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方文化差异浅窥人性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lw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人性,这个永恒的话题,经不起推敲,却需要人类去慢慢推敲。古今中外,关于人性的思考比比皆是,电影正以其特有的形式外化了人类对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 人性 理性 洞穴 解放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11
  
  人不能称之为人,直到有了人性。亚当与伊甸园的一切没有本质区别,直到他的肋骨偷吃了禁果,有了一双辨别善恶的明眼,同时也有了所谓的人性。
  有了人性,就区分了人与其它动植物。有了对理性的趋近与追逐,就了某种意义上的羞耻心,也就划分了人的具体种类。诚然,在中西方文化中,人性是有差别的。虽然很多人支持中方性善论和西方性恶论的划分,但我个人认为人心不止净善或净恶的一层,只不过是由于种种外因的束缚或羁绊表现出不同的外在形式而已。中国由于长期儒家思想主导,人性是由道德与礼教束缚的,而西方,人性是由理性支配的。在这一点上,理性支配比强加的道德与礼教更显主动与积极。因为强加的时间长了,连我们自己也分不清强加的意义了。
  特洛伊和关羽的英雄形象的区别,就在于特洛伊这个英雄人物形象更具人性,这也是西方英雄人物的共性。而关羽,则是一个被近似神化了的英雄,虽然也有七情六欲,但大多由于儒家道德与礼教等的束缚而被潜移默化。中国的传统人性,在后天的教化中,虽然被“化”,却也或多或少在接近“伪”,接近人性的迷失。传统与道德相比之与理性,近乎类似于今天法律制度,是靠束缚与条条框框在“吃人”,吃的不是人而是人性,因为传统与道德追求的不是人性,而是神性。而在西方基督文化中,讲求的是原罪与救赎,西方文化认为人生来是为了自身的原罪与劣根性赎罪的。西方的人本主义,实质上是在认同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同时信任人的发展性。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东方人性文化,几乎是很欠缺与滞后的人性文化。
  人是分为肉体和灵魂的,在某种程度上来看,肉体是趋恶的,灵魂是趋善的,所以说人是一半魔鬼一半天使的结合。由于肉体的欲望不断膨胀,肉体必定向恶,正如《冒牌天神》中的男主角,权利与欲望成正比地膨胀,最终在他得到了绝对自由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叔本华的钟摆理论正很好的解释了人的欲望,无论站在天平的哪一端,都将是痛苦或无聊。正是由于人的欲望,所以有了禁欲,然而有时这“禁”就像伊甸园的禁果,越禁越容易引起欲望,由于得不到的痛苦。所幸的是,灵魂是向善的,有对于类似神气的理性的追求,来帮助肉体得到救赎,正如西方基督文化中的自我救赎直到自我解放。
  《楚门的世界》,就是一个自我解放的过程,同时也是找到人性与解放人性的过程。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作了一个著名的比喻,人们一般称之为“洞穴喻”。当洞穴里的囚徒将影子当作真实的东西,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时,他们以为这面壁的倒影就是整个世界。当有人走出洞穴并习惯了光明,见到了真实的世界时,他会庆幸自己在认识上的变化而对洞穴里的同伴表示遗憾。他既已见到了事物之本身,便宁愿忍受任何痛苦也不愿回到洞穴过囚徒生活。然而,如果他复回洞中,那些同伴不仅不信其言,还会觉得他到上面走了一趟,眼睛就坏了不能对“影像”如从前那样辨别了。洞里洞外就构成了另一个楚门的世界。从不知道自己的被“议程设置”,活在洞穴的影像中,直到解放了自我,走出了洞穴。这是楚门人性解放的过程,也是整个人类人性解放的过程。然而洞穴里的一切,都仍然在那片黑暗影音世界里自娱自乐,没有光明,也没有痛苦。
  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名叫亚当。耶和华神在东方的伊甸园立了一个园子,园子当中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耶和华神吩咐亚当说,园子中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耶和华神又用亚当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到他面前。蛇问女人,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子中所有树上的果子么。女人回答是。那蛇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于是女人在蛇的引诱下吃了果子,又给亚当吃了,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裸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
  耶和华神发现后,对蛇说,你既作了这事,就必受诅咒,比一切的畜生野兽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又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又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诅咒。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蔬菜。你必汗流满面才能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作者简介
  徐晓燕,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学生。
其他文献
