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人类精神之途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hn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今天只是一个点、一个站而已。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比今人强的伟人多的是。比如冯渊老师在《仰望星空从仰望伟人开始》一书中给我们介绍的杜牧、李商隐、苏轼、萧红、胡适以及国外的莫泊桑、普希金、契诃夫、屠格涅夫、川端康成和王尔德等。
  这些名字闪现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但我们或由于接受知识的急功近利和考试指挥棒的高压,或由于知识面的褊狭,忽略了他们,因此没有细细品味他们丰富而不可复制的人生经历。这实在太可惜了。
  感谢冯渊老师,他以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把这些闪现在语文课文中的古今中外名人集中起来,呈现出来。我特别欣喜自己能读到这些伟人的人生经历以及冯老师酣畅淋漓的抒情。比如他写杜牧的《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作者写道:“长空广漠,一只鸟儿悠悠远去,从视野里消失。其实亘古以来的一切变化都像这只鸟儿,也消失在无尽的时空之中。远望西汉五位皇帝的陵园,秋风起处一片荒凉,那辉煌的大汉王朝如今只剩下废墟。诗人在对汉朝兴衰的凭吊中,慨叹大唐帝国的江河日下。”这里充分体现出作者与诗人精神世界的高度融合。
  文章最难是真情。本书最高妙的地方是冯渊老师给我们揭示出这些伟人不同侧面的情感世界,而这常常是语文课本和语文老师所忽略的。比如他写胡适时说:“关注一个人的情感世界是走近这个人的最好方式。”他写了许多关于胡适的生活细节后说:“浪漫的故事常常柔化了伟人挺拔伟岸的身影,让人生出一份亲切来,但伟人终归是伟人。”作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我们过去所不知道或知之不多的胡适先生,尤其是他的情感世界。
  冯老师写国外伟人堪称一绝。写安娜·阿赫玛托娃,他用多难的一生形容这位作家,“既然没有爱情和安宁,请给我苦涩的荣誉”,诗人的诗句就是她多难一生的最好概括。写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作者突出他的“生之感伤,爱之徒劳”。写俄罗斯伟大文学家屠格涅夫则概括为“痴情与薄幸”。冯老师说屠格涅夫“毕生都被一种男女之间鲜明的性格对照所困扰”,说他“老是让爱情滑向友谊,因为他害怕生活”。直到晚年屠格涅夫才说:“结婚吧,年轻人。你们想象不出光棍汉的晚年是多么凄凉。”读冯老师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读《罗亭》《猎人笔记》的那种感觉,因为我们太不了解作家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我们只知道屠格涅夫终身未娶,却不知道他如此多面而复杂的心理特征,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他61岁的情人波丽娜·维亚尔多一直守候在他身边。冯老师以《破碎之心看瞬间之美》为题写英国唯美诗人王尔德,使人对这个才华横溢而又情感放荡无忌的诗人多了另一番了解,原来快乐王子并不快乐,原来真爱总是要碎心,正如冯老师所感慨:“他曾飞翔在天上,心破碎了,回到人间,也没有归宿。最后,他告诉我们,好好经营自己的生活吧,如果还希望有一丝快乐。”
  我们常说语文教学要充满人文性,却很少去思考人文性体现在哪里。我以为,这些课文作者身上闪烁着的人生经历之花,无论多平常或多诡异,都值得读者细细玩味,因为他们给人类留下了一篇篇不朽的作品,使人类多了些亮色。我想到了奥地利著名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他曾写过一本《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同样是一部短篇历史人物传记集。在这部作品中,茨威格选取了十二个改变和决定人类历史的时刻,把一个个人的命运,一个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全人类的命运都压缩进这样一个个闪耀的时刻。
  茨威格说:“我想从极其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回顾群星闪耀的某些时刻——我这样称呼那些时刻,是因为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黑夜。”的确,以同样的心情翻阅冯老师的这本书,我同样感觉到作为最最平凡的众生之一,我们是这样籍籍无名,庸庸碌碌,可是当我们看到这些人类群星闪耀时,依然会油然而生一股身为同类的骄傲,并为此深深感动。也许本书对成绩无益,也许高考指挥棒在这里不灵,但它给予每一位读者的心灵震撼和启迪将会是分数、状元和所有功利化追求所无法企及的。通读全书,我深深感到本书于每一个人心灵的提升、奔放与自由,于人类精神之途的漫游都是不可或缺的。
  郁达夫曾经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让我们暂且不要想着自己成为伟人,先学会欣赏伟人。当下有句时髦话是仰望星空,对,仰望星空就先从仰望伟人开始,不妨从读本书开始。
  是为序。
  (《仰望星空从仰望为人开始》,冯渊著,语文出版社2013年5月1日第1版。)
其他文献
