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了江苏省农业发展的现状,认为农业旅游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成为农业产业转型的一大亮点。分析了制约发展农业旅游的生态因素,提出了江苏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18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2-11406-03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Jiangsu Province
BAI Yanfei1,WANG Zichen1,2,WU Hao1,GUAN Yongxiang1* et al (1.Jiangsu Station of AgroEcological Monitoring and Protection,Nanjing,Jiangsu 210036; 2 Circular Agricultural Research Center,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jing,Jiangsu 210014)
Abstract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was introduced,it was found that agricultural tourism vigorously promotes farmers’ income and has become a highlight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The ecological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were analyz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ecotourism in Jiangsu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cotourism;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cological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加快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农民生活的现实需要。江苏省的农业旅游发展早、起点高、类型多,市场规模日趋扩大,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比较显著,已成为新农村建设和产业转型的新亮点。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江苏全省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景点(包括“农家乐”)数量达4 300余个,创建全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总数达70个,43个村还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创建“美丽乡村”试点乡村,游客接待量8 600万人次,同比增长27.9%,综合收入超过230亿元。每年举办诸如无锡阳山国际桃花节、苏州吴中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兴化千岛菜花旅游节、江心洲葡萄节、盱眙龙虾节、东台西瓜节、丰县的梨花节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事节庆(节会)活动达200多个,高淳桠溪的“生态之旅”还被世界慢城组织授予“国际慢城”称号。这些活动既宣传推介了地方特色农产品,又给市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1-7]。
1 制约农业旅游发展的生态因素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开展旅游也是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江苏省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很多农业旅游实践并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单纯强调了“认识自然,走进自然”的一面,而忽略了“保护自然”的宗旨,有的冠以“生态”之名,却难以体现农业生态的原则和功能,扭曲了農业旅游的本质和目的,甚至成了“生态破坏游”。
1.1 基础设施生态兼容性差
虽然农业具有自净作用,农村污染程度较城市轻,但农村卫生服务设施仍然相对缺乏,加上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及管理不力,旅游活动仍会对农村环境质量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污水、废气、垃圾对水、土、大气等的污染及噪音污染等。大部分“农家乐”型餐饮设施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游人随意丢弃垃圾,损害自然景观,加快水中富营养化过程,导致病原体增加,对河流水系、农田土地等产生污染,甚至对野生动植物生存造成巨大威胁。
1.2 资源环境破坏严重
农业旅游的参与性和季节性较强,由于管理不善、规划不完备、执法不严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等原因,过度开发,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物种濒危等问题较为突出。最典型的现象就是乡村城市化,许多经营者把农业旅游当作普通的观光旅游,不顾原先遗存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大兴士木,甚至变更士地用途,建园造景,把乡村小道改为水泥路面,菜园田垅改为停车场,有的以经营园林花木为主的花农,放弃专长,把花木庭园改作餐厅或排档,一些景区出现“度假村化”、“房地产化”苗头。
1.3 经营理念趋于雷同
特色和品牌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事实上,目前大部分活动内容基本停留在观光、采摘、品尝、垂钓等农家体验层面,忽视了游客的多元需求和追求健康雅致型消费方式的潜在需要,季节性明显,空间分布不均,重游率较低,呈现快进快出的浅层旅游状态和少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有的甚至无法维持正常运转,连正常的农业耕作都无法进行,直至荒废。许多景点在原有的农业生产基础上自发形成,各家各户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科学规划和详尽的市场调查,对生态文化、乡土文化等内涵挖掘不够,从提供的服务到推出的活动乃至出售的商品大同小异,特色不明。 1.4 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林业、环保、建设、国土、水利和旅游等多个管理部门。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关于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的专门法律和法规。现行《自然保护区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规范和指导意义,但这些法律法规都是针对各相关管辖对象的特点制定的,已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各部门往往只考虑部门要求甚至利益,权责不明,多头管理,管理交叉,助长了农业旅游市场的无序。甚至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开展旅游活动,将生活服务环节引入环境敏感区,破坏保护区生态系统,安全隐患令人担忧。
