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貌下的狰狞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gu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的小说《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本文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挖掘,透视祥林嫂苦命的根源;剥下伪道学者华衮,让残害弱苦者认罪;并进而探讨了弱者精神状态和生存途径。
  【关键词】鲁迅 《祝福》 鲁四老爷 道学
  
   在那个风雨如磐,国运衰微的年代,肆虐了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思想在诞生了无数个祥林嫂的历史环节处,越发恣意和狂莽,其露现出的骄悍和暴戾叫人凛栗。它是足可以用不露任何声色与血光的威力来吞噬任何一个“忤逆者”,更不消说似祥林嫂,这一类“再醮再寡”、“伤风败俗”的微贱者。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先驱和伟大的反封建旗手,鲁迅先生时刻都在关注着这些人的生命态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富人们灯红酒绿开怀畅饮的祝福里,在天地众圣歆享牲醴醉步蹒跚时,祥林嫂倒毙街头,她带着贫病、羞侮、惶惧、希冀,卧躺在了大年夜的风雪里。
  谁害死了这个苦命人?
  我们早已将更多愤慨的指头和诅咒的口水送给了那些元凶——夫权、族权、神权、节烈贞操、礼仪教化,它们都是法不容情的罪魁祸首。当然,也有人自然地揪出那个冷酷无情的鲁四老爷,因为他是一个活的罪证。但,即便能够挖出这位乖张跋扈的鲁四老爷乃是幕后元凶,也在透视其作为刽子手的本性上难免有缺憾,今天我们不妨再次走近这个浑身散发着令人窒息的霉气的活僵尸,从他的举手投足来解读其龌龊不堪的灵魂,从他的起居习俗来圈定其迂腐伪善的品相。
  一、狭隘闭塞的“隅中蝼蚁”
  首先,文章为我们简略地勾勒了这个老卫道士的行状。原来他是一个专门讲“程朱理学”的老监生,是个不折不扣的封建道统的捍卫者。他泥古训而不化,囿成见而不移,僵化冥顽,仇视革新。
  暂让我们注目于他的一连串的丑态表演:“先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巧妙的顶真修辞手法不着痕迹地将这个擅长逢场作戏,惺惺作态的伪君子呼于纸上。鲁迅先生几笔下来就活脱脱地将这个老家伙的另一面人性暴露无遗,即他的一言一行都蕴藏着一个“假”字。他的清汤寡水似的伦理之情已叫人齿冷,他的“顾左右而言他”的话题偏扭更叫人心寒。叫人匪夷所思的是他所仇视和痛骂的对象及内容,当鲁镇外界已是风云涌荡的时节,鲁四老爷居然仍念念不忘那个“悖逆祖训、违犯纲常”的康有为。细细揣摩之后,拂去满头雾水,原来这个老学究,早已被时代给撇得太远了。其视野之狭隘,目力之短浅,都近乎病入膏肓!“新政”已经流产了三十年,早被历史的惊涛骇浪拍成了碎沫,那些搞维新的人或事,早就成了渣滓尘埃,可他却依然不能释怀。深受翰墨薰染的老监生,自诩为名流雅士的老前辈,自不会可怜到这种蜀犬吠日的地步。其实,是康有为刺痛了他的神经!上逆天道下违民心的复辟丑剧才闹腾了十二天就灰飞烟灭了,康有为国务总理大臣的美梦也流产了,遗老们丑态百出的表演可笑得恰似昙花一现的僵尸诈起,张牙舞爪了一通后又归于沉寂,致使鲁四老爷所有的躁动和奢念都变成了竹篮打水。大清国不能回光返照了,老监生怎能咽下这口恶气?