木心1927出生于浙江乌镇的一个富裕家庭,童年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在当时中国南方富裕之家较为开明,木心也从小接触西方文化,喜爱西洋画和外国小说。之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杭州国立艺专研习中西绘画。木心总是带着艺术家的纯粹来对待当时纷乱的世事,木心在环境艰苦的条件下始终不放弃写作,甚至在文革狱中也坚持写作,似乎艺术是可以改变外在环境的。“我经历了多次各种‘置之死地而后生’,一切崩溃殆尽的时候,我对自己
“小时代”这一热门关键词像一股旋风在2013年的夏天席卷而来,这部备受大众争议的电影在人们出乎意外却又意料之中地获得了极高的票房和极大的社会反响。在支持者与反对者的激烈争论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小时代》的反对者们果断地给支持者们贴上了各种诸如“脑残”、“拜金”等标签,为何一部电影的热映会出现观众集体被“贴标签”现象?这个问题牵涉到观众对《小时代》系列电影的符号消费以及背后的接受心理。电
【摘要】传统文化元素产业化需要创意的介入。《功夫熊猫)悱为一个融入中国众多文化元素为一身的文化产业产品,分析其创意方法的产生、加工、运用,通过观察哲学、美学、道德、艺术、宗教、文化、娱乐等视角,可以更加深入的把握在传统文化元素产业化的过程中,创意是如何被释放出来并在如何在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功夫熊猫》 传统文化元素 创意    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对文化资源的深刻领悟和把握,也离
【摘要】回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关于青春的回忆是最灿烂的一笔。通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回到马小军成长的那个夏天,追忆那已然逝去却依然残存的青春。  【关键词】 《阳光灿烂的日子》 男性 青春    “电影是梦,这群人已经忘掉了自己融入了梦当中。我们的梦是青春的梦。那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国家中一群处于青春期的人的故事,他们的激情火一般四处燃烧着,火焰中有强烈的爱和恨。如今大火熄灭了,灰烬中仍噼啪作
[摘要] 陈嘉上导演的最新力作《画皮》在原著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现代人的视角审视了几组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关系,并通过对此关系的演绎,引发了人们对爱情、人性和真善美的深层次思考。  [关键词] 《画皮》 爱情 人性 美    《画皮》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聊斋志异》的记载使其广为流传。故事大意是有一个姓王的书生非常好色,有天将披着美女人皮的厉鬼领回家,终被其所害。后厉鬼被道士击杀
【作者简介】  电影《杀生》海报 《杀生》是中国当代一部在业内反响强烈却又不卖座的小成本电影。这部电影运用双重叙事结构、多视点、多维度地阐述了一个与传统格格不入,与世俗分庭抗礼的自由符号,并在影片的叙事过程中渗透出对传统意识形态鞭辟入里的批判,表现了一个时序倒错的中国寓言。  一、 时间线的梳理  参照麦茨的组合段理论,笔者对  影片的叙事做一个简单的时间顺序上的梳理,以便更加清晰的理解这部影片的
一、典型的韩国节目形态——明星真人秀  “真人秀”作为一种年轻的电视节目形态,尚无统一的定义,尽管表达各不相同,但从术语看来,大都包括了两个相反的含义,即“真实”与“虚构”。美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指出了真人秀的两个特征:其一是在所谓“真实”条件下发生的具有娱乐要素的戏剧性事件,其二是具有游戏节目的特点。(Mark Andrejevic: Reality Tv:The Work of Being W
[摘要]电影《男女逆转大奥》无论从剧情脉络还是画面效果,无一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虚幻穿越真实的电影之旅中,想必观者都可以感受到大奥与众不同的魅力。在这虚幻的背景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引人入胜的真实。  [关键词] 《男女逆转大奥》 虚幻 真实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2.023    电影《男女逆转大奥》发生于正德年间(1711-1716),讲述了一
[摘要] 微电影广告成为了广告领域炙手可热的新星。作为一种新的广告创作方式本身就是创意时代的产物和体现,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对其的开发和拓展需要把握适度的商业性,受众市场是微电影广告最终的考验者,商业尺度问题的出现是受众对微电影要求的体现,也是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微电影广告 商业度 传播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3.06.03
当拉斯柯尼科夫抱住索尼娅痛哭流涕时,他明白只有“爱”才能让自己复活,也只有当生活代替推理,主动放弃自己,就像陀氏所称的那样,自己的“罪”就能得到消解,而“罚”也才能得以执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这部小说以颇具争议性的犯罪议题,细腻深刻的犯罪心理刻画,引人入胜。陀氏在貌似客观陈述案件的同时,道出主人公犯罪前后的迷顿,并从总体层面提出了自己的“救赎”策略。策略的核心是将他人作为自己的投射,在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