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精英与中国乡村治理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l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贺雪峰,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农村社会学、政治社会学。
  主要著作:《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乡村社会的关键词》、《村治的逻辑》等。
  摘要 田原史起先生所著《日本视野中的中国农村精英:关系、团结、三农政治》,以对农村精英的关注为主线,深入系统研究了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中国村庄社会资本、经济发展水平与乡村治理的关系。所提问题重大,精辟之论叠出。其关于公、共、私,原子化、关系、团结,正式精英与非正式精英,发展与制约,中央、地方、农民等几对关系的讨论,对深化中国农村政治研究尤有启发,无疑将进一步丰富中国农村研究,益于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 田原史起 《日本视野中的中国农村精英:关系、团结、三农政治》 农村精英 乡村治理
  2004年8月,笔者应邀到日本访问,与田原先生有过第一次深入交流,得知田原先生长期研究中国村庄,尤其是到中国农村做过多年田野调查,甚感投缘,此后一直保持通信联系,中间有多次见面交流。前不久,田原先生到武汉,顺道到笔者所在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访问。现在,田原先生在多年田野调查基础上撰写的研究论文《日本视野中的中国农村精英:关系、团结、三农政治》,即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读田原先生之著作,对笔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中国农村政治有颇多启示。
  田原对几类关系的讨论对深化中国农村政治研究的启发
  《日本视野中的中国农村精英:关系、团结、三农政治》以对农村精英的关注为主线,深入系统研究了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中国村庄社会资本、经济发展水平与乡村治理的关系。在笔者看来,田原先生的研究,资料翔实,所提问题重大,精辟之论叠出,对笔者颇多启发。
  具体来讲,笔者认为,田原先生关于以下几对关系的讨论,对深化中国农村政治研究尤为重要:
  公、共、私。讨论中国农村精英,首先要确定其活动环境。田原十分敏锐地发现,在中国农村同时有三个为地方治理提供资源的领域,即“公”、“共”和“私”的领域,三者代表不同的资源供给原则:“公”代表着政府的“再分配原则”,“共”是社区的“互惠原则”,“私”是市场的“交换原则”。从国际比较角度来看,中国农村基层治理中,“共”的作用很大,田原甚至认为,“在国际比较上,‘共’是中国基层治理的最大资源”,而农村精英历来是“共”的主要承担者。
  田原先生将“共”独立出来,重点讨论中国基层治理中精英在“共”的领域以“共”的原则来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的机制。这一研究有助于把握中国长期以来基层治理的基本逻辑,这一逻辑在当前中国仍发挥重要作用。前不久,笔者到成都农村调查,成都市每年为每个村庄提供20~30万元用于公共服务建设的资金,具体如何用这笔钱,政府不作规定,而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但不能将这笔钱分掉、还债,而只能用于具体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上。这样,成都市就通过“共”的领域,将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与农民自下而上的需求偏好结合了起来。这种在村庄层面将自上而下转移资源和自下而上表达公共品需求偏好结合起来的民主形式,笔者称之为“分配型民主”,即农民利用村民自治制度成果来分享自上而下的转移资源。在分配型民主以外,还有一种民主的形式,笔者称为“动员型民主”,即由村民通过民主来讨论如何分担公共品建设责任:出资或出劳的责任。当社区内“共”的原则开始消退,村庄越来越原子化时,离开对“公”的借重,“共”就很难通过民主来动员资源建设社区公共品了。这就是为什么取消农业税后,中国大部分地区很难再通过诸如“一事一议”的民主办法来筹集公共事业建设经费的原因。
  原子化、关系、团结。上面讲到原子化,正是笔者对当前中国中部农村的一种描述。“原子化”是指村民之间缺少有机联系,公益事业很难办成,“共”的领域仅仅是靠私人关系在起作用。
  田原先生在“原子化”的基础上讨论了“关系”和“团结”两种村庄社会结构形式,也是两种社会资本的形式。“关系”最经典的模型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村庄精英通过关系到外面动员资源进行村庄治理,“关系资本”构成了田原先生所讲“外交”型村庄公共建设的基础。“团结”则是村庄内部仍然具有密切联系、具有共同荣誉的社区类型。田原试图以“过程—事件”分析为基础,同时关注中国基层治理中的“关系”资本和“团结”资本,从而理解中国基层治理中农村精英往往集外交官、经营者和动员领袖于一身的复杂微妙之处。
  实际上,作为一个巨型的、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不同区域差异极大,不仅存在田原所重点讨论过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东中西部差异,而且存在社会结构上的南中北差异。从村庄社会结构上看,中国农村的南中北差异极大。华南地区村庄多是聚族而居,村庄结构与血缘结构合二为一,是典型的“团结型村庄”;华北地区村庄内往往有众多以血缘为基础的分裂结构,我们称之为“分裂型村庄”;而以长江流域为典型的中部农村,因其村庄历史不长,村庄成员流动性强,村庄边界相对开放,村庄内往往缺少强有力的在治理中起作用的结构性力量,我们称之为“原子化村庄”。不仅从东中西部对中国农村进行区域研究,而且注意从南中北方对中国进行区域研究,可以丰富田原先生关于“原子化、关系、团结”的三种村庄结构及其治理模式的理解。
