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邓小平赏识的改革大将项南因何“中箭落马”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qand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耀邦推荐项南主政福建
  1980年冬天的北京,天寒地冻,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大业的人们却被中共中央的一份人事任命激发着热情———中央决定,由项南(1918- 1997,原名项德崇,福建连城人)担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务书记,主持福建省大政。
  此时的福建,虽同广东一样是先行改革开放的两个省份之一,但旧观念依然顽固。一个注脚是,当安徽开始搞“包产到户”时,反对最坚决的几个省份中,就有福建,使得中央不得不决心“换将”。海外华侨亦曾多次进言想要一个福建籍官员主政福建。
  福建的班子建设问题摆上了中央的议事日程,也摆在了邓小平眼前。该由谁来主持福建的大政呢?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郑重推荐了项南。
  项南?邓小平的眼睛为之一亮。
  项南是胡耀邦任职团中央第一书记时的得力助手,当年曾就共青团工作提出过许多建设性的设想,但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这些建议受到批判,项南本人也被错误地打成“右倾”,“文革”中又被关进牛棚;1979年初出任农机部副部长。后来,中共中央批准了共青团中央为项南平反的报告,摘掉了他的“右倾”帽子。
  不怕惹争议大力改革
  项南上任后,全面贯彻邓小平倡导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打破禁锢人们头脑的精神枷锁和僵化思想,顶着重重压力坚决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大力平反冤假错案,让全省上下把注意力集中到发展上来。
  1981年1月底,上任10多天的项南初见特区,心就凉了半截。不要说整个厦门还在沉睡,就连被划作特区的湖里,则电灯不明、电话不灵、马路不平、自来水常停。最重要的是,特区地方过小,只有2.5平方公里。
  198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广东、福建两省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项南在6月11日下午的会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意见:
  ———特殊政策特到什么程度……具体说,有“三个要干”,即:外商和我们双方都有利的,我们要干;外商有利,我方无利也无害的,我们要干;外商有利,我方吃点小亏,但能解决我们的就业等问题的,我们也要干。请国务院在原则上予以认可。
  ———要扩大地方自主权……只要中央给了权,两省可以通过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搞到钱,解决资金短缺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大问题。
  出于对项南的高度信任和倚重,邓小平不久后拍板:任命项南为省委第一书记,以便让他放开手脚搞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促使福建早日腾飞。
  1981年6月,福建同日本日立公司合资兴办的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简称福日公司)正式投产。这是在中国落户的第一家中外合资经营公司。由于“左”的思想迷雾重重,一位副总理竟把福日公司定性为“殖民地性质的厂子”。在“卖国主义”的巨大压力和重重困难面前,项南想到了邓小平那个“办特区,我有个发明,不作争论”的论断,毫不犹豫地给予福日公司以有力的支持,并以非同凡响的魄力表态:不答复,不辩论,只要下功夫把福日公司办好。


  1983年9月,项南在福建省经济特区工作会议上,提出特区要实行“四特”:特殊的任务、特殊的政策、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方法。这个讲话以《特区要“四特”》为名在香港《中国经济特区年鉴》创刊号发表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然而,一些思想僵化的人无限夸大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姓“资”不姓“社”的责难不断纠缠着福建,处在风口浪尖的项南希望能听到邓小平的声音。
  1984年1月下旬,传来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特区的消息。2月上旬,项南欣喜地接到机密通知:邓小平将在2月7日抵达厦门视察。
  邓小平视察厦门
  2月8日早饭后,邓小平在厦门码头登上“鹭江”号游艇,环绕鼓浪屿缓缓航行。在王震的引荐下,项南对邓小平开门见山汇报工作:“小平同志,厦门特区现在实际只有2.5平方公里,实在太小了,太束缚手脚了,即使很快全部建成,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邓小平以探询的眼光看着项南:“你们有什么具体想法?”
