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k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只记得,回到家里,缝纫机上堆满礼物和用品,一只当时的非常著名的不倒翁洋娃娃,红白相间,由头部和身体两个圆球组成,眼睛比嘴巴还大,恒久的微笑,恒久的甜美,正在那里轻轻摇摆。
  · 01 //
  小学时的暑假,每天中午我都是在假寐中等父母上班。虽然有时假寐会变成真睡,但父母开门、搬单车的声音,总能让我从睡梦中清醒过来,然后我就迫不及待地爬起来,带着半个身子半边脸的草席印子,悄悄地溜到邻居娟娟家。
  娟娟和我同龄,是我人生中第一个闺蜜,我们的友谊持久又脆弱。
  她是大人口中的“人精”,聪明而傲慢,我则痴愚而暴躁。她的傲慢总能激怒我,我们三天两头地吵架,偶尔还打架。有一次打架我还在她手臂上抓了一道血痕,还有一次她往我的一条手帕上吐口水,我气得把另一条最喜欢的手帕扔进了阴沟,这样我等于失去两条手帕。总之我们没完没了地闹矛盾,但往往过不了一天我又耐不住寂寞讪讪地去向她示好。
  好的时候,我们就争分夺秒废寝忘食地约会,相见亦无事,独坐常思君。我们在一起除了打扑克、抓石子,最经常干的就是坐在地板上,翻来覆去把玩一些“收藏”。
  我们收藏糖纸、树叶、手帕、碎布、珠子。装珠子的铁盒就是最重要的身家了,每个盒子打开瞬间的华彩,真的是用语言不能形容的:雍容典雅的圆珠,五颜六色的小碎珠,相对廉价的竹节珠,还有锥形、菱形、水滴形状的现如今回忆不出名字的各种珠子。
  看潮剧的时候,大人们对着剧情或喜或悲,我们只看着女主角的头冠上那颗硕大的圆珠。那么大的圆珠,不知要用多少钱才能买到。要是能在我们卑微的手里,轻轻地把它握住,想象一下,是一种非常充实的手感,手里一沉,凉凉的,轻轻摩挲,滑滑的。然后张开手,托着它迎向阳光,看它闪出柔光……爱情也不外如此吧!我们八岁时就懂了。戏剧女主角头冠上的珍珠,是多少女孩的童年梦想。
  我们无休止地把各种珠子有规律排列,穿成手链或项链,在审美疲劳来临之前又把它们拆掉。或者把种种糖纸按自己定义的类型分类,每一张都压得平平整整。我们会郑重端详它们,爱慕地欣赏它们在阳光里变幻的色彩。我们还给巷子里的几块石头分类,认为哪几块是幸运的石头、哪几块是不幸的石头。
  当然还有其他各种游戏,比如从一条巷子一直闯到很远很远的另一条巷子,因为那些巷子总有某些地方是相通的,哪怕相通处是一截断墙,也可以走通。又比如捉一些蜗牛让它们比赛,看谁的爬得快,这应该是今天男人们“赌马”的前身,大概这里面水很深。
  · 02 //
  我和娟娟有各种领域的攀比。
  有一年儿童节,我爸出差回来给我带来一盒泡泡糖。虽然那个时候,街头小店已经有“大大泡泡糖”出售,但跟我爸买给我的泡泡糖相比,“大大泡泡糖”显得很低档。首先,它入口是硬的,不像我爸给我买的一入口就很柔腻。其次,“大大泡泡糖”嚼起来很粗糙,所以吹出来的泡泡欠缺弹性,很容易破。总之,从糖体本身的质感,再从泡泡的体型大小、成泡难度、持久时间,我爸给我买的这种泡泡糖都让我体会到不可辩驳的优越感。
  娟娟感受到我的优越感,但她难以反驳,她也很喜欢我这些泡泡糖,难以拒绝我的施予;当她满心喜悦地吹出一个比我的更坚固更持久的泡泡的时候,她就要忍受我带着赐予者居高临下的语气问:“外地东西质量就是好,对不对?”在糖的甜味和自尊的苦涩之间,她发酵出了很多愤怒。
  有一天娟娟来找我,穿着一条特别漂亮的裙子,裙摆非常奢侈地由八片布组成,只要她小幅度旋转一下,那八片布组成的裙摆马上就殷勤地展开成一朵花的模样,把她亭亭玉立地烘托在中间。她突然成为少女,她说那裙子是她爸爸出差去上海的时候给她买的。
  我很羡慕。我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出差去上海呢?