  婉曲的讽刺,回味无穷啊!从这精彩的一笔上,读者所感悟到的则是这个伪君子追慕先古,固步自封,仇视进步的本性。“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体现的是小人气度,老监生已被时代抛开在万里之遥。这只蝼蚁,只知道在洞穴内外茫然爬行,茕茕孑立。
  二、故弄风雅的学问骗子
  如果说在待人接物和思想气量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极端反动的朽者,那么,再让我们睥睨一眼他那弥漫着叫人窒息气味的书房,看一看他是否一介货真价实的精通翰墨的宿儒。且看“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的”一句,便可揣度出了这位道貌岸然的四老爷的品位,一个‘寿’字既可展示出主人的至微至贱的求祈,也可展示出主人俗不可耐的底牌,更可以断定他是个“腹内原来草莽”的假货。其恰如孔明所云的“小人之儒”的绝好代表,“惟方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细想起来,“小人之儒”真真假假还有个态度值得感喟,可这位鲁四老爷装腔作势尚可,若论“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则名不符实到了极致。
  至于那幅对联,叫人看了则更加捧腹。这个故弄玄虚的老家伙,居然也能附庸风雅,以“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来自规自勉,以“修身养性,浸淫德行”为人生信条,这岂非欺世盗名?是他,尖苛毒辣,用礼教的荆条将祥林嫂一步步鞭笞到了生死两难的绝境,任凭弱者呼天抢地的求祈哀号,他都无动于衷。他的罪恶用这幅对联是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了的。这个封建伦理的守墓人,狰狞厉鬼居然也漂洗得慈眉善目。论觉悟固步自封,论德性寡廉鲜耻,论情感虚伪造作,论学识胸无点墨,却又偏偏故作清高……鲁迅先生用看似轻描淡写的笔触,将这个满嘴仁义道德却又满腹男盗女娼的小丑镂刻在了文廊柱上。更叫人鄙薄的是:“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就是这么一个欲标榜风雅而又伪装得猴头马相的家伙,一面要标金贴彩装点门面,另一面却又慵懒成性,惰于打理,其人品之卑劣,习性之颓废,理念之沉沦,被作者给披露得淋漓尽致。
  再者,让我们来翻一下案头上那“一堆似乎未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就其内容,则是陈腐古旧;就其摆放,则是杂乱成堆;就其数量,则是未曾完全。鲁迅先生对于细节的观察力和营造力真足以尽其形穷其相。这位口必称先法,学必师先贤,满腹陈章古训的老学究,大摆书宴不能,或许是不屑或不会,但为了装点些儒家风范,这种虎头蛇尾式的做秀伎俩,看来也颇有些必要!若谈及《四书衬》之类的功用,对于眼下的鲁镇和中国来说,其功效恐怕只剩下荼毒生灵了吧!且不论继承《四书》精髓的鲁四老爷们对祥林嫂们的凌辱和损害,单就被鲁迅称为“吃人史”的官修史而言,翻开任何一页,哪一行不白骨横陈,血泪淋漓,叫人触目惊心?无数个祥林嫂们不都是因为惮惧礼法与节烈的牌坊而苟残喘吗?不都是畏缩于贞操与名份的雷池前不敢举足吗?
  三、刻薄寡恩的良知败类
  在礼教面前,鲁四老爷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无谓的牺牲品,但二者还是有本质之别的,前者害人害己,后者任人宰割;前者是反动毒雾烘煨出来的制度僵尸,后者是凶恶势力压迫下的石罅苦草,但前者会迎风散臭,后者则悄然而逝。
  鲁四老爷身上到底少什么呢?少的是良知,是扶助弱小关爱众生的公德,他家境可能豪阔,人格无疑残损!“单是老了些,但也未留胡子”,表明其至多不过四十岁,在这样一个年龄上按理说和“我”做一番沟通,多叙一叙血脉亲情、乡风俚俗,乃至时世艰难,而后再吟发一些虚虚实实的慨叹是全然大有必要的,谁料老人家寒暄之后便破口大骂,其思路之直捷,心态之扭曲可见一斑。
  似乎祥林嫂丧夫是她万般祸端的起源,也似乎因为她触犯了所谓“理学”的“天条”,是“孽种”,就“理所当然”地该与苦难做无尽的纠结。盘桓在饥饿与死亡边缘的她,形同槁木,心如死灰,苦难的风霜早已使她麻木成一具活僵尸,除了眼珠“间或一轮”,没有其他体征表明她是有气脉在动的。对阿毛的思念,对锯开身体的恐惧,势必又给她的进退带来更大的困惑,“我”的含混不清的回答,则将本已骑墙不定的她直接推向了死地。富人们拜祭神灵,祈求富贵升腾时,祥林嫂饥寒无助!一面酒肉飘香,一面途野尸寒,叫人情何以堪?天地绝人,她的倒毙,于人于己都不失为一件“幸事”。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鲁四老爷,这个受意于礼教的唆使而良性无存的施虐者,在这场悲剧中无可推诿地承演了刽子手的角色。在那个风狂雪骤的大年夜里,在富人们觥筹交错的惬意里,祥林嫂的的确确地成为了人肉宴上的一道配菜。
  我曾无数次假想着鲁四老爷高声咒骂祥林嫂是“谬种”的情景,想象他是如何地凶相毕露。那一刹那,他何以不再顾及“事理通达”,何以不再顾及“心气和平”。
  鲁迅先生憎恶国民的奴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盼望诞生祥林嫂和闰土这一类民众的时代的苦难早早终结。可是,在强者恣意妄为,弱者哀哀无告的环境里,那盏导引愚弱的国民冲破旧垒、打烂桎梏的烛火究意在哪呢?中国何日才能“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痛苦的昏迷和强暴”呢?先生穷尽其一生之心智,给这个麻木冷漠,病入膏肓的民族开过一剂良药,即“拯救魂灵”!这剂良药是可以让人起死回生的,而不灭绝鲁四老爷这一类鬼蜮,不剥其画皮,又怎能提振民魂,挽携苍生?
