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的构建与体外功能评估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434jkhg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混合型生物人工肝(HBAL),通过对模拟肝衰竭血清的净化作用评价其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中国人肝细胞系-1(CL-1)作为肝细胞供体.在微重力环境下,肝细胞微载体共培养5d,细胞总量约4.0×109个,细胞密度约为4.0×107/ml.然后将其在无菌环境下灌入自制生物反应器中,制成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采用血液灌流+胆红素吸附.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通过两套聚乙烯胶管构成一个封闭的环路.监测模拟肝衰竭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UBD)、鹅去氧胆酸(CDCD)、胆酸(CA)、血氨(AA)经过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循环后浓度的变化以及生物反应器中肝细胞功能、形态及肝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循环后24 h,模拟肝衰竭血清中UBD、CDCD、CA和AA的浓度分别从(335.3±6.0)μmol/L、(395.0±5.6) μmol/L、(155.7±4.5)μmol/L、(39.0±2.6)μmol/L降至(106.0±10.9)μmol/L、(131.8±28.7) μmol/L、(42.2±7.3)μmoL/L、(3.5±1.0).μmol/L,与0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后浓度下降趋于平稳;循环48 h后,CL-1细胞功能发生变化,生物反应器中模拟肝衰竭血清中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分别从(25.9±4.2)IU/L、(22.0±3.6) IU/L、(0.28±0.09) μmol/L升高至(31.0±2.6) IU/L、(31.6±8.0) IU/L、(0.41±0.12)μmoL/L,与0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器中肝细胞的数量和活力在循环48 h后亦显著下降(P<0.05).结论 (1)我们构建了一种新型灌流型生物反应器.在这种生物反应器中CL-1细胞能保持较高的活性和良好的功能.(2)新型混合生物型人肝可以显著降低模拟肝衰竭血清中的UBD、CDCD、CA、AA浓度,具有清除这些毒性物质的功能,提示其具有明显的肝功能支持作用.
其他文献
在实际的课题或者事件中,为了全面分析问题,往往提出很多与此有关的因素。每个因素又都在不同程度反映了事件的某些信息。然而对每个因素逐个进行分析不仅会增加分析的复杂性,而且还可能忽略了它们的某些内在联系。因此,在如此多的因素之中,人们希望能够找出它们的少数"代表"来对某课题或事件进行描述,也即主成分分析。本文主要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主成分分析在人脸识别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同时,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应运而生。本文主要针对网络安全技术进行分析,并且将网络安全技术在计算机维护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The continuous devel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我们全国人民最为关注的一项技术,它代表着未来科技的趋势走向。而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之中,计算机技术也已经完全融入到我们的个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红与黑、铁与木、玻璃与格栅、矩形与斜角等等貌似错综的元素,在本案工作室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将设计师摧毁盒子的理念通过色彩、线条和质地凸显出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熟,我们真正迎来了“互联网+时代”。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育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本文将对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在线教育模式变革进行探讨研究
应用超声技术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来研究牡蛎中的氨基酸提取过程中的工艺条件及优化.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料剂比对氨基酸收率影响较显著,正交试验获得超声提取牡蛎中氨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在增加.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信息快速传递和集中管理,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但随着网络病毒的出现,使得整个信息系
在工作当中,面临到大规模的数据量和信息量的诞生时,利用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处理,这种做法就被称为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从功能层面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
从广东淮山分离纯化得到均一性的多糖DFPA-Ⅰ,经定性化学反应和光谱鉴定表明DFPA-Ⅰ不含蛋白质、核酸、酚类物质,但含有糖醛酸,为非淀粉类酸性均一性多糖,其重均分子量为6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