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比萧伯纳 功追高尔基 叶挺在狱中为郭沫若祝寿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yl18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4年1月,国民党召开“一大”,决定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军上校团长叶挺,与文士郭沫若在广州由结识至相交。1926年6月,郭沫若出任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与叶挺一文一武共同参战于北伐战争中。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共同抗击日寇的侵略。郭沫若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出任主管宣传抗日的第三厅厅长,以爱国民主人士身份,从事抗战工作。叶挺则以无党派将军接受蒋介石的任命,出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中将军长。从此之后,一武一文的叶挺与郭沫若,再次同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并肩战斗在同一条战线上,挚友情,爱国情,融于一体。
  当叶挺即将率领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时,他特意邀请知心挚友郭沫若,将《论语》里的名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书写成条幅,悬挂于居室中堂,永为自勉。
  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发生后,叶挺被扣押,于1月14日被押送到上饶集中营。郭沫若得悉消息,即以悲愤之情,题写两语:“风雨今宵添热泪”;“怅望江南余隐痛”。而在上饶囚室里的叶挺,继愤怒抗议之余,更是大义凛然不改“匹夫不可夺志”的初衷,英勇不屈,置生死于度外。从狱中给挚友郭沫若发信,替他安排后事,嘱托先行题写墓碑:“他日我死了,墓碑愿至友郭沫若君题写———历史悲角叶挺之墓。”
  叶挺身在囚室,虽然不能率军杀敌上战场,却仍然以无限深情,时刻关怀郭沫若能用一支大笔,横扫千军,高扬战旗斗敌寇。
  1942年11月26日郭沫若五十寿诞时,叶挺身在重庆渣滓洞囚室,利用香烟罐上的圆纸片,亲手做成一枚“文虎章”,在背面上书写“寿比萧伯纳,功追高尔基”10个大字。然后让夫人李秀文亲自送到郭沫若家中。郭沫若接过如此特殊意义的寿礼,禁不住涌出热泪,久久不能停止。
  时过不几日,郭沫若接到叶挺在重庆渣滓洞囚室写给他的明志诗作,署名“六面碰壁居士”,写于1942年11月21日的《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将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捧读过后,郭沫若当即奋笔写下钦敬赞语:“我敬仰叶挺,他有峻烈的正义感,使他对横逆永不屈服。他的诗是用生命和血写成的。”
  抗战胜利后,1946年3月4日,叶挺重获自由,回到了重庆中共代表团的驻地,郭沫若便于当日晚,前去看望他的老友。叶挺一见郭沫若即豪情地说:“沫若,记得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现在是一切都兑现了。”
  遗憾的是,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叶挺一家四口与王若飞、博古、邓发等中共领导人遇难。正在重庆的郭沫若,痛彻心扉,放声痛哭。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一直深深怀念志趣相谐,性情投合,结局悲壮,长眠于延安烈士陵园的挚友叶挺将军。1961年12月,郭沫若去广东视察时,特地前往肇庆,去到当年叶挺独立团团部的阅江楼,回顾当年相见于这座楼里的往事,缅怀遇难已15周年的挚友叶挺将军。即情赋诗,概述北伐名将叶挺光辉的一生。
  北伐从征忆昔年,
  党军独立一雄团。
  纵教汀贺传天险,
  终使吴刘遭痛歼。
  革命前驱红十月,“
  捐躯遗恨黑茶山。
  阅江楼上流风远,
  心绕延河烈士园。
  1970年11月,叶挺将军的次女叶剑眉在北京拜见郭沫若,特向郭伯伯请求题写叶挺将军的遗作———《囚歌》,以作永恒纪念。郭沫若欣然提笔,将留存心底的挚友杰作《囚歌》,满怀深情地写在长40公分,宽30公分的宣纸上。
其他文献
上海知青落户云南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在无可辩驳的行为准则指引下,一代年轻人的命运由此改变。数十万上海青年作为响应号召的急先锋,在新疆阿克苏、云南西双版纳、江苏大丰,开始了“战天斗地”的蹉跎岁月。  1969年4月,上海知青朱克家放弃了推荐上大学的机会,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勐仓公社勐掌生产队插队落户。朱克家登上云南的火车时,
期刊