  “最好能把特区扩大到全岛!”由于激动,项南的语气显得有些急切,“使整个厦门岛都成为特区,这对引进外资和技术,对改造全岛的老企业,对加强海峡两岸的交往,都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
  邓小平一边听汇报,一边察看地图,思索一阵后说:“我看可以,这没得啥子问题嘛!”
  项南露出了会心的微笑。邓小平重拾刚才的话题:“特区扩大后你们想怎么个搞法?”
  项南说:“现在台湾同胞到大陆,都不是直来直去,而要从香港或日本绕道来,实在太麻烦了。如果把离台湾、金门最近的厦门特区搞成自由港,实行进出自由,这对海峡两岸人民的交往,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邓小平略一沉吟:“可以考虑。自由港都实行哪些政策呢?”项南想了想,说可以参考香港的做法,无非就是三条,一是货物自由进出,二是人员自由来往,三是货币自由兑换。邓小平沉思许久,终于开口:“前两条还可以,可后一条你拿什么跟人家兑换呢?”项南答:“我看可以印发‘特区货币’。”
  “这不容易,”邓小平微微地摇了摇头,“但没有关系。特区货币问题没解决前,可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2月9日,参观湖里工业区时,邓小平欣然挥毫命笔:“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项南如释重负。
  “晋江假药案”黯然去职
  2月底,回京稍作休息的邓小平,和中央负责人谈了视察特区的观感和对一些政策的看法,一个重大的新决策呼之欲出。
  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议采纳邓小平的建议,提出将厦门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并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4月,包括福建省省会福州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
  1985年初,项南勾勒的又一份蓝图成为现实:经国务院批准,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福建一跃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
  项南以改革家的一言一行,义无反顾地推动着改革巨轮前进———但这轮子底下遍布荆棘。
  1985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触目惊心的福建晋江假药案》的报道。所谓“晋江假药案”,实际是晋江地区(今泉州市)晋江县陈埭镇的假药案,制造销售假药的主要是涵口村,村里有些人为了打开白木耳饮料的销路,将它说成是感冒冲剂,印上“功能滋阴润肺,主治虚劳咳嗽”字样,并仿造药政部门的药政批文号,在省内外推销。
  7月14日,中纪委在《致晋江地委、行署党组的一封公开信》中认定“晋江地区大量制造销售假药”,要求检讨领导上的重大责任,按照党纪、政纪、法纪严肃处理有关人员。事态一步步升级。中央调查组来闽后,有人把假药案和整个乡镇企业混为一谈,认为陈埭这个“乡镇企业一枝花”既然发生了这么严重的问题,就要否定它。对此,项南坚决不同意。他认为,以涵口村为主的假药案只是乡镇企业这枝花上长了虫,正确的方针应该是“捉虫护花”。虽然项南严厉查处,并5次检讨,但终被中纪委处以“党内警告”。
  1997年11月10日,因心脏病突发,项南去世。
其他文献
被斥“无理霸占电台,抗命不交”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东北成为国共双方瞩目的焦点。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林彪、陈云、彭真等率10万余干部昼夜兼程赶往东北,罗荣桓与黄克诚分率山东八路军、苏皖新四军齐头并进。陈光原本回山东,由于形势的变化,也和林彪一道赶赴东北。  10月,陈光在与罗荣桓及老部队会合后,中共东北局决定,在黑山、北镇一带设置第二道防线,交由陈光负责指挥。出于战略需要,罗荣桓当即把从山
期刊
想做“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  从北京驱车沿京沈高速到达天津的宝坻出口,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然而,1962年,19岁的知青侯隽和女伴一起,坐上长途汽车,前往插队的河北省宝坻县史各庄公社窦家桥大队,却整整用了两天时间。“第一天到达天津,先蹲上一宿,第二天才能赶上到宝坻的汽车,每天只有一拨。”  这位北京姑娘恐怕并没有想到,这一走之后,她的命运从此发生巨变:与宝坻的另外两位女知青邢燕子和铁姑娘一样,她成
期刊
