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读写观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ss_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在《论读书》中说:“学校专读教科书,而教科书并不是真正的书。”教科书多是编的,而不是著的,不具有原创性。教科书大都是各门知识的分类整理,可供给一些知识,却难有思想的启迪。而真正的读书,则不同。“这种的读书,所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至于此种读书如何进行,“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有人自幼嚼书本,老大不能通一经,便是食古不化勉强读书所致。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读书要知味,才能对上胃口,进而很好地加以消化。
  关于读书,林语堂常引黄山谷的话:“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可见此种读书观,是以涵养为主的。他在《涵养》中提到:“中国旧有教育,标举‘涵养’二字,注重德性之熏陶,与现代所谓教育,趋重学分不同。有学分,未必有学问,有学问,未必有涵养。中国认学问与涵养为一事,此为中国传统教育之一大特点,与德国教育注重鸿博精研,法国教育重艺术陶养不同,而与英国教育之注重性格亦异。”涵养要了解自己的性情,或者说从性情出发。林语堂在《大荒集》的序中说:“读书应取其性情相近者而精读之,才容易于见解思想上有所启发,如此时久日渐,自然也可有成就。常人学与思,总是学占大部分而思少,就是因为所学是趋时之学,不一定与自己思想能发生活的关系。”《生活的艺术》中有一节“读书的艺术”。“我以为一个人能发现他所爱好的作家,实在是他的智力进展里边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世上原有所谓性情相近这件事,所以一个人必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去找寻和自己的性情相近的人。一个人惟有藉着这个方法,才能从读书之中获得益处。他必须不受拘束地去找寻自己的先生。”本于性情,觅得知音,这样的读书才有助益。进一步,则可用读书的方法来读生活。“聪明的读者则既读书,也亲阅生活的本身。宇宙即是一本大书,生活即是一所大的学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生活与书本也是关联着的。
  读是为了涵养性灵,写则是把它表现出来。林语堂在《论文》中说:“近代文学作品所表的是自己的意,所说的是自己的话,不复为圣人立言,不代天宣教了。”这里讲到近代文学的特点是以个人的表意为主,文体也随之解放。这是以意役法,而不再以法役意。他在《文章无法》中又说:“其实文章体裁,是内的,非外的,有此种文思,便有此种体裁,意到一段,便成一段文字。凡人不在思想性灵上下工夫,要来学起、承、转、伏,做文人,必是徒劳无补。”《作文六诀》中虽也讲到一些诀窍:要表现自己;感动读者;敬重读者;精神爽快,始可执笔;必要时,抽烟助兴;随兴所之,倦则搁笔。这其中,切要的就是意到笔随,随机生发。“凡人不爽快时,作起文来,也必不爽快。尖酸的作家,或脾气不好好为人师的作家,必为人所讨厌。作文时应当是丰神奕奕,说得滚热,说得拍节,不费思索,佳文佳句,一一由笔尖下流滴出来。”有了丰沛的心灵,不吐不快,自然成文。再说题目,林语堂在《烟屑》一文中说:“小学作文教学误谬甚多,而出题为文列第一。我早晚不离笔墨,行文亦不觉难,然有人出题命我为文,必做不出来。故学为文者,须使题生于文,不可使文生于题。见了题目,再想如何下笔者,谓之文生于题,万世不通。有佳意要说,顺其自然如落花流水写去,再加题目,谓之题生于文。”求之于作文的自主状态,当是题生于文,即心中有了意想,再表达出来。“虽然,行文时心中自然须有题旨,此题旨并不一定为本文最后决用之题目,乃根本要说之几句话。但话在心头,文在笔端,题旨得之意象思考之内,韵致得之有意无意之间。文之佳者,一篇之中,立意要说话居其二,行文后不说自来者居其八。此所谓行文韵致也。一篇文中尽是立意要说的话,其文必木强;反之,有意无意间得之之语多,其文必清逸。能文与不能文之区别全在此。”有了丰沛的心灵,不吐不快,便可意到笔随,自然成文。
  由性灵出发,林语堂又提出一种小品文笔调。他在《小品文之遗绪》中说:“小品文笔调,言情笔调,言志笔调,闲适笔调,闲谈笔调,娓语笔调,名词上都不必争执,但确有此种笔调,正实比正名要紧。”“吾最喜此种笔调,因读来如至友对谈,推诚相与,易见衷曲;当其坐谈,亦无过瞎扯而已,及至谈得精彩,锋芒焕发,亦多入神入意之作。”“总之,我所要搜集的理想散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声如见其人,此是吾所谓理想散文。”作者所说,强调的是有一种小品文写作的笔调,讲闲适,如闲谈或娓语。而在《论小品文笔调》一文中又说:“此种小品文,可以说理,可以抒情,可以描绘人物,可以评论时事,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佳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是之谓现代散文之技巧。”作者所说的,无疑是写作中最具兴味,也即最有性灵的。性灵是林语堂写作观的核心。在林语堂看来,小品文笔调最能传达性灵。至于表现,除了闲适外,或许还有幽默。幽默一语,最早也由林语堂移译而来。他在《论幽默》中这样说:“讽刺每趋于酸腐,去其酸辣,而达到冲淡心境,便成幽默。欲求幽默,必先有深远之心境,而带一点我佛慈悲之念头,然后文章火气不太盛,读者得淡然之味。幽默只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又说:“凡写此种幽默小品的人,于清淡之笔调之外,必先有独特之见解及人生之观察。因为幽默只是一种态度,一种人生观,在写惯幽默文的人,只成了一种格调,无论何种题目,有相当的心境,都可以落笔成趣了。”这里所说的幽默,也可谓一种心性的发挥。林语堂所说的性灵,表现出来就是闲适与幽默。换言之,闲适与幽默都是用来发挥性灵的,可谓三位一体。
