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差异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ztky8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悲剧命运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窦娥和蘩漪都有抗争精神,窦娥的抗争是为了捍卫封建礼教的贞节观,蘩漪的抗争是为了自己。虽然她们的方式各不相同,但结果都只能以悲剧的方式结束。
  【关键词】悲剧女性形象 窦娥 蘩漪
  
   人都有追求自身幸福的权利和自由。然而,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种种限制和自我行为的约束,人权就难以理想化地实现。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作家在作品中塑造的具有时代性和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寄托了作家在现实封建伦理道德中无力实现的理想化生命需求。因此这些人物的形象在理想和现实的重压下是悲剧性的。本文将对比《窦娥冤》中的窦娥和《雷雨》中的蘩漪的形象,以此展现理想与现实中的悲剧女性形象的差异。
  一、悲剧命运的原因不同
  (一)窦娥——为孝、为守贞节
  窦娥三岁丧母,七岁便被父亲典当与人家做童养媳偿还高利贷,十七岁结婚,当年丈夫就去世了。这样一个命运凄惨的年轻寡妇并没有改嫁,而是虔诚地守妇道,照顾年迈的婆婆。泼皮无赖的张驴儿父子看到窦娥婆媳两代寡妇相依为命,顿生邪念。婆婆在凌逼下招了张驴儿做女婿,婆婆自己也答应了招张驴儿父亲。而窦娥坚持“烈女不更二夫”的贞洁观。作为弱势人群的窦娥此时支撑自己道德准则的动力是守旧的贞节观,而这样的贞洁观是封建礼教束缚女性人权的“刽子手”。面对欲行非礼的张驴儿,窦娥态度决绝,她的这种态度也激怒张驴儿,所以张驴儿希望以毒死窦娥婆婆的手段强逼窦娥,不料却毒死自己的父亲。此时张驴儿希望窦娥顺从自己,而窦娥的态度依然决绝,于是张驴儿诬称是窦娥所为,而窦娥天真地认为官府能够为自己讨回公道。张驴儿勾结官府,威逼窦娥承认犯罪事实,面对淫威窦娥坚持抗争。最后她不忍让婆婆受苦屈打成招,以至于惨死。
  窦娥面对悲惨的命运,她没有屈服;面对横行霸道的张驴儿,她也没有屈服;面对黑暗的官府的毒刑,她也没有屈服——最后她不忍婆婆受苦,屈服于孝;她不背叛封建伦理道德,屈服于贞节观。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窦娥也觉得值得。她的反抗是建立在不悖于社会道德伦理观基础之上的。现实的残酷最后只能让她在死前质问天、质问地,发下誓言——这是现实矛盾无法解决后渴望通过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来为自己讨回公道,这是当时人们思维矛盾后的产物,也是作家允许窦娥在有条件的背景下反抗却不能颠覆现实的根基。最后理想与现实挤压下以不可能有的鬼魂为自己讨回了公道,用虚化的理想结局为窦娥的悲剧命运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二)蘩漪——为爱,背叛“伦理”
  蘩漪是一个既守旧而又新潮的女性。因为渴望爱,而在现实的条件下不能从周朴园身上找到,于是她背叛“伦理”,和丈夫前妻的儿子周萍“乱伦”。蘩漪追求“合理的爱”,但是她却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年轻美貌的蘩漪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她在十七岁时以恋爱的方式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岁的周朴园。此时她热情、大胆、敢爱敢恨,而中年的周朴园自是“多情”,两人结婚生下周冲,没有多久两人的感情淡了下来,爱的重量消减了,此时的蘩漪是值得同情的。在封建家庭管制森严的周朴园家中,蘩漪没有接触其他男人的机会,而周萍看到蘩漪美丽而又有风韵,内心的欲火禁不住说出了欲“越轨”的心声,而此时正处于寂寞的蘩漪听到此话如干柴遇烈火,两人一拍即合,用自我安慰的话语超脱了伦理道德的束缚,建立了非正当的乱伦式的恋爱关系,此时蘩漪的爱是病态的。
  二、悲剧命运带给人的情感反思不同
  窦娥是封建礼教贞节观的殉葬品。为了守贞节她宁愿牺牲自己的一切,而这个牺牲的过程是具有强烈的悲剧效果的,她博取了人们对她命运的同情,同时也激燃了人们的反抗意识,但前提是不能违背道德准则。窦娥冤情鬼魂式地平反在某种程度上消减了人们反封建礼教的决心,从虚幻的结局中人们相信命运最终会是“公平”的,而这样的结局是在迎合当时封建统治的需要。让人们感到窦娥的抗争矛盾指向的是个人,而非群体意识。以此让更多的像窦娥一样的寡妇觉得守寡是值得称赞的,让这种封建伦理道德得以“正当”的延续。“一方面,历史书都在长篇累牍地对那些‘立志明节’的烈女加以旌表;另一方面,统治者为了满足荒淫无度的占有欲望,又肆无忌惮地破坏妇女的贞节而可以不受惩罚。”其实这就是封建礼教麻痹人精神的原因所在。
  蘩漪处于中国思想新旧交替的时期,所以在人物设置时蘩漪就具有了新和旧的双重性。旧的婚姻观念要求蘩漪为人妻、为人母,但事实上蘩漪的内心世界是压抑的,性也是压抑的。因为她从周朴园身上得不到“情人式”的性、爱人式的疼爱、知心人式的关心和交流,于是压抑在所难免。在种种重压和环境迫使下,她选择了追求自我爱的满足,在有限的选择里,她也只能选择周萍。“周萍并不是蘩漪理想的爱人,那么她为什么会爱上周萍呢?这是蘩漪的不幸,而不完全是她的错误。”她和周萍产生了“乱伦”的爱,这样的爱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看来都是不道德、不健康的,更何况是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当然蘩漪最后只能和周萍分道扬镳,她和周萍是绝对不可能的。他们“不是一般的喜新厌旧,而是思想上的分道扬镳”,更是道德标准限制下必然的悲剧结局。
  综观窦娥与蘩漪,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女性身上都有抗争精神,但窦娥的抗争的是为了捍卫封建礼教的贞节观和反抗黑暗的社会现实;蘩漪的抗争是为了自己,但她的方式和途径在瓶颈的环境下只能以悲剧的方式结束。这个过程印证了“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作了歌德。”作家的创造活动是集体无意识的,作家所塑造的人物是离不开社会背景的限制的,理想与现实在剧烈冲突后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悲剧于是就有了沃土,所以不管是窦娥还是蘩漪,她们的不幸不是自己造成的,而是社会环境决定的。
  作者单位:四川凉山州冕宁县泸沽中学。
其他文献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深入体会丹柯形象的悲剧色彩,进而分析悲剧色彩对主题的深化作用,提高学生对主题的审美能力。  意图说明:《丹柯》是“外国小说欣赏”这一选修模块的以把握主题为教学内容的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文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以人物为主来表现主题,具有浪漫主义和寓言故事的叙述特点。  【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有哪些字音不明
