去读《寒风吹彻》这篇文章。所以,利用读本做导语导入课文的做法是很值得尝试的。
  (二)利用读本,补充阅读。
  有些入选课本的经典之作篇幅往往很长,必修教材不可能全部收录,只能进行节选。节选那些浓墨重彩、含义隽永的精彩部分,或者选取易于学生理解阅读的某一章节。这样就导致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只能窥一斑而不能见全豹,对于阅读面狭窄的学生,更多时候缺乏理解的语境和背景,应该说是不小的遗憾。而读本恰恰就弥补了这种遗憾。
  譬如,必修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选入了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就独立故事而言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总感觉不能深入挖掘。而在必修一的读本当中,就有《红楼梦》这一阅读专题,里面有《红楼梦》和黛玉的相关阅读文章。教师在教授完必修文本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读本的内容,就能让学生对作品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做出宏观把握,走进作者的心灵,更好地理解作品。
  (三)利用读本,迁移阅读。
  《读本》中不少文章与课本的专题内容相关,因此可在专题文本的教学完成后及时引进《读本》的内容,使《读本》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具体做法是“课内学一篇,课外带几篇”,以学一篇带动阅读不同作家主旨相似的作品,以学一题材带动阅读同一题材的其他作品。这样可以从内容到题材,对专题文本作全方位的延伸,并以一化十、以十化百,让学生徜徉于文学艺术的殿堂。譬如,学了《荷塘月色》之后,笔者及时引入了读本中《心灵的远游》版块《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窗》三篇文章,让学生进一步进入空灵清雅之境,感受淡定从容之情。这样由点到面,辐射阅读,学生不仅能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素养,更能接受人文滋养,拓宽人文视野。
  (四)利用读本,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必修教材的篇目与《读本》的有关篇目进行比较阅读,就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选题选材、布局谋篇、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情节安排等方面分条列表,进行比较,归纳出异同,总结出方法。
  譬如,学了必修一苏轼的《赤壁赋》后,笔者指导学生阅读了读本上的《后赤壁赋》(苏轼)。让他们比较这两篇文章写作背景的异同、写作动机的异同、各自观点的异同,文章思路的异同、语言特点的异同,文章风格的差异。在比较中,让学生既学会聚焦求同,又学会发散求异;既加深思维的深度,又拓展思维的广度。同时也既授之以渔,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又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正确处理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关系
  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读本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并重,写读相长。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从《语文读本》中去选择和组织材料,作为作文教学的“范本”,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提高写作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作文训练的范本,即以读本为范本结合课文的作文训练进行技法探讨与训练。在进行必修五专题二《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写作指导实践时,我先请学生阅读了《读本》中的高尔泰的《沙枣》、夏榆的《失踪的生活》、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让学生先找出他们的感受点,并让他们说出这些作家是如何引发这些感受,学生就很容易明白本次训练的要点,并能很好地结合这些例子谈自己的感受,这比过去单纯的理论说教好多了。
  《语文读本》中有些专题是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诗歌是诗人生命良知和个体经验的记忆,是诗人心灵的外化与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对自然天籁的感悟和对人生世相的体察。所以对于诗歌,学生应当反复吟诵,仔细玩味,把握其多元主题,体会其朦胧情感,明辨其表现手法,捕捉其韵外之致。学生一旦成功破译诗歌主题、情感、手法,就会意兴盎然,甚至会产生创作冲动。再加上十六七岁是如梦如幻的季节,是遐思迩想的季节,是诗情勃发的季节。学生的情感一旦找到了突破口,就会喷涌而出,一发而不可收拾。
  三、正确处理考试考查,促进阅读的关系
  为了促进学生阅读语文读本,可将《语文读本》上的经典篇目纳入考试内容。用考试这支指挥棒来引领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所谓考试,主要是学校自行组织的月考、期中考,命题教师可以读本上的选文作为测试材料,精心设计试题进行测试。测试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版块。
  (一)语言表达及运用。
  《语文读本》中的大多数文章都是非常典范的白话文,其中很多的词语、句子和文段都可以选择来命制“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现代常用汉字的字形”、“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选用、仿写、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等方面的语文能力。
  (二)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语文读本》中的古诗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作品。其中《氓》、《关雎》、《蒹葭》(《语文读本》必修三“诗经与楚辞”),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旅夜书怀》(《语文读本》必修四“唐诗气象”),柳永的《八声甘州》、苏轼的《江城子》、贺铸的《青玉案》、姜夔的《扬州慢》(《语文读本》必修四“宋词情韵”)等篇幅较为简短的作品都可以用来命题。
  《语文读本》中的文言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典范,适合学生阅读。《钴鉧潭西小丘记》、《超然台记》(《语文读本》必修二“唐宋散文”),《荆轲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语文读本》必修三“历史散文”),《蚊对》、《满井游记》、《左忠毅公逸事》(《语文读本》必修四“明清散文”)等都是典范的文言文,可以用来命题检测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现代文阅读与鉴赏。
  《语文读本》中有许多精美的文学作品,譬如《寒风吹彻》表现的是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沙枣》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一个自由人,在追赶监狱”所体现出的作者的人文关怀;《失踪的生活》作者透过几张明信片,看到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们的苦难;《故都的秋》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描写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我的空中楼阁》语言清新脱俗,风格柔和、温婉、含蓄;《窗》在朴实典雅的描述中,飘忽着一缕情思,沉淀着某种哲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作品思想深邃、情感丰富、风格独特、手法各异,共同组成了一个极其强大的文化磁场,学生在这个磁场中接受熏陶感染,可以升华思想、净化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品位、学会审美。以此作为命题材料设题考查,不仅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能提高试卷的文化含量。
  总之,读本是教本的拓展与延伸,是丰富学生语文知识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教学中可将教本与读本进行“联姻”,优化组合教学资源,真正发挥整体教学的功能,有利于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其他文献
百年不遇的一次世博会,对上海来说肯定是一份不可磨灭的珍贵文化遗产。而作为当年的爱乐人和远道而来的追寻者,希望能以此文栩栩如生地再现当时各个国家场馆所展示的音乐活动以及那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  上海世博会远离我们已经六年了。对于有幸参与过它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它或许都是视觉或味觉上的;但对于我而言,它却几乎仅仅是听觉上的。相信一定有许多人有无数种理由向我证明,把关注的焦点只集中在世博会的音乐内涵上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