杨振德致女儿女婿的信  1940年4月2日,65岁高龄、在贵阳市青岩镇居住的杨振德给在回国途中的女儿邓颖超和女婿周恩来写下一封亲笔信,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封杨振德寄给邓颖超的亲笔家书,从中可以读出杨振德与邓颖超之间细腻深沉、亲密无间的母女之情。信纸长25厘米,宽22.5厘米,共两页,是杨振德用毛笔在黄色熟宣纸上书写的。信的全文为:  翔超儿:  4月1日接到你们3月16日由兰州发来的信并相片三张,
期刊
毛岸平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堂侄,也是唯一生活在韶山的毛泽东近亲。他的父亲毛泽连,是建国后第一位受邀到北京与毛泽东“走亲戚”的人,也是“主席三哥”始终挂念的小堂弟。一直遵循着父亲“不向国家伸手,不给主席抹黑”的原则,毛岸平一家始终过着平凡的农家生活。  他们一直住在毛泽东的祖居地———距离韶山冲几公里的韶源村东塘组4号。  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祭拜祖坟后来到了韶山学校。一时间,整个学校沸腾了,
期刊
匆忙中参加高考  张铁生本姓刘,出生在辽宁锦州市兴城县。1966年,“文革”爆发,高考制度被废除,1966至1968年的三届初、高中学生升学路被阻断。1968年10月,初中毕业前夕,张铁生把申请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干革命的大字报贴到学校礼堂,不久,他被分配到兴城县望海公社厂子沟大队插队落户。1969年秋,张铁生跟随母亲到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继续插队。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大学、
期刊
王立军受薄熙来重视  2012年8月20日,薄谷开来因犯故意杀人罪,一审被判死缓,案件的受害者是英国人尼尔·伍德。判决所示,尼尔·伍德之死,薄谷开来是主犯,重庆市委办公厅工作人员张晓军系从犯,重庆市局副局长郭维国以及李阳、王鹏飞、王智等四个高级警官负有包庇之责。资料显示,在尼尔·伍德案的策划实施中,原大连实德总裁徐明起到了重要作用,亦可见到王立军的影子。  薄谷开来、徐明、王立军三人之间,关系密切
期刊
“(1936年)12月12日上午9时左右,蒋介石被送到了新城,安置在黄楼里。他当时穿着睡衣睡裤,腰弯着脚跛着,由于冻、饿、惊吓的原因浑身不停地发抖,不住地口出长气,进屋后连喝了十来杯白开水。”杨瀚(杨虎城孙子)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到其中的细节。  由于杨虎城与蒋介石个子相当,杨虎城便派出贴身副官苏庭瑞拿了几件自己没穿过的新衣服送去给蒋介石穿。  蒋介石说:“我不穿,我不穿他们送给我的衣服。”  苏
期刊
14年半的知青生活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天性。但获得幸福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伴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此更有体会:读书时“文革”了,青春时下乡了,生育时计划了,养家时下岗了。  这是一个奇女子。人们都千方百计避开磨难,她却迎头而上。1982年10月,一位女知青斗胆上书,请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改为工龄,此信惊动了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胡耀邦对这封信作了重要批示。1988年6月,中央365号文
期刊
1924年1月,国民党召开“一大”,决定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军上校团长叶挺,与文士郭沫若在广州由结识至相交。1926年6月,郭沫若出任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与叶挺一文一武共同参战于北伐战争中。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共同抗击日寇的侵略。郭沫若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出任主管宣传抗日的第三厅厅长,以爱国民主人士身份,从事抗战工作。叶挺则以无党派将军接受蒋介石的
期刊
曾经的敌人,一生的朋友  曹谷溪比路遥大8岁,路遥家在清涧县石嘴驿乡王家堡村,曹谷溪家在清涧县郝家焉乡的郭家嘴村,相距不远。由于家贫,7岁时路遥过继给延川县郭家沟村伯父抚养。  曹谷溪跟路遥接触是1969年,他回忆说:“在‘文革’中,我和路遥在延川县置身于两个不同的群众组织。路遥是‘延川县红色造反第四野战军’军长,时年18岁,大联合时,又以学生代表的身份担任了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相当于今天的副县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