  真的,我好盼望我爸爸出差,天天出差。爸爸在家里的时候,每天中午监督我午睡,如前文所述,我总要在焦虑的假寐中竖起耳朵等待他开门去上班的声音。如果爸爸哪天休息在家,我就完蛋了,我要在他的要求下写毛笔字、练琴,安静地阅读,忍受着娟娟家或者别人家传来电视剧的主题曲,《射雕英雄传》《星星知我心》之类的。
  有一段时间爸爸每天午睡后上班前,还特意留出半小时的时间教我认识黑白键盘。我真是心急如焚,我一点也不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只想赶紧去和娟娟约会,如胶似漆或者勾心斗角。爸爸觉得这种友谊很低级,他认为和任何人玩都很低级。为了让我待在家里,他甚至自制了一整套知识卡片,订了各种杂志,上班前他布置“作业”,要我看完多少,下班后要检查。他一定有某种执念,在他年轻的、刚拥有女儿的那些年,他对于女儿应该有个什么样的人生,一定怀有某种执念。
  他却不知道,我只希望他出差。
  爸爸出差的时候,妈妈会允许我和娟娟在巷子里疯玩很久,妈妈会出于天性里的浪漫,允许我有一些草根的幼稚的娱乐,她自己也会参与这类娱乐,比如说,她会带我到街上买一点零食,可口可乐、烤鱿鱼、甘草水果、花生糖……
  念力太强,爸爸果然出差了。这一次他出差的時间很长很长,长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时间长到我几乎忘记我有一个爸这个事实。
  我们家里有一台缝纫机,打开的时候是缝纫机,不打开就是一张桌子。妈妈每天吃完晚餐就洗碗洗衣服洗地板,把所有的家务干完了,就点着蚊香用缝纫机缝衣服。有一天晚上,她没有踩缝纫机,而是趴在上面写信,我无意地路过,看到那是写给爸爸的信。
  我觉得这个情景很美又很忧伤,鼻子都酸了,但并不是想念我爸,而是觉得“爸爸在远方出差,我和妈妈妹妹在家里相依为命地生活着”这个想象很动人。
  · 03 //
  那次爸爸出差的时间真的很长,妈妈就把我送到外婆家住了一阵子。
  我们那座小城有条很出名的江,外婆家就在江边,因为外婆和舅舅是港务所的员工。
  港务所的宿舍是一个谜阵,洗澡的地方是一排排的公共浴室,厨房在一楼,吃饭就用厨房里简易的桌子,厕所也在一楼,但房间在二楼。在我外婆家两个卧室之间,间隔着很多别人家的功能不明的房间,在我幼年的记忆里,走廊尤其曲折漫长。每天,在我们吃饭、睡觉、洗澡、上厕所、收衣服这几件事之间,要走很多的路,要经过很多很复杂的地形。   江边的童年和古城里的童年也是完全不同的。比起在古城的巷子里、院子里玩珠子收糖纸的时光,江边的生活奇幻有如异域。清晨很早很早的时候,总有女人拿着一盆衣服在江边乒乒乓乓地洗,傍晚的时候,也有女人拿着一盆衣服在江边乒乒乓乓地洗。她们是沉默的、匆忙的、劳累的,如果开口,多数是粗声粗气、骂骂咧咧,比如训斥小孩。
  码头是个神奇的地方。从江上游来的货船在这里卸货、交易,江的上游是山区,船只带来姜母、柚子、煤炭、竹制品、杉木这些山区特有的物品,又在码头买走蚊帐、肥皂、毛巾、牙刷之类的日用品。一种赶墟的梦幻气氛,让围观的孩子也肾上腺素陡增。
  居住在城里的人們有安稳的气质,住在江边的人们有漂流的气质。这里多数是船员的家属,或者是从江上游来做生意的异乡人。一个汇聚了异乡人的区域,连发音都跟城里略有区别。走江湖的人,在码头的空地上拍胸捶腹,表演各种碎石武功,再展示他们祖传的跌打膏药;从江西来的玩猴者,带着他的猴子展示着奇巧的技艺;不知从哪里来的摆着棋盘残局的人,以一包烟的筹码在等待着对手;还有周边各个乡村过来的贩卖木柴、菜蔬者,甚至有人牵着牛,从这里经过。
  江边的孩子也要比城里的野一些。不要说出神入化的游泳经验,只说他们能从堤上滚下来,环境的便利造就了民间滑草高手。他们还能对过路的汽车打主意,当时蔗糖厂建在城外,常有汽车载着一斗车的竹蔗从江边开过,其中有一段上坡路,车子速度变慢,江边的男孩们会从车子后面神不知鬼不觉地扯下一根根竹蔗。
  · 04 //