  正式精英与非正式精英。田原将“在农村较有影响力、威信较高,可超乎私人利益,为公共利益、共同目标发挥带动能力的个人或是在必要时能发挥这种潜在力‘个人’称作农村精英”。依据权力是否主要来自“公”,而将农村精英区分为正式精英和非正式精英,正式精英相当于基层干部,非正式精英则范围广泛。笔者过去的研究中,将正式精英和非正式精英分别称作体制精英和非体制精英,划分依据与田原相似。
  田原在讨论正式精英时,利用自己田野观察所得资料证明,村级正式精英频繁更替,对村庄发展的负面影响甚大,一是发展思路会“断绝”,二是村庄发展的关系资本会受到损害。田原得出这个结果主要来自对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观察。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因为缺少经济资源,正式精英频繁更替导致的后果,主要不是村庄发展思路和关系资本受到影响,而是村干部不负责任。且因为村干部频繁更替,村庄内曾当过村干部的人很多,村庄很容易陷入精英冲突之中。田原讨论了由简单村庄到复杂村庄的两种机制,一是“分节”,二是“分化”,总体来讲,在东部地区和城市郊区,分化机制起更大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复杂化主要靠分节机制。前面讨论南中北地区,在华南和华北,分节机制都起作用。   在复杂村庄,非正式精英越多越活跃,正式精英进行决策就越是受到限制。若正式精英可以与活跃的非正式精英结成联盟,村庄动员能力就会很强,一旦村庄正式精英与非正式精英形成对抗,或正式精英群体中,因为每个人背后非正式精英支持者不同,造成正式精英的分裂,村庄就会形成派系斗争。华南农村多前者,华北农村多后者。
  发展与制约。田原在书中讨论了国家对农村精英的心态,一方面,因为中国历来存在一个庞大的“共”的领域,离开农村精英,“共”的治理就难以展开,为了充分发挥“共”的作用,国家就要相信农村精英,调动农村精英的积极性,让他们为农村发展作贡献。另一方面,农村精英很复杂,且与“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村精英不仅可能会谋私,而且可能与农民共谋形成“土围子”,为此,国家对农村精英采取了警戒和制约的态度,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中国信访制度以及田原所讲作为“制约农村精英的政治”的村民自治。
  田原关于“制约农村精英的政治”的讨论十分精彩。一方面,只有充分调动村干部积极性,给他以一定权力,村干部才可能搞好村庄建设,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品;另一方面,村干部往往可能借此谋私,从而加重农民负担,引起农民不满。新世纪中国进行税费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试图解决此一问题,结果,取消农业税后,村干部所有向农民收钱的渠道都被“封锁”,村干部不再有为农民办事的任何能力。
  中央、地方、农民。田原关于征地过程中中央、地方和农民三层互动的讨论也很值得注意。他准确地看到,在征地事件中,除国家和农民两个角色以外,还有一个极其关键的角色是地方政府。在征地事件中,农民所抗议的基本上都是地方政府,他们最习惯的抗议渠道是到更上一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上访。当前中国农村矛盾最多冲突最大的领域是征地,这与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有关。有趣的是,征地冲突的主体一直是地方政府和农民,没有中央政府作为征地主体参与到与农民的冲突之中,甚至省级政府也极少会参与进去。反过来,当地方政府与失地农民发生了持续性的冲突时,总是中央政府出面调控。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农村征地引发冲突并没有降低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威。
  从最基层情况来看,征地是有补偿的,相对于农业收入,征地补偿往往显得数额巨大,因此,在征地过程中,村干部往往站在地方政府一边,以期从中获得利益,而村干部的谋利行为很容易引起村民愤怒。所以,在大多数征地冲突事件中,冲突双方竟是村干部和农民,是农民到地方政府那里上访要求政府查处村干部谋私行为。村干部在征地时是站在地方政府一边的,地方政府无论如何也不好查处,而倾向敷衍村民。若没有新的偶发性事件加剧冲突,地方政府的敷衍是有效的。
  尤其可贵的是,田原通过征地来研究中国中央、地方和农民三者之间关系时发现,征地所可能造成的粮食安全保障风险、失地农民风险不足为虑,真正重大的风险是地方主义的风险。就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地方政府在土地制度安排上与中央的复杂(博弈)关系而言,我们应该说,田原先生对中国农村问题的把握已经很到位了。
  基于田原研究基础上的思考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大,田原先生从中国农村精英入手,在大量田野调查基础上对中国农村政治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其学术精神让人感佩。下面笔者想在田原研究的基础上再多讲几句。