  关于散文写作,林语堂还列出了一些标准。他在《吾国与吾民》中说:“所谓优良的散文,著者的意见乃系指一种散文具有甜畅的围炉闲话的风致,……这样的散文,必须用现行的活的语言,才能写得出来,而不是矫揉造作的语言所能胜任。”这仍就是闲话笔调,大体上是以英美随笔传统作为参照的。再如,好散文一定要能够烘托现实生活的日常的事实,好散文必须要具有容纳充分发挥才能的篇幅与轮廓,好散文不应该太文雅等,都是作者提出来的衡文准则。本于这些准则,林语堂反思着传统,并有所选择。他在《吾国与吾民》中说:“当你翻开任何文人的文集,使你起一种迷失于杂乱短文的荒漠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它包括论述、记事、传记、序跋、碑铭和一些最驳杂的简短笔记,有历史的,有文学的,也有神怪的,而这些文集,充满了中国图书馆与书坊的桁架,真是汗牛充栋。这些文集的显著特性为每个集子都包含十分之五的诗,是以每个文人都兼为诗人。”文集各各不同,却都有什锦的性能。对此,作者只好另觅传统。在林语堂看来,“中国古典文学中也有好的散文,但是你得用新的估量标准去搜寻它,或为思想与情感的自由活跃,或为体裁风格之自由豪放。你要寻这样作品,得求之于一般略为非正统的作者,带一些左道旁门的色彩的。他们既富有充实的才力,势不能不有轻视体裁骸壳的天然倾向。这样的作者,随意举几个为例,即苏东坡、袁中郎、袁枚、李笠翁、龚自珍,他们都是知识的革命者,而他们的作品,往往受当时朝廷的苛评,或被禁止,或受贬斥。他们有具个性的作风和思想,为正统派学者视为过激思想而危及道德的。”有性灵或个性,又有才力,才写得出好散文。
  林语堂的读书观,相通于写作观。在《生活的艺术》中有一节“写作的艺术”。“写作的艺术,其范围的广泛,远过于写作的技巧。实在说起来,凡是期望成为作家的初学者,都应该叫他们先把写作的技巧完全撇开,暂时不必顾及这些小节,专在心灵上用功夫,发展出一种真实的文学个性,去做他的写作基础。这个方法应该对他很有益处。基础已经打好,真实的文学个性已经培养成功时,笔法自然而然会产生,一切技巧也自然而然的跟着纯熟。”与其操练技巧,不如揣摩心灵,因个性是艺术及文学上成就的基础。但个性如何养成,阅读及鉴赏是不可少的。他说:“一个念文学的学生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应学习怎样辨别各种不同的滋味。其中最优美的是温文和醇熟。”这里所说的温文和醇熟,颇有点夫子自道。“一个人如没有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即等于一个飘荡的灵魂。”“世上有合于各色各种脾胃的作家,但一个人必须花些功夫,方能寻到他。”林语堂认可了由读到写有一种迁移,但此种能力不是从技法入手,而是在心灵上下工夫,这样路子更正。换言之,在内容与形式之间,其侧重点是在内容方面。有趣的是林语堂自己写作《生活的艺术》,就坦承是受到了传统中一帮文士的影响,如袁中郎、金圣叹、李渔、袁枚等,大多都是明清之际那些游离于正统而又很看重性情的士人。对林语堂来说,他们是精神的友人,正可借来立论,从而引发开去。这样既找到了文化的依托,又表明了性灵的选择。林语堂自诩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然而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叉点上,难免有冲突。他说自己是一团矛盾,正是这种冲突的表现。但若从生活的艺术出发,又还有调和的可能。写作艺术是生活艺术的一个项目,在这方面,林语堂关注的是心灵或性灵的养成。“‘性’即个人的‘性情’,‘灵’即个人的‘心灵’。”“写作不过是发挥一己的性情,或表演一己的心灵。”写作就是自我发挥,可谓言简意赅。
  [作者通联:福建长汀一中]
其他文献
每年高考作文出炉之际,便是全民吐槽之时。不但民间议潮汹涌,而且时有专家发声。作为文化大省,江苏的高考作文题自然备受关注。先有温儒敏教授等人在"光明微教育"上的评价:相对
Aging is mostly associated with reduction in cognitive abilities even in the presumed healthy. The rise in the aging population across various countries is a re
精心预习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学生的预学是个体自主学习的开始。  第一、预习的低效与泛化  现状一:预习低效——走马观花  大部分学生由于缺少预习方法的具体指导,因此对如何预习并无明确的预知,大多采用粗略读一遍课文、浏览生字等简单方式。由于课前的“走马观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未做细致的思考,浏览课文之后既无感受,更无疑问,这样的预习对于真正的课堂学
目的通过检测缺血性结肠炎(IC)患者血脂及血常规状况,为疾病临床干预提供指导。方法抽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结肠炎(观察组)、同期行健康体检人群(对照组)
Background: Religious, cultural beliefs and demographical differences can have a huge impact in shaping people’s reac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 cleft children.
眩骨髁上骨折为儿童肘部骨折中最常见类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多在门诊处置,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可治愈.但有些骨折虽经整复,当时位置较好,但位置保持不住.鉴于此,我们设计了
《远与近》是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上世纪二三十年的一篇短篇哲理小说。笔者曾经多次在不同场合旁听过不同老师对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每个执教者对这篇小说都有自己的独特见
目的探究分析在宫外孕治疗过程中采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0年2月到2015年8月期间接收的60例宫外孕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
The systemic fungal organism, Blastomyces dermatitidis causes blastomycosis in animals and hu-mans.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antibody detection in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