【摘 要】本文研究对象为中学语文古诗词的语言教学,针对古诗词这门艺术性很强的文体,探索这种艺术语言与一般文体的书面语言质的差异在哪里,审美教育中如何切入。文章从三个方面和纯语言的角度入手,即交给学生三把钥匙,通过语言媒介,去品味诗词语言的意蕴,从而提高审美水平。  【关键词】古诗词 语言教学 三把钥匙 审美能力  “新课程精选了许多著名诗人词人的优秀诗篇。这些诗词语言简洁精炼,节奏音律优美,全是千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中,注重“语文学科的生活功用”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获取语文真义的有效方法。以注重日常语言交流、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提示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启发,既能让学生带着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走进课堂,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困惑,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听课效率,又能使得学生享受到语文学习的思想性以及性情上的极大陶冶,更甚有使学生带着更大的兴趣走出课堂、走向广漠的语文学习世界。其最终目的不仅要让学生
【摘 要】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桥边的老人》一文的教学为例,详细论述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步骤与方法。  【关键词】矛盾情节 陌生话题 文章细节 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阅读教学应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为切入点,侧重学生阅读兴趣、阅
【摘 要】本文从“正确认识阅读名著的真正目的”、“指导阅读经典的灵活方式”、“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有效途径”、“实现为人师者的神圣使命”等几方面浅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从而引导学生传承文明,用文化把学生的人生变得多姿多彩,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为师者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雅言 文明 经典 阅读 名著  说到名著阅读,我想首先引发思考的是这样的问题:“我们让学生阅读经典的目的是什么呢?”然后我们
【摘 要】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单调,成果甚微。把作文教学贯穿于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全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作文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作文教学 单元教学 整体教学     当前我国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即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味考虑教师如何教,不考虑学生如何学,不了
【摘 要】高考古诗文鉴赏题年年都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江苏高考命题思路无非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人云:“诗言志,文传情”,诗歌是感情的产物,而感情是诗歌的根本。因此,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目的,也是进一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前提。而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考查,也逐渐成为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热点。为此,本文对古诗词的思想感
【摘 要】本文改变以成败论英雄的传统思维,从人性的角度解读项羽的形象特点,从情、义、勇等方面发掘其人性的光辉,探究项羽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项羽 人性美 情 勇 义  仅从《项羽之死》这个标题,就让人读出一种悲壮,读出一种凄凉,更读出一种无奈沧桑。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项羽曾经号称“西楚霸王”。我们先来看看《史记》里对项羽的一些介绍。  一是少年壮志: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摘 要】写作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体现,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写作无不与生命活动相关联。本文主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中选取的一些文章为例,说明写作既是叩问自身生命意义的过程,又是关注他人生命价值的过程,同时还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过程。  【关键词】写作 生命 教材  写作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体现,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写作无不
【摘 要】歌德在几乎倾其一生精力写就的诗剧《浮士德》中塑造的浮士德形象,曾在西方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浮士德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内蕴,与歌德本人有着怎样的联系,与西方文化精神又有着怎样的关联,本文拟从情节设置、浮士德经历、浮士德思想发展等几方面对此作较为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关键词】浮士德 文化精神 自强不息     被誉为“智慧之书”、“世俗的《圣经》”的《浮士德》,是18世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