  如前所说,从区域上看,中国农村可以依经济发达程度,分为沿海的东部发达地区和广大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农业比重比较低,村庄有一定工商业基础,农民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往往因为办有工商业而有大量外地农民来此务工经商。村庄办有工商业就能够享受到土地非农使用所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村集体也因此有一定资源。而中西部地区大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村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留在村庄的大多为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老人妇女。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村干部仍然有一定非农就业能力(如开商店、承包工厂、当包工头、跑运输)或搞规模农业经营,否则,仅工资收入,村干部无法养家糊口。在人财物资源流出,集体资源薄弱的农村地区,村庄政治最大的功能不是发展,而是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而对于集体资源丰富的沿海发达地区,在“富人治村”变得不可逆的背景下,最重要的村庄政治是在村庄精英和村民之间建立相对平衡的关系,因为村庄精英可能凭借其掌握的优势资源脱离村民,造成新的农民政治无力感。
  而从南中北的差异来看,华南农村因为聚族而居,村庄大多数为团结村庄,村民比较有能力解决公共事务,举办公益事业。若有自上而下的资源进到村庄,南方农村就可能调动起村庄力量来有效接应资源和有效使用资源。华北农村因为村庄内存在多个分裂集团,容易发生不同村民集团之间的激烈冲突。如果有自上而下的资源进村,村庄如何及能否分好资源,尚待观察。
  以长江流域为主的中国中部农村地区,因为村庄中几乎不存在影响村庄政治的公共性的血缘集团,而使村庄治理处在散漫状态。村庄政治中,很少有强有力的反对者,也很少有强有力的支持者。村干部本身的品质、是否有外来资源及如何使用外来资源的规则,对村庄治理状况就极为重要。
  取消农业税之前,国家要向农民收取农业税,农民还要承担集体的“三提五统”经费,此外,农业共同生产费也往往要搭在强制性的税费中,由村干部一并收取。因为缴纳农业税是法定义务,地方政府可以采用强制措施来向农民收取。所以,到了1990年代,一方面,在全国农村普遍出现了向农民强制收税的情况;另一方面,因为可以强制收税,地方政府乘机搭车收取“三提五统”,进行各种集资,收取共同生产费。
  在团结的南方农村,村干部一般会站在农民一边,对上级的强制抱有消极态度,地方政府因为缺少村干部的协助,而较难向农民收取过多过重的负担。在华北农村,村庄内存在多个派系,一派上台协助地方政府收税时,另外一派或多派的精英(非正式精英)就会上访。这样,华北农村为农民负担上访的事件最多,正因为上访,华北农民负担不重。中部原子化农村,村庄内没有任何有力的制约力量,地方政府为了完成税费任务,建设更好的政绩工程,往往会利诱村干部协助地方政府加重农民负担。受到利益诱惑,中部地区村干部有极强的协税积极性。一旦农民不愿缴纳税费,那些敢于撕破脸皮的村庄“狠人”就替代现任村干部,成为杜赞奇所说掠夺性经纪。结果,中部地区农民负担最重,三农问题难解。
  取消农业税就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在取消农业税的同时,也取消了其他各项向农民的收费。由此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衰退,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秩序难以维系,国家因此不断加大向农村转移支付的力度。
  在取消农业税的前几年,因为对基层干部不放心,国家向农村转移资源,要么直接发到农户(比如粮补),要么由“条条”(部办委局)通过项目来为农村提供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乡村两级则几乎完全被抛弃了,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不了作用。但是,离开乡村两级,这种“资源转移”就往往变成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而与农民需求无关。支付给农民的转移支付并不能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也绝对不可能将发给自己的钱又集中起来办公共事业。
  成都市通过给每个村20~30万元的公共事业建设经费,要求村庄通过民主程序来用好这笔资源。从笔者调查情况来看,效果良好。自上而下的资源如何与自下而上的农民公共品需求偏好在村庄层面对接,实在是当前中国农村政治的第一要务,而这一领域正是中国农村精英施展抱负的场所。田原先生对中国农村精英的诸多精辟研究,无疑将进一步丰富中国农村研究,并将有益于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田原史起著《日本视野中的中国农村精英:关系、团结、三农政治》,山东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
  责 编/肖 洁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杨恕,兰州大学原副校长,中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常务理事。  研究方向:中亚、反分裂、反恐、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理论。  主要著作:《转型的中亚和中国》、《世界分裂主义论》等。  摘要 从我国发展的历史来看,西部地区具有重要战略价值,西部地区的发展也一直是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丝绸之路
【摘要】德国历史上的“国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构建合法性认同、形成有效治理结构、寻找转型契机的不同努力。“君权神授”、“继承罗马”、“选侯选举”、“承认现状”、“人民主权”是德国历史上除民族主义外常见的五种权力自证模式。各类“国家”在内外权力施展的四类模式之间移动,构建起一段历史时期内的有效治理结构。国家的转型动力主要来自更高使命的呼唤、突然降临的外部压力和逐步酝酿的内部风暴等三个方面。  【关键
摘要 制度创新是创新最核心的部分之一,没有合适的制度,就没有良好的发展。实行“一国两制”解决澳门、香港、台湾问题是东西方制度理论的创新成果。澳门受惠于“一国两制”,也理应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在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及走出去战略中,澳门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成为展示华夏文化软实力的窗口、思想创新的平台、制度创新的“试水区”。  关键词 一国两制 澳门 制度创新 软实力  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一直是