2 农业生态旅游的提出
农业生态旅游是指在利用农业资源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环境美学的方法,将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通过规划、设计、施工,把农田建设、农艺管理、产品生产、原料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活动形式。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农业生态旅游是第一产业的诸多资源及产品结合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经营模式,二者之间互为促进,相辅相成。与传统的乡村旅游相比,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它不仅满足人们欣赏、研究和探索的需求,更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模式具有“生态”当先的含义与特征,是一种负责任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苏农村地区的山、水、林、果、野生资源种类齐全,低山丘陵连绵起伏,水系河网纵横交错,地域广阔,景点分布自然,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相关资源也极为丰富;由于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产业发展均衡、交通便利,具有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央提出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战略及江苏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部署强调,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城乡居民友善交往,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3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路和对策
江苏省农业旅游的发展总体成果丰硕,并显示出巨大的潜力,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8-10],正进入新一轮发展的黄金期,前景十分看好。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为,围绕“水秀山灵、古韵今辉——美好江苏”的定位,发挥农业旅游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水平,实现江苏农业现代化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双赢”目标。
3.1 以生态保护为核心,夯实农业生态旅游基础
严格遵循“开发服从于保护”的原则,立足生态环境承受力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确保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重视现有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种养加一体化、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拓展,结合荒山、荒坡、河道、池塘等综合整治,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改变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化肥和农药的农业投入品的替代使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11-14]。二是加大“三清两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重点,“村庄绿化、环境美化”为目标,构建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重点控制农家乐型餐饮污水的直排,建立统一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设施。三是鼓励建设低碳循环利用工程。充分利用沼气、秸秆能源、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采用生态田埂、生态沟渠、旱地系统生态隔离带、生态型湿地处理以及农区自然塘池缓冲与截留等技术,建立新型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系统,拦截吸附氮磷污染物,净化、美化沟渠、河塘[3,9,12-13]。
3.2 坚持以农为本理念,展现乡村原生态魅力
不同于普通观光旅游,农业旅游对象应该是自然景物,规划设计时不能脱离农业主导产业,通过生态设计、生态补偿、生态产品及生态管理措施,真正实现农业生态旅游,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协同进化。强化农业景观的特色和差异性,充分体现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从“土”字上出发,从“新”字上下工夫。突出天趣、闲趣、野趣,以自然意趣、诗画田园为灵魂,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保持人与自然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优美独特气息,谱一曲宁静祥和的原生态田园牧歌;基础设施布局应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兼顾美学要求,尊重农民意愿,在设计构思上有别于城市公园,积极扩大乡土、适生植物的应用,严格控制规模、数量、造型、色彩、用料和风格等,展现农业的天然风貌和本地特色,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斑块、廊道和天然景观相协调。
3.3 建立健全法规,规范农业生态旅游发展
开发生态游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把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进。国外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并有专门的机构来监督这些法规的执行,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制定生态农业标准规程和认证制度,设立管理机构,成立“农业生态旅游协会”,协调好相关部门、行业及农户之间的关系,建立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一是严格控制活动范围。严格划分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控制,对生态脆弱地区的农业资源要慎重开发。严禁在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开展任何旅游活动,由于农业旅游时间的相对集中性,當游人过多超出其生态容量时,生态环境就容易遭到破坏。一般情况下,各景点的游客数量不超过其生态容量的30%~50%,还应避开生态敏感期,如植物的发芽期、野生动物的繁殖期等。