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2003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散性与生存困难性,使得对其的保护和发展都依赖于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城市旅游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政府要以城市文化主题的多样性为发展目标,构建网络生态、旅游生态的文化生存生态,注重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关键词】文化生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
  
  伴随着工业化向信息化的时代演进,城市的发展呈现出根本性的变革。那种由规模化、标准化大生产驱动经济的城市发展模式从整体上看已经弱化,消费经济时代城市本身及其文化表征已成为一种可生产并进行交换的商品。①城市旅游正是这样一种商品。在这种迅速变化的生态状况下,城市展现着自身文化的独特特征,不断牵引着人们好奇的神经,但这也使得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面临困境。本文以西安为例,结合城市变迁与文化生存的生态变迁,研究如何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优势资源的发展保护,解剖城市旅游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为实现城市旅游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寻找更有效的方法。
  
  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城市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越来越少,而且生存空间不断遭到挤压,处于一种弱势地位。这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生态依附于特殊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风俗活动等,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使得这些发生了变化,使它们丧失了实用价值而濒临消亡。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冲撞融合,而且面临着城市发展中的经济生存问题,其生存发展越来越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
  全球城市的文化竞争,使文化及创意产业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②文化成为城市竞争的重要内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其重要一环。将旅游和休闲结合作为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的“推进剂”是世界上许多城市(如日本东京,中国苏州、上海、杭州)采用的措施。
  虽然城市旅游在帮助非物质文化复兴中表现出自己的潜力,但在一些案例中,非物质文化的复兴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争论。如缺乏对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展示,以及商业化的运作有遗失文化本真性之嫌。
  西安是中国古都之一,其旅游资源的得天独厚,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历史文化成为西安的旅游主题。由于它独特的历史资源禀赋,有着很大的旅游发展潜力。西安是古代农业文化的城市标志,这种城市的突出特点是乡村文化传统仍延续在城市空间,“城市在联合村庄、城堡、圣祠、市场的同时,还继续依托了村庄的道德基础:在日常的共同任务中愉快劳动、相互协作,以及在饮食、生育、祭祀供奉方面的共同习俗”。③在这种城市文化生态下,西安孕育创造了数量众多而又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如秦腔、长安乐舞百戏、皮影、“长安古乐”、木版年画、纸活、剪纸、泥塑、刺绣、布艺、长安造纸术、唐三彩制作工艺、风味小吃烹饪工艺等。尽管西安秦腔、西安鼓乐、蓝田普化水会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长安斗门石婆庙七夕传说、长安王曲城隍庙祭祀和庙会、十面锣鼓、骊山女娲风俗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生存,但全球化的推进使得其原来的生存土壤和环境遭到破坏,局部随意滥用,加速了其蒸发。这是其现存生态。进一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与城市旅游之间的良性循环互动显示出有前景的城市游带动文化复兴可能会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状况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现状。西安城市旅游是以体验汉唐文化为主的,在崇尚文化多元化的精神下,这种单一主题旅游模式在文化旅游深层发展中显得单薄无力。如此,民族社区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成为重要的补充,如以回民街为标志的民族社区旅游源于居住聚集、地理位置较好。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散性,使得只能对其在一定程度上有限利用。对于秦腔,一是曲江新区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为平台,将西安秦腔剧院市场化运作,通过曲江秦腔之夏、“中秋曲江月更明”秦腔晚会、“年末岁初,奥运会开幕式要开吼秦腔”,打造产业化的文化旅游精品;一是以“梦回长安”展现一幅秦腔交响诗画。还有,建立以展现大唐文化的大唐芙蓉园作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这些有限利用,虽然可以向游客展示出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形成多元的西安旅游形象,激发游客对汉唐文化之外的地方性文化的了解热情,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在西安城市旅游中的地位没有得到彰显,表达的仅是汉唐文化的一种附属,与构建文化多元化还有很大差距。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困境。尽管西安采取了行政行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如前述,西安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生存传承已不复存在。这就需要现代城市空间关注文化生态,为其搭建合适的社会生存环境。传统社会下非物质文化的自然传承,源于它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现代城市谋生方式的多样性,使得很多实用价值较低的传统技艺丧失市场。非物质文化传承者无法获得利益,以致不能赢得更多的认同,从而不能形成一种文化“自觉”。西安目前的旅游规划定位于再现盛世唐都,作为不符合唐文化系统元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就受到一定挑战。由于政府在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中,具有一定的偏向性,其资金主要选择投向西大街仿唐建筑一条街的修建和建设大明宫城市中央公园等,这样,其他方面就会受到资金的限制。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
  