禁烟英雄林则徐是林彪祖上  林彪的家乡林家大湾在黄冈县城东北方向,早先叫白羊山村,后来林姓人家多了,才顺口叫成林家大湾。据村里的老人讲,林家的祖籍是福建,在林家家谱中,记载林家在唐宋时期从福建迁到安徽,宋代末年来到林家大湾,繁衍成当地望族。在林家祖辈中有一个很有名的禁烟英雄,那就是湖广总督林则徐。换句话说,林彪与林则徐有着血缘关系。  林彪家是个大家庭,林彪爷爷林时朗,生有5个儿子。老三林协浦,是
期刊
被斥“无理霸占电台,抗命不交”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东北成为国共双方瞩目的焦点。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林彪、陈云、彭真等率10万余干部昼夜兼程赶往东北,罗荣桓与黄克诚分率山东八路军、苏皖新四军齐头并进。陈光原本回山东,由于形势的变化,也和林彪一道赶赴东北。  10月,陈光在与罗荣桓及老部队会合后,中共东北局决定,在黑山、北镇一带设置第二道防线,交由陈光负责指挥。出于战略需要,罗荣桓当即把从山
期刊
想做“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  从北京驱车沿京沈高速到达天津的宝坻出口,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然而,1962年,19岁的知青侯隽和女伴一起,坐上长途汽车,前往插队的河北省宝坻县史各庄公社窦家桥大队,却整整用了两天时间。“第一天到达天津,先蹲上一宿,第二天才能赶上到宝坻的汽车,每天只有一拨。”  这位北京姑娘恐怕并没有想到,这一走之后,她的命运从此发生巨变:与宝坻的另外两位女知青邢燕子和铁姑娘一样,她成
期刊
杨振德致女儿女婿的信  1940年4月2日,65岁高龄、在贵阳市青岩镇居住的杨振德给在回国途中的女儿邓颖超和女婿周恩来写下一封亲笔信,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封杨振德寄给邓颖超的亲笔家书,从中可以读出杨振德与邓颖超之间细腻深沉、亲密无间的母女之情。信纸长25厘米,宽22.5厘米,共两页,是杨振德用毛笔在黄色熟宣纸上书写的。信的全文为:  翔超儿:  4月1日接到你们3月16日由兰州发来的信并相片三张,
期刊
毛岸平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堂侄,也是唯一生活在韶山的毛泽东近亲。他的父亲毛泽连,是建国后第一位受邀到北京与毛泽东“走亲戚”的人,也是“主席三哥”始终挂念的小堂弟。一直遵循着父亲“不向国家伸手,不给主席抹黑”的原则,毛岸平一家始终过着平凡的农家生活。  他们一直住在毛泽东的祖居地———距离韶山冲几公里的韶源村东塘组4号。  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祭拜祖坟后来到了韶山学校。一时间,整个学校沸腾了,
期刊
匆忙中参加高考  张铁生本姓刘,出生在辽宁锦州市兴城县。1966年,“文革”爆发,高考制度被废除,1966至1968年的三届初、高中学生升学路被阻断。1968年10月,初中毕业前夕,张铁生把申请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干革命的大字报贴到学校礼堂,不久,他被分配到兴城县望海公社厂子沟大队插队落户。1969年秋,张铁生跟随母亲到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继续插队。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大学、
期刊
王立军受薄熙来重视  2012年8月20日,薄谷开来因犯故意杀人罪,一审被判死缓,案件的受害者是英国人尼尔·伍德。判决所示,尼尔·伍德之死,薄谷开来是主犯,重庆市委办公厅工作人员张晓军系从犯,重庆市局副局长郭维国以及李阳、王鹏飞、王智等四个高级警官负有包庇之责。资料显示,在尼尔·伍德案的策划实施中,原大连实德总裁徐明起到了重要作用,亦可见到王立军的影子。  薄谷开来、徐明、王立军三人之间,关系密切
期刊
“(1936年)12月12日上午9时左右,蒋介石被送到了新城,安置在黄楼里。他当时穿着睡衣睡裤,腰弯着脚跛着,由于冻、饿、惊吓的原因浑身不停地发抖,不住地口出长气,进屋后连喝了十来杯白开水。”杨瀚(杨虎城孙子)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到其中的细节。  由于杨虎城与蒋介石个子相当,杨虎城便派出贴身副官苏庭瑞拿了几件自己没穿过的新衣服送去给蒋介石穿。  蒋介石说:“我不穿,我不穿他们送给我的衣服。”  苏
期刊
14年半的知青生活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天性。但获得幸福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伴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此更有体会:读书时“文革”了,青春时下乡了,生育时计划了,养家时下岗了。  这是一个奇女子。人们都千方百计避开磨难,她却迎头而上。1982年10月,一位女知青斗胆上书,请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改为工龄,此信惊动了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胡耀邦对这封信作了重要批示。1988年6月,中央365号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