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电子技术类课程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探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gengj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对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生的电子技术类课程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探索,分别对理论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项目教学法;综合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韦保林(1974-),男,广西武鸣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副教授;段吉海(1964-),男,广西资源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教授。(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项目(项目编号:ZJT0121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ZDJ112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72-02
  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在职场上备受青睐,因此当前很多本科院校定位为应用型院校,即培养介于研究型和高职高专教育之间的、既有技术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本科层次人才。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均要求以技术应用为宗旨。[1]电子技术类课程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学生在该类课程上的综合实践能力对学生实践素质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本课题从理论教学方法及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对如何提高应用型本科电子技术类课程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作深入地研究。
  一、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进
  广义上讲,电子技术类课程一般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EDA技术”、“电子技术实验”、“电子课程设计”、“电子技术实训”、“电子实习”等。这些课程应用广泛、实用性很强,对理论和实践要求较高,而且具有难教、难学的特点;同时其内容丰富,各种新技术、新器件的发展非常迅速。该类课程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搞好该类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常,电子技术类课程都是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独立授课的模式,即先完成理论课的学习再去做一些相应的验证(演示)性实验,这种通过分段演示实验来验证相应部分理论的教学方法往往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割裂,不利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此外,这些分立的验证性实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对分段理论知识的理解,但不利于提高学生对电子技术的整体理解。而且,这些实验一般是学生参照实验指导书、在现成的实验箱或实验板完成简单的调试和观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其思维往往仅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不利于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而现行的理论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教师通常只注意理论讲解,缺乏对物理概念的形象阐述和应用知识的解释,因此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往往会变成数学公式或数学模型的推导课,导致学生学习难度的增加,甚至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根据国家对应用型本科的阐释,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像研究型大学那样要求学生有深厚的理论,而是要求理论的科学性很准确、实在,但是不至于过深。[1]具体地说,理论的讲解在于让学生能够掌握该理论即可,至于有关该理论的来龙去脉等,应适可而止,应注重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型本科应重在“应用”二字,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现行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分离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以及应用型本科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对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改进,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道路。
  项目教学法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一种借助项目进行教学的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打破了传统的由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模式。项目教学法的最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将知识传递或灌输给学生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2]项目教学法源于欧洲,在欧美高等职业教学领域盛行,该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应用型本科的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有助于培养计划的实施。
  根据项目教学法和电子类专业课程理论教学的特点与要求,可具体采用由单元示范项目、单元练习项目和综合项目三部分组成的分级项目教学法,各项目的目的和作用各异,但应相互联系、逐层推进。比如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可引入由二极管整流电路和三极管构成的简易音频放大器等作为单元示范项目,介绍电路功能、工作原理以及分析半导体器件在电路中的作用,使学生直观感受二极管、三极管器件的工作特点;在完成二极管、三极管等半导体元器件相关知识的学习后,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电路,如限幅电路、报警器作为单元练习项目,进一步巩固、理解所学的知识。如此反复,通过单元示范项目引入章节的教学内容,围绕项目组织教学;在完成相应章节的理论教学后布置单元练习项目,通过实践动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全面领会理解。通过若干示范单元项目的学习和单元练习项目的训练,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后,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综合项目让其独立完成,有助于其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其技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得以强化,为后续课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项目的选择既应考虑实用、有趣,又应覆盖关键知识点和技能,有利于巩固相关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掌控和指导,鼓励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协同合作意识等。   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课程项目的设置应符合一定的原则:首先,项目应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满足理论和实践的时间比例要求;其次,项目设置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实用性、先进性;再次,项目设置还应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可选择性,同时应考虑学生后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采用项目教学法后的考核方式应注重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考核,有别于传统的单纯知识性考核,这也将给实际考核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改进
  电子技术类课程大多数都有一定程度的实验环节,但是由于这些课程分布的时间较广(3~4个学期),各门课程实验相互联系不怎么紧密,学生只能通过某门课程的实验形成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难以建立对电子技术类课程整体应用的认识。因此,必须合理设置一些综合性的实验(或实践)教学课程,改变以往不同课程之间互不联系的实验模式。虽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大三、大四的第一学期都安排了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实施,实践效果较差,主要表现在学生所作的题目过于单一,综合性不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强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的跟踪与管理,在学生选题、实施以及验收等各个阶段严格把关,确保学生通过这一实践过程得以提升。
  实验课程内容通常可分为验证(演示)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不同层次实验的目的、方法、特点和适用范围各不相同。传统的实验课多是验证(演示)性实验,这种实验有助于学生对分段理论知识的理解,但不利于对课程整体技术的把握;学生一般仅限于通过实验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往往不会主动去查找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传统的实验课程模式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而忽略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在采用上述项目教学法完成“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EDA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后,通过各门课程的单元练习项目和综合项目训练,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应用具有了整体的认识。因此,在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后,可开设电子技术综合创新实践课程,通过2~3个设计性、创新性的综合实践项目,将先前独立设置的各门课程进行有机地整合,创建整个电子技术课程体系的知识模块并进行内容优化,通过各模块的综合实践,实现整个电子技术类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使学生之前所学的课程知识得以综合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认识,达到提高工程应用技能,增强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
  根据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的特点,电子技术类课程的实验课程应大幅删减验证(演示)性实验的比例,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在课程设计等综合性环节上应多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创新。[3]此外,为了方便学生在平时课余时间完成一些创新性设计,各个学院应该设立一些开放性实验室,配备常用的专业实验测试设备,方便学生进行设计测试;开放实验室还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开放性、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实践题目,以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其创新。
  三、结语
  为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电子类课程综合实践能力,笔者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上应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正确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实践来提高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动脑筋、查资料,鼓励他们掌握新知识、创新方法;针对应用型本科的特点及其人才培养计划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可使学生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融合,同时有利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2]张海军.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法的《高频电子技术》课程创新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0,29(27):179-179.
  [3]傅越千,苏树兵.应用型本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8,(6):109-111.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永恒追求的主题,有效性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采取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所有学生积极、全面参与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占主导地位.《初中语文新课标》中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
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语感、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课本剧的形式推动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简称《报告》)7月15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报告》显示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成为行业增长动力。  《报告》依据《中华人民
摘要: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分析计算机通信专业构建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必要性,设计计算机通信专业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方案。对课程考核加强了过程控制,评价方法具有工作过程项目化特点,凸显了职业素养和能力考核并重,实现了课程考核的公开、公平、公正。考核评价体系在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内实施,探索出了一种适合计算机通信类专业素质教育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测验学生的基础知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掌握
小学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点环节.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有效更正
摘要: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专业培养结合起来。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根据企业对不同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实际需求,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将公共课程内容与专业职业情境相结合,设计符合需求的情境教学案例。  关键词:建构主义;专业模块;情境教学;公共基础课  作者简介:夏惠芬(1981-),女,江苏南通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杨建新(1981-),男,江苏常州人,常州机电职业技
在新课标指引下,必须要突破旧时代的教育观念,对现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创新”这一特殊且新颖的教育模式无疑成为了改革中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创新运用
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重点学科,其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关系着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本文论述了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重点探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十分的重要,他们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语文中的写作与阅读它们相互联系,又各有各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