二是严格限制开发强度。开发项目坚持“五不”,即不上破坏保护对象的项目,不上有碍保护管理的项目,不上破环生态环境的项目,不上与自然景观不协调的项目,不大兴土木、广建人文景观。景区内的奇花异草、中草药材、土特产品、野生动物等都会成为商品,应适度开发,限制在生态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三是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制度。评价内容包括以环境污染影响为主的自然质量影响评价、以生态系统影响为主的生态影响评价和以视觉为主的景观影响评价等,设置指标体系,量化生态旅游带来的环境影响,为管理提供依据。除大气、水等常规监测项目外,应增加人类活动对植被、野生动物、自然生态系统、景观等影响的长期动态监测,建立“生态定位站”,加强对旅游者行为的引导和监控。 3.4 加强生态文化融合,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外,农村地方拥有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特定的乡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独具魅力,也是生态游活动的原动力。一个村落,一棵古木,一个习俗,都让游客感到仿佛年轮倒退,光阴不再。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面繁荣上,必须走生态与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在原有的地貌、气候与生物等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协调,才能兴旺持久发展。农村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往往和乡土文化遗产景观相叠加而存在,如民宅临水而建,村落背后的“龙山”,村落前面和边上的“风水池”和“水口”,都是关键的生态景观。江苏省农村别有情致的传统制造加工活动(如烹调、舂米、编织、雕刻等)、传统服饰、农具、民间工艺品、礼仪等有形文化活动,以及世代相传民俗、民歌、口头传说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这更增加了江苏农业生态旅游的吸引力。
3.5 以农民为主体,带动更多农户从中受益
农业旅游根植于农业,应以农民为主体,服务于游客,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实践证明,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才会主动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民参与是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得以兴起的根基。据测算,一个占地20 hm2左右具有观光、度假等综合功能的景区,需要生产管理人员约50人,以及部分服务人员,可吸纳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结合“一乡一品”、“一村一业”,发挥生态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系数大的特点,把农业产品通过特色加工转化为产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进入创业的良性循环,走上一条增产增收的持续发展之路。实践中,注意解决旅游者希望接触“原汁原味”景观与当地居民要告别“原始”的矛盾,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发展模式,有效保护村镇的传统生活氛围,离开了其中居民的活动,村落的特色和生命力也就无所依附了,解决自身发展与保护资源的矛盾,逐步提高生活质量,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于生态环境因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喧嚣的城市生活使人们向往回归大自然,向往牧笛老牛,向往袅袅炊烟农舍几许的田园风光。随着城乡一体化的逐步推进,将会形成与“现代都市生活模式”相对应的“现代农村生活模式”,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对于曾在乡村生活过的人,是忆旧,是看变化,对于从未在乡村生活的人,是寻梦,是体验。农业旅游必将融合于优美和谐、平衡发展的自然环境中,为丰富广大市民生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构建和谐社会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
廖军华.对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8):2042-2044.
[2] 吕鹤剑,刘斌.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6(1):95-97.
[3] 王子臣,沈建宁,管永祥,等.小型分散畜禽场粪污综合治理思路探讨——以武进区礼嘉-洛阳片区畜禽养殖业为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2):11-14.
[4] 章家恩.关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几点看法[J].农村生态环境,2000(1):56-59.
[5] 王海芹,管永祥,王子臣.江苏省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874-13876,13890.
[6] 王子臣,邱丹,堵燕钰,等.太湖流域典型菜地地表径流及氮磷流失特征[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6):1501-1504.
[7] WANG H,GUAN Y,WANG Z C.Analysis 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ecotourism in Jiangsu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3,5(4):50-53.
[8] 吴昊,梁永红,管永祥,等.江苏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探索与政策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4):308-310.
[9] 王子臣,吴昊,管永祥,等.养殖场粪污“三分离一净化”综合处理技术集成研究[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3,30(5):63-67.
[10] 管永祥,梁永红,吴昊,等.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与對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6):1-3.
[11] 王子臣,朱普平,盛婧,等.水葫芦的生物学特征[J].江苏农业学报,2011,27(3):531-536.
[12] 王子臣,朱普平,郑建初,等.稻田除草剂水体残留对水生植物大薸的影响[J].杂草科学,2012,30(2):15-19.
[13] 管永祥,梁永红,吴昊,等.生态环保营养土生产技术及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8):339-340.
[14] 王子臣,张岳芳,周炜,等.氮钾肥用量对杂交粳稻常优1号米质性状及淀粉黏滞谱特征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1,27(2):236-242.