  文化的发展是在文化—环境—人三者动态平衡的时空中不断演进的。④依赖于农耕文化产生的非物质文化,在与相背离的现代城市下,早已丧失传承存在的生态状况。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取决于在现代城市中如何构筑起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再生文化生态(相对于原生文化生态),从而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常态性保护和开发。
  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发挥互联网的现代功能,构筑一种网络生态。对西安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开全面普查,运用现代高科技方式,对其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整理记录,分类建档和数据库。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为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可形可视资源。在网络环境中,人们能够通过它相互沟通,减少相互之间的无知和误解,实现共生。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符合了现代城市人的一种生活潮流,彰显了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管理功效。
  依托城市改造规划与城市旅游发展,搭建一种旅游生态。一是依托仿古文化街区建设生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经济价值实现,关键在于旅游产品的设计,而这依赖于有效载体化。西安在打造盛世唐都过程中,可依托街道改造,如仿古文化街,建立具有乡土文化的生态博物馆,对西安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整体移植,进行综合展示。在西安城市改造中,在以传统历史文化痕迹为表征的仿古文化街建立的博物馆,展示既有收集、归类的标本式的综合展示,又有原生态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文化艺术品的原样陈列,这可以使人们身临其境地参与,而不是被动静态观赏,也可能是一种有效模式。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和表演与旅游体验相结合的传承人队伍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在于传授方式是否合理,关键在于它们并不乐观的生存现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的传承性难以再续。就旅游体验而言,文化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是旅游资源中特色鲜明、个性独特和具有原生态的基因,是旅游者在众多的旅游宣传信息中作出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这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展现了一种机会。依托仿古文化街建立的生态博物馆,表面上它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向游客表演各种民间技艺,让游客亲自体验各种技艺,出售各种纯手工、传统工艺、传统材料开发的旅游商品或手工艺品,以及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的“工”品,满足不同层次需要,实质上保证了文化传承人在旅游中的经济利益,从而解决了非物质文化技术传承的问题。
  西安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旅游城市,在应对城市发展和更新的潮流中,要完整保留住自己的地方文化,应充分发挥旅游在其中的作用,实现旅游经济与文化经济的融合,地方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契合。可以看到,城市旅游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散性与生存困难性,其保护和发展依赖于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政府在强调城市汉唐文化主题以及相关改造的同时,要注重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这对于城市旅游与城市整体发展将是一个层次性的提升。(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注释
  ①焦彦等:“城市旅游定位的战略方法——以天津城市旅游为例”,《旅游学刊》,2009年第4期,第19~23页。
  ②高宏宇:“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以上海为例”,上海:同济大学,2007年。
  ③[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109页。
  ④魏美仙:“文化生态: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一个视角”,《学术探索》,2002年第4期,第106~109页。
其他文献
摘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我们的媒体绝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情上。这种情况随着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发展走向崛起而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就是主流媒体要努力做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与此相适应的是,我们的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也必须与时俱进。对主流媒体来说,所谓“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就是要有辩证思维,引导读者和观众理性地认识问题。新媒体的发展正改变着舆论生态,最终可能要深刻影响我们党的
摘要:在当代文明走向出现极大困境的情形下,在推进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对中国社会的现代性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只能是在“社会公正”为核心价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以人民民主为基本制度追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公正”为核心价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对中国社会进行“结构性改革”,坚持“公正价值、公正制度”的文明模式,这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关键
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历史上不存在中产阶级。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中产阶级”开始出现并逐渐成长、转向横向的阶级认同。同时,他们也开始摆脱依附、走向自由,从而形成独立的责任能力和责任意识。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产阶级理应充分利用历史机遇,设计出一个符合中国特点的改进型制度。    每个人、每个群体都是利用社会的资源而生存、成长,反过来也都对社会负有责任。然而,不同群体的社会责任有所不同,中国中
摘要 市场经济本来应该是一种公平竞争的经济形态,而灰色权力以及灰色权力地带的出现,从基础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规则,为权力寻租、权钱交易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如果未来的改革不能有效清除灰色权力这个怪胎,不能把公权力限制在市场活动中的一定空间之内,中国的经济社会风险还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因此,遏制灰色权力的盛行和泛滥,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 灰色权力 权力寻租 市场公平 社会风险
【摘要】由于国家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倾斜政策效应及其它历史原因,东西部乡镇企业发展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西部乡镇中小企业由于受诸多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导致了企业内控制度欠缺,从而使企业在发展中降低了经营效率,增大了经营风险,降低了信用度,出现融资难,现代管理制度难以有效推行,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等问题。  【关键词】内控制度 管理者素质 管理目标 经营成本    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区域经济
【作者简介】  杨恕,兰州大学原副校长,中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常务理事。  研究方向:中亚、反分裂、反恐、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理论。  主要著作:《转型的中亚和中国》、《世界分裂主义论》等。  摘要 从我国发展的历史来看,西部地区具有重要战略价值,西部地区的发展也一直是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丝绸之路
【摘要】德国历史上的“国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构建合法性认同、形成有效治理结构、寻找转型契机的不同努力。“君权神授”、“继承罗马”、“选侯选举”、“承认现状”、“人民主权”是德国历史上除民族主义外常见的五种权力自证模式。各类“国家”在内外权力施展的四类模式之间移动,构建起一段历史时期内的有效治理结构。国家的转型动力主要来自更高使命的呼唤、突然降临的外部压力和逐步酝酿的内部风暴等三个方面。  【关键
摘要 制度创新是创新最核心的部分之一,没有合适的制度,就没有良好的发展。实行“一国两制”解决澳门、香港、台湾问题是东西方制度理论的创新成果。澳门受惠于“一国两制”,也理应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在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及走出去战略中,澳门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成为展示华夏文化软实力的窗口、思想创新的平台、制度创新的“试水区”。  关键词 一国两制 澳门 制度创新 软实力  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一直是
【摘要】钱伯海先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经济学和统计学的教学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就,为中国经济和统计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先生的创新性成就举其要者有:创建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创立社会劳动价值论,提出国民大核算构想,推进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改革,优化统计学科体系,创立经济新学科,创新经济学理论,绘制经济学发展蓝图。先生献身科学,追求真理,践行了哲学社会
【摘要】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模式对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发展具有积极指导意义。要找准住宅产业化推进系统中的关键回路和瓶颈问题;以引导消费市场为主带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逐渐淡化对行政力量的依赖;以长远政策为主,避免对短期政策的过度依赖;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避免急功近利的冒进行为。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住宅产业化产业政策    住宅产业化在我国的发展简介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