继鲁迅之后,老舍与张天翼并列成为讽刺艺术的“双璧”。[1]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之间,老舍面对国家命运的风雨飘摇、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劳苦大众的民不聊生,以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高举讽刺艺术的大旗,一方面直刺黑暗的社会现实,一方面直刺国民精神中的劣根性,以此探索“老大中国”的文化复兴之路,取得了可圈可点的艺术成就。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短篇小说《邻居们》[2]堪称讽刺艺术的精品。  老舍的小说艺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素来成绩不佳。满分10分左右,据说有的省份均分只有二点几分。我国是诗词王国,有着举世倾慕、光辉灿烂的唐诗宋词,让学生学一学、赏一赏,把语文和人文素养的底子夯得厚实一些,绝不是什么坏事情。为了促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赏,提升自己的语文和人文素养,高考试卷上安排了这一板块,也确实是抉择明智、意义深远之举。然而,年复一年,总会从暑热的阅卷场上传来灼痛人心的讯息——古诗词鉴赏得分太低
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如何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来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美国“基于标准”的写作能力测试可给我们以启发。  美国在颁布共同核心标准之后,建立了一个“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评价同盟”(The Partnership for Assessment of Readiness for College and Careers,简称“PARCC”)。政府鼎
“早读课”,顾名思义,即是早晨的朗读、阅读。记得在工作之初,还没有英语的“插足”,也没有毕业升学考试的压力,别的老师也没有看上这块“风水宝地”,早读课便成了我的挚爱:朗读当天要讲的课文,诵读补充的古诗文,记忆名人名言,赏析佳作片段……可以说,那时的早读课始终洋溢着浓浓的语文气息。我也在与孩子们的教学相长中积淀了不少,充实了许多。可现在不同了,英语要理直气壮地瓜分两节,连数学也要分上一杯羹。一周中属
从2012年全国16套高考语文试题(上海卷除外)来看,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整体平稳。16套试卷的题量大都在7~8题,分值有些差异,其中重庆卷8小题28分,全国卷、天津卷、山东卷、四川卷和湖北卷各占27分,江苏卷4小题15分,湖南卷题量和分值最少,只有4道题12分。各省市的语言运用题题型新颖、选材鲜活,充分体现了能力与生活立意兼顾、实用和人文取向并重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一、能力与生
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解读应该立足于教学生认识到蔺相如不是“智勇兼之”的英雄,而是一个罔顾赵国安危、心中只有物(和氏璧)的冒险主义者。这需要从逻辑学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要用逻辑思维种好“语文田”。  实事求是地说,从表面解读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人物形象,其教育价值远远低于认识他的冒险主义倾向及引导学生怎样看清这一面。前一解读是当前语文界的主流认识,这也充分显示出语文课程改革到
黄柳娟  1980年出生,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实验学校英语教师,学校学生工作项目负责人。  自画像  我一直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  教育要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独特性的机会。  学生的发展必定蕴含着教师的发展,  孩子们的变化就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您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您喜欢和学生打交道吗?  :我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的,我的专业是经贸外语。我的母亲是一名教师,我的父亲也曾经做过教师,机
江苏省泰兴中学语文教研组是苏中地区语文教育的排头兵,曾先后被评为扬州市先进教研组、泰州市先进教研组。目前,本组正着手研究的省市级课题共两个,其中“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该课题以学生校园课外学习活动为研究对象,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引领师生素质发展,借重理论探索促进教学境界升华,具有一定的现实研究价值。  一、核心概念界定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每年都成为公众关注和热议的焦点,大有“妖魔化”之势。作为夺分大项的作文部分更是各位专家和草根关注的对象。今年初,北京教育考试院对外公布201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写作部分将采用微写作和大作文并轨形式,将以前惯用的60分划分为两个模块进行考查,分别占据10分和50分。综观今年全国18套高考作文,北京卷出现的微写作新题型,可谓大放异彩,令诸多考生既熟悉又陌生,使得今年的北京考卷格外引人关
20世纪20年代,讨论国文教学是一时之风气,当时一些有影响的杂志如《教育杂志》《新教育》《学生杂志》,甚至《新青年》都刊载有关国文教学的文章。一些著名的文史专家都参与讨论。史学家吕思勉从1905年起开始教小学国文和历史,1914年到1919年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任编辑,编写过两套国文教科书,同时也非常关注国文教学的讨论。吕思勉发表的有关国文教学的文章有十来篇,最早的是1921年他在沈阳高等师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