关键词 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18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2-11406-03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Jiangsu Province
BAI Yanfei1,WANG Zichen1,2,WU Hao1,GUAN Yongxiang1* et al (1.Jiangsu Station of AgroEcological Monitoring and Protection,Nanjing,Jiangsu 210036; 2 Circular Agricultural Research Center,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jing,Jiangsu 210014)
Abstract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was introduced,it was found that agricultural tourism vigorously promotes farmers’ income and has become a highlight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The ecological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were analyz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ecotourism in Jiangsu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cotourism;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cological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加快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农民生活的现实需要。江苏省的农业旅游发展早、起点高、类型多,市场规模日趋扩大,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比较显著,已成为新农村建设和产业转型的新亮点。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江苏全省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景点(包括“农家乐”)数量达4 300余个,创建全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总数达70个,43个村还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创建“美丽乡村”试点乡村,游客接待量8 600万人次,同比增长27.9%,综合收入超过230亿元。每年举办诸如无锡阳山国际桃花节、苏州吴中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兴化千岛菜花旅游节、江心洲葡萄节、盱眙龙虾节、东台西瓜节、丰县的梨花节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事节庆(节会)活动达200多个,高淳桠溪的“生态之旅”还被世界慢城组织授予“国际慢城”称号。这些活动既宣传推介了地方特色农产品,又给市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1-7]。
1 制约农业旅游发展的生态因素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开展旅游也是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江苏省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很多农业旅游实践并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单纯强调了“认识自然,走进自然”的一面,而忽略了“保护自然”的宗旨,有的冠以“生态”之名,却难以体现农业生态的原则和功能,扭曲了農业旅游的本质和目的,甚至成了“生态破坏游”。
1.1 基础设施生态兼容性差
虽然农业具有自净作用,农村污染程度较城市轻,但农村卫生服务设施仍然相对缺乏,加上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及管理不力,旅游活动仍会对农村环境质量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污水、废气、垃圾对水、土、大气等的污染及噪音污染等。大部分“农家乐”型餐饮设施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游人随意丢弃垃圾,损害自然景观,加快水中富营养化过程,导致病原体增加,对河流水系、农田土地等产生污染,甚至对野生动植物生存造成巨大威胁。
1.2 资源环境破坏严重
农业旅游的参与性和季节性较强,由于管理不善、规划不完备、执法不严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等原因,过度开发,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物种濒危等问题较为突出。最典型的现象就是乡村城市化,许多经营者把农业旅游当作普通的观光旅游,不顾原先遗存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大兴士木,甚至变更士地用途,建园造景,把乡村小道改为水泥路面,菜园田垅改为停车场,有的以经营园林花木为主的花农,放弃专长,把花木庭园改作餐厅或排档,一些景区出现“度假村化”、“房地产化”苗头。
1.3 经营理念趋于雷同
特色和品牌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事实上,目前大部分活动内容基本停留在观光、采摘、品尝、垂钓等农家体验层面,忽视了游客的多元需求和追求健康雅致型消费方式的潜在需要,季节性明显,空间分布不均,重游率较低,呈现快进快出的浅层旅游状态和少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有的甚至无法维持正常运转,连正常的农业耕作都无法进行,直至荒废。许多景点在原有的农业生产基础上自发形成,各家各户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科学规划和详尽的市场调查,对生态文化、乡土文化等内涵挖掘不够,从提供的服务到推出的活动乃至出售的商品大同小异,特色不明。 1.4 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林业、环保、建设、国土、水利和旅游等多个管理部门。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关于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的专门法律和法规。现行《自然保护区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规范和指导意义,但这些法律法规都是针对各相关管辖对象的特点制定的,已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各部门往往只考虑部门要求甚至利益,权责不明,多头管理,管理交叉,助长了农业旅游市场的无序。甚至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开展旅游活动,将生活服务环节引入环境敏感区,破坏保护区生态系统,安全隐患令人担忧。