【摘要】钱伯海先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经济学和统计学的教学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就,为中国经济和统计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先生的创新性成就举其要者有:创建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创立社会劳动价值论,提出国民大核算构想,推进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改革,优化统计学科体系,创立经济新学科,创新经济学理论,绘制经济学发展蓝图。先生献身科学,追求真理,践行了哲学社会
【摘要】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模式对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发展具有积极指导意义。要找准住宅产业化推进系统中的关键回路和瓶颈问题;以引导消费市场为主带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逐渐淡化对行政力量的依赖;以长远政策为主,避免对短期政策的过度依赖;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避免急功近利的冒进行为。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住宅产业化产业政策    住宅产业化在我国的发展简介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摘要】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散性与生存困难性,使得对其的保护和发展都依赖于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城市旅游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政府要以城市文化主题的多样性为发展目标,构建网络生态、旅游生态的文化生存生态,注重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关键词】文化生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    伴随着工业化向信息化的时代演进,城市的发展呈现出根本性的变革。那种由规模化、
【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也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对于中国而言更是如此,经济全球化为中国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合作与摩擦成为了中国与世界的主旋律。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贸易摩擦、汇率问题、惩罚性关税等频频出现,而且,近几年贸易摩擦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尽管如此,仍改变不了中
【摘要】我国目前农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拐点上,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网络、农业管理数字化、农业服务精准化是必然发展趋势。发展智慧农业需要牢牢抓住“互联网 ”战略机遇,深入推动互联网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融合。推进都市智慧农业需要政府引导;需要完善政策法规,优化都市智慧农业发展环境;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制定都市智慧农业发展战略规划;需要设立专项资金,推进都市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确立符合人类发展方向的价值观,需要我们对人性和人类发展逻辑的理性认知。特别是我们正在经历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处于大调整的过程中,更要让理性的精神贯注到价值和价值观的培育与确立中。  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不仅成为经济上的巨人,在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取得非凡的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法治国家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正在走向“重建文明”“重建秩序”的伟大目标,正在把自己建设成为集传统文
摘要 本研究旨在结合问卷调查,了解中国民众在平等与特权方面的态度。受访者就支持何种平等观,贡献的边际回报是否应该递减,倾向于拥有何种影响力,以及对特权的态度等问题作出了回答。民众在平等问题上的态度普遍理性、务实,对特权问题的理解呈现出现实主义倾向与价值判断并重的特点。理解民众的平等观和特权观,有助于明确制度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方向,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关键词 平等 特权 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