  作者单位:辽宁省瓦房店市第六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高考古诗文鉴赏题年年都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江苏高考命题思路无非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人云:“诗言志,文传情”,诗歌是感情的产物,而感情是诗歌的根本。因此,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目的,也是进一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前提。而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考查,也逐渐成为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热点。为此,本文对古诗词的思想感
【摘 要】本文改变以成败论英雄的传统思维,从人性的角度解读项羽的形象特点,从情、义、勇等方面发掘其人性的光辉,探究项羽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项羽 人性美 情 勇 义  仅从《项羽之死》这个标题,就让人读出一种悲壮,读出一种凄凉,更读出一种无奈沧桑。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项羽曾经号称“西楚霸王”。我们先来看看《史记》里对项羽的一些介绍。  一是少年壮志: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摘 要】写作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体现,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写作无不与生命活动相关联。本文主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中选取的一些文章为例,说明写作既是叩问自身生命意义的过程,又是关注他人生命价值的过程,同时还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过程。  【关键词】写作 生命 教材  写作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体现,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写作无不
【摘 要】歌德在几乎倾其一生精力写就的诗剧《浮士德》中塑造的浮士德形象,曾在西方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浮士德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内蕴,与歌德本人有着怎样的联系,与西方文化精神又有着怎样的关联,本文拟从情节设置、浮士德经历、浮士德思想发展等几方面对此作较为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关键词】浮士德 文化精神 自强不息     被誉为“智慧之书”、“世俗的《圣经》”的《浮士德》,是18世纪末
【摘 要】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悲剧命运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窦娥和蘩漪都有抗争精神,窦娥的抗争是为了捍卫封建礼教的贞节观,蘩漪的抗争是为了自己。虽然她们的方式各不相同,但结果都只能以悲剧的方式结束。  【关键词】悲剧女性形象 窦娥 蘩漪     人都有追求自身幸福的权利和自由。然而,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种种限制和自我行为的约束,人权就难以理想化地实现。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作
【摘 要】语文教学历来众说纷纭,语文教学大讨论、大争鸣不止一次,但是千篇一律的声音太多,缺少像郭初阳这样的另类声音。不过郭初阳带给语文界震撼的同时,也需要警醒走向另一种偏向。本文以郭初阳教授《珍珠鸟》为例,谈在文本解读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即在运用一些文学理论研究文本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文学的审美趣味,对文学进行爱和美的观照。  【关键词】语文教学 解构 美的观照     中学语文这块园地可
【摘 要】地方民歌的表现手法与《诗经》的表现手法有很多是相近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从学生熟悉的地方民歌导入,能让学生较容易地去理解《诗经》的表现手法。这种方法的运用,既能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又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得到有效的拓展,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了的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诗经》 表现手法 民歌 比较阅读    诗歌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一种文学形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
18世纪时,法国作家卢梭写了一部惊世骇俗的自传《忏悔录》,在全世界的人们面前真诚的剖析自己,反省自己。卢梭这样的一段话曾让不少人激动不已、感慨不已,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的面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
【教学设想】  《烛之武退秦师》是传统名篇,笔者上学时学过,工作后也教过多遍,在教研活动时也听过多次。当然,这篇独具魅力的文言文被不同的教师操持讲授过,不乏有创新之处,但更多地是被简单地疏通一下文意就大功告成了。笔者心有不甘,思虑其创新之处。文言文能不能像白话文(现代文)那样来教授?来深挖?带着这样的疑问,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时,大胆尝试利用文本信息来分析人物形象,结果非常成功。笔者
【摘 要】《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荣禧堂”集中体现了贾府的典型环境,其中的一匾一画一联这些细节最能反映贾家的富贵荣华和煊赫权势。对这些细节进行深入解读,能深刻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及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贾府 荣禧堂 匾 画 联 荣华  《林黛玉进贾府》用大量笔墨,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向读者展示了贾府“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的典型环境。这里既有宏伟壮观的楼宇建筑,也有巧妙别致的院落布局,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