2 农业生态旅游的提出
农业生态旅游是指在利用农业资源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环境美学的方法,将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通过规划、设计、施工,把农田建设、农艺管理、产品生产、原料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活动形式。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农业生态旅游是第一产业的诸多资源及产品结合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经营模式,二者之间互为促进,相辅相成。与传统的乡村旅游相比,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它不仅满足人们欣赏、研究和探索的需求,更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模式具有“生态”当先的含义与特征,是一种负责任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苏农村地区的山、水、林、果、野生资源种类齐全,低山丘陵连绵起伏,水系河网纵横交错,地域广阔,景点分布自然,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相关资源也极为丰富;由于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产业发展均衡、交通便利,具有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央提出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战略及江苏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部署强调,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城乡居民友善交往,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3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路和对策
江苏省农业旅游的发展总体成果丰硕,并显示出巨大的潜力,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8-10],正进入新一轮发展的黄金期,前景十分看好。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为,围绕“水秀山灵、古韵今辉——美好江苏”的定位,发挥农业旅游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水平,实现江苏农业现代化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双赢”目标。
3.1 以生态保护为核心,夯实农业生态旅游基础
严格遵循“开发服从于保护”的原则,立足生态环境承受力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确保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重视现有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种养加一体化、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拓展,结合荒山、荒坡、河道、池塘等综合整治,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改变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化肥和农药的农业投入品的替代使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11-14]。二是加大“三清两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重点,“村庄绿化、环境美化”为目标,构建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重点控制农家乐型餐饮污水的直排,建立统一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设施。三是鼓励建设低碳循环利用工程。充分利用沼气、秸秆能源、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采用生态田埂、生态沟渠、旱地系统生态隔离带、生态型湿地处理以及农区自然塘池缓冲与截留等技术,建立新型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系统,拦截吸附氮磷污染物,净化、美化沟渠、河塘[3,9,12-13]。
3.2 坚持以农为本理念,展现乡村原生态魅力
不同于普通观光旅游,农业旅游对象应该是自然景物,规划设计时不能脱离农业主导产业,通过生态设计、生态补偿、生态产品及生态管理措施,真正实现农业生态旅游,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协同进化。强化农业景观的特色和差异性,充分体现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从“土”字上出发,从“新”字上下工夫。突出天趣、闲趣、野趣,以自然意趣、诗画田园为灵魂,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保持人与自然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优美独特气息,谱一曲宁静祥和的原生态田园牧歌;基础设施布局应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兼顾美学要求,尊重农民意愿,在设计构思上有别于城市公园,积极扩大乡土、适生植物的应用,严格控制规模、数量、造型、色彩、用料和风格等,展现农业的天然风貌和本地特色,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斑块、廊道和天然景观相协调。
3.3 建立健全法规,规范农业生态旅游发展
开发生态游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把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进。国外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并有专门的机构来监督这些法规的执行,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制定生态农业标准规程和认证制度,设立管理机构,成立“农业生态旅游协会”,协调好相关部门、行业及农户之间的关系,建立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一是严格控制活动范围。严格划分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控制,对生态脆弱地区的农业资源要慎重开发。严禁在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开展任何旅游活动,由于农业旅游时间的相对集中性,當游人过多超出其生态容量时,生态环境就容易遭到破坏。一般情况下,各景点的游客数量不超过其生态容量的30%~50%,还应避开生态敏感期,如植物的发芽期、野生动物的繁殖期等。二是严格限制开发强度。开发项目坚持“五不”,即不上破坏保护对象的项目,不上有碍保护管理的项目,不上破环生态环境的项目,不上与自然景观不协调的项目,不大兴土木、广建人文景观。