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ok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如何提高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呢?可以从提高数学问题的趣味性、真实性、思考性、层次性和挑战性几个方面入手,让富有问题情境的课堂释放出无穷的魅力,在学生的心田上绽放出绚丽的花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问题情境;有效性;趣味性;真实性;思考性;层次性和挑战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小学生认知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对事物的感知有很大的局限性。有研究者对小学生的观察品质进行观察研究,分析比较,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观察的精确性方面,只关注事物的大致轮廓与整体特征,不能作出精细分析和细节把握,所以老师要善于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才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不利于学生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那么,教师要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数学问题要有趣味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所以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引出问题,从生动的故事情境引出问题,从好玩的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探究学习。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时,教师创设一个这样的问题情境:“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又开始了,激烈的比赛吸引了许多观众。咱们一起去瞧瞧小动物们的投球比赛吧!”老师在课件上出示了强强队、壮壮队投球比赛的统计图,让学生说说哪个队获胜。这时学生看到两队人数相同,壮壮队投中的总数比强强队投中的总数多,马上就知道是壮壮队赢得了第一场的比赛。接着教师改变了条件:“第二场比赛又开始了,因为壮壮队的星星在第一场比赛后受伤不能参加,比赛照常进行。很快,比赛结果出来了(课件显示壮壮队总数少了2个),这次你们认为哪个队赢?”学生有的猜强强队赢,有的猜壮壮队赢,学生观点不一,一片争执声。老师接着问:“孩子们,你们觉得两队人数不同的时候,还比总数公平吗?”一个学生恍然大悟:“不公平,在人数和投球总数不等的情况下,要比平均数。”老师随即板书课题:平均数。就这样,有趣的统计图问题情境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新知的探究中。
   二、数学问题要有真实性
   当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儿童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赋予数学知识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的、应用性很强的学习材料。同时教师要敢于“突破”现行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实际,改编教材,优化学习材料。
   例如,在上三年级上册《复式统计表》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了解到学生对动画片、故事书、水果、笔盒颜色等话题感兴趣,教师就让学生统计本班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喜欢看的故事书,喜欢吃的水果,本班学生笔盒的颜色等。问题一提出,学生便个个跃跃欲试,讨论着,合作着,统计着。再到上课时,让他们将自己或小组的统计结果自主地制作成复式统计表展示给大家看,教师再进行讲解与评价。这样贴近学生自身生活的数学问题情境具有真实性,这样才能真正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数学问题要有思考性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
   例如,在上完《有余数的除法》的新授部分,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你能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快速找到下面算式中的答案吗?说说你的想法。
   (1)△÷5=☆……( ?),余数可以是几?最大是多少?
   (2)△÷( ?)=☆……7,除数可以是几?最小是多少?
   像这样答案不唯一,逆向思维的数学问题就具有思考性,能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数学的快乐。
   四、数学问题要有开放性和挑战性
   学生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从不同方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知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總之,富有良好的问题情境的课堂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与心灵的发展,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不断建构一方美丽的精神乐土;富有良好问题情境的课堂,能释放出无穷的魅力,在学生的心田上绽放绚丽的花朵;富有良好问题情境的课堂,能让生命的精彩在课堂上涌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林璘.小学数学课堂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03)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城关第三小学,福建 三明 365500)
其他文献
以高沸点溶剂环己酮对棉粕脱除棉酚的工艺,运用正交试验优化了萃取条件,确定了环己酮脱除棉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5,浸取时间24 h,磷酸浓度1.8 mol/L,环己酮浓度60%
【摘 要】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小学数学课堂也在改革的“浪潮”中变得“丰富多彩”,让一线教师“似曾相识”却又“面目全非”,极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教材的改变和老师对传统教法的“坚守”和“不懂变通”造成的,实际上是由课堂模式的改变引起的。其实,这种模式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关键词】期望;主体;误区;模式;效果   我们不能否认新课改带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气
【摘 要】在高中阶段的政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转变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引导。应用教学情境的创设,就能够加深学生的体验与认知,在政治学习中收获更多成果。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教师需要对此进行细致的研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教学。  【关键词】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高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今天的神舟飞船、磁悬浮列车、量子卫星等各项技术。很多的国家把未来寄托于创新,中国也不例外,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就需要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有其特殊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堂能够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新
【摘 要】部编本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特别注重生命教育的凸显与强化,注重心灵大厦的建造与牢固,注重情绪观、友谊观、集体观的逐步确立。深挖其中的资源优势,或能为心理健康教育保驾护航。思政课教师应该以“盘”字为活,引课外活水为我所用;“我”字为本,扣学生现实深度印证;“探”字为展,促心理素质积极正向。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课外活水;现实印证;实践挂钩   不可否认,总有一些初中生是那么鲜活、丰
【摘 要】初中地理教学是学生学业生涯中第一次接触地理学,对于学生来说,地理学是一门陌生而又熟悉的学科,如何激发初中新生学习地理学兴趣,如何在初中阶段渗透地理学思想是每一位地理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激发;初中;新生;地理学;兴趣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发生的现象的学科,学好地理学可以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进行解释,对于学生来说,地理学的这个学科特点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
【摘 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传统意义的教学中,都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教学的需求。因此高中教师应该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营造一种合适的地理教学情境,使课堂变得有趣和生动。在这种教学情境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从而打造一个有趣、轻松的高中地理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高中地理成绩。  【关
【摘 要】家庭教育是孩子终身发展的基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孩子们对教育的需求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教育首先是提升孩子们的个人素质,其次要发展他们的能力,塑造他们的品性,提升他们的修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致力于不断培养有能力、有见识、有内涵、有气质、健康自信的孩子,以此支撑起孩子的未来!  【关键词】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思考   记得小时候,村子里若是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
【摘 要】对于新入园幼儿来讲,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很重要的。关于生活能力,其不仅是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基础,也是幼儿适应接下来集体生活的关键。对此,在幼儿入园之前,家长要起到应有的作用,培养其自主生活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入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建议   在如今的社会形势下,出于幼儿能力提高的考虑,家长一般会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去接受专业教育。但是由于幼儿年纪比较小,其是否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