景区内的奇花异草、中草药材、土特产品、野生动物等都会成为商品,应适度开发,限制在生态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三是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制度。评价内容包括以环境污染影响为主的自然质量影响评价、以生态系统影响为主的生态影响评价和以视觉为主的景观影响评价等,设置指标体系,量化生态旅游带来的环境影响,为管理提供依据。除大气、水等常规监测项目外,应增加人类活动对植被、野生动物、自然生态系统、景观等影响的长期动态监测,建立“生态定位站”,加强对旅游者行为的引导和监控。 3.4 加强生态文化融合,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外,农村地方拥有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特定的乡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独具魅力,也是生态游活动的原动力。一个村落,一棵古木,一个习俗,都让游客感到仿佛年轮倒退,光阴不再。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面繁荣上,必须走生态与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在原有的地貌、气候与生物等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协调,才能兴旺持久发展。农村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往往和乡土文化遗产景观相叠加而存在,如民宅临水而建,村落背后的“龙山”,村落前面和边上的“风水池”和“水口”,都是关键的生态景观。江苏省农村别有情致的传统制造加工活动(如烹调、舂米、编织、雕刻等)、传统服饰、农具、民间工艺品、礼仪等有形文化活动,以及世代相传民俗、民歌、口头传说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这更增加了江苏农业生态旅游的吸引力。
3.5 以农民为主体,带动更多农户从中受益
农业旅游根植于农业,应以农民为主体,服务于游客,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实践证明,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才会主动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民参与是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得以兴起的根基。据测算,一个占地20 hm2左右具有观光、度假等综合功能的景区,需要生产管理人员约50人,以及部分服务人员,可吸纳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结合“一乡一品”、“一村一业”,发挥生态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系数大的特点,把农业产品通过特色加工转化为产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进入创业的良性循环,走上一条增产增收的持续发展之路。实践中,注意解决旅游者希望接触“原汁原味”景观与当地居民要告别“原始”的矛盾,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发展模式,有效保护村镇的传统生活氛围,离开了其中居民的活动,村落的特色和生命力也就无所依附了,解决自身发展与保护资源的矛盾,逐步提高生活质量,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于生态环境因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喧嚣的城市生活使人们向往回归大自然,向往牧笛老牛,向往袅袅炊烟农舍几许的田园风光。随着城乡一体化的逐步推进,将会形成与“现代都市生活模式”相对应的“现代农村生活模式”,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对于曾在乡村生活过的人,是忆旧,是看变化,对于从未在乡村生活的人,是寻梦,是体验。农业旅游必将融合于优美和谐、平衡发展的自然环境中,为丰富广大市民生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构建和谐社会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
廖军华.对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8):2042-2044.
[2] 吕鹤剑,刘斌.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6(1):95-97.
[3] 王子臣,沈建宁,管永祥,等.小型分散畜禽场粪污综合治理思路探讨——以武进区礼嘉-洛阳片区畜禽养殖业为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2):11-14.
[4] 章家恩.关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几点看法[J].农村生态环境,2000(1):56-59.
[5] 王海芹,管永祥,王子臣.江苏省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874-13876,13890.
[6] 王子臣,邱丹,堵燕钰,等.太湖流域典型菜地地表径流及氮磷流失特征[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6):1501-1504.
[7] WANG H,GUAN Y,WANG Z C.Analysis 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ecotourism in Jiangsu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3,5(4):50-53.
[8] 吴昊,梁永红,管永祥,等.江苏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探索与政策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4):308-310.
[9] 王子臣,吴昊,管永祥,等.养殖场粪污“三分离一净化”综合处理技术集成研究[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3,30(5):63-67.
[10] 管永祥,梁永红,吴昊,等.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与對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6):1-3.
[11] 王子臣,朱普平,盛婧,等.水葫芦的生物学特征[J].江苏农业学报,2011,27(3):531-536.
[12] 王子臣,朱普平,郑建初,等.稻田除草剂水体残留对水生植物大薸的影响[J].杂草科学,2012,30(2):15-19.
[13] 管永祥,梁永红,吴昊,等.生态环保营养土生产技术及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8):339-340.
[14] 王子臣,张岳芳,周炜,等.氮钾肥用量对杂交粳稻常优1号米质性状及淀粉黏滞谱特征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1,27(2):23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