  在记忆里,声音比图像清晰。黄昏时听到的声音层次是这样的:很多货船在这个时段渐次靠岸,机器声由“轰隆隆”转成“突突突”,你知道它们速度骤减。船上的人会高声提示游泳的人或者在岸边洗衣服的人注意避让。然后,是船员把船头粗重的铁链一圈一圈解开时,滞重的“哗啦啦”声;紧接着,是铁锚抛进水里时,低沉的“咕咚咕咚”声,像巨人在喝水。
  在夜晚听到的声音层次是这样的:货船靠岸的时候,先是发出一阵阵有节奏的“突突突”的声音,然后是一声悠扬的长鸣,之后便是辽阔的安宁,但并不是完全的沉静,隐隐约约还有船员们在聊天。他们的说话声被夜色处理过,再粗声大气也非常寂寞。除了这些声音,还能听到小渔船趁夜出来捕鱼,木桨划过水面,水声非常温柔,还能听到从远处开向更远处的大轮船那叹息一般的汽笛声。
  就这样,江声浩荡,自屋后升起;夜晚连着清晨,有如永生。
  · 05 //
  并没有什么故事。有一天,妈妈下班来接我的时候说,我们要回家了,爸爸出差回来了。
  我有点回不过神来,我完全玩野了。当然也已经忘记了和娟娟时而蜜里调油时而明枪暗箭的复杂关系,也忘记了那些曾让我魂牵梦萦的“收藏”。前面我还说,想象着握住一颗珠子的感觉有如爱情,但这会儿我就忘得光光的了。
  然而小孩也做不了主。我闷闷不乐地坐在妈妈的单车后面,听凭她带我回家。在单车上妈妈生气地批评我,说我垂头丧气昏昏欲睡,像个“鸦片烟虫”。她老喜欢用这个词批评我,她恨不得我一天二十四小时里面都挺胸收腹,用播音腔说话。
  她又说,爸爸这次回来,给我买了一件非常好的玩具,是一套全城小孩都不会见过的积木,非常复杂,可以拼造出城市各种建筑物的样子。爸爸是建筑师,这套玩具符合他一贯“望女成龙”的心愿,加上了他的职业特色,现在想起来,应该是如今“乐高“的雏形。但那套玩具后来也只沦为我的炫耀资本,我并没有通过它学会什么。
  坐在妈妈的单车后,我想着我的心事。我的人生仿佛被江边这段时光打断,要回古城去了,我的心情有点像个归国华侨,陌生而沧桑。当然,也忘记了很久没见爸爸再见面是什么场景,不知他有没有惊喜,我们聊些什么。
  我只记得,回到家里,缝纫机上堆满礼物和用品,一只当时非常著名的不倒翁洋娃娃,红白相间,由头部和身体两个圆球组成,眼睛比嘴巴还大,恒久的微笑,恒久的甜美,正在那里轻轻摇摆。
其他文献
01  今天,我想聊聊自卑,当一个人极度自卑时,他觉得做什么都不会成功。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同学,他们害怕失败,不敢尝试,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我不行”。  有一个写作功底特别好的朋友,我和他聊天时鼓励他做一次线上分享。他听罢连连摇头,然后说普通话不行,害怕大家听不懂。  我继续鼓励:“喜欢你的人很多,大家期待的是你分享的有价值的内容,你看很多教授的普通话都不好,但并不妨碍学生接受知识。”他听后
期刊
病区的走廊还是一如既往的样子。廊灯白天黑夜都开着,不管外面夜色是否降临,走廊及其两侧的病房总是亮堂堂的,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病房里是没有夜晚的。  这段时间按理应该是比较清闲的,但病房里照常住满了病人,一忙起来,我也便时常不知不觉陷入了这样的错觉。我曾经无数次想象过“没日没夜”这个词描绘的状态,对没日没夜过活的人心存敬畏,现在我明白了,这个词描绘的很有可能就是一种错觉。比如此刻,我从办
期刊
在中国当代散文写作的长河里,新疆作家李娟是一股清流。独特的生活体验,敏锐的思考和抓取能力,天然去雕饰的写作技法,成为李娟独特而不可被复制的个性。与传统的散文表达方式不同,李娟的散文是琐碎的、短句式的,甚至是口语化的,但是这并不妨碍读者的阅读体验。《擅长到来的人和擅长离别的人》以极其喜剧化的笔法、清新的文风表达母女之间隐秘的情感,母亲擅长到来,而作者擅长离别,到来与离别之间,是母亲伟大而从不缺席的爱
期刊
“补丁”是个旧词,已经逐渐遥远,也许有一天会从我们的词典中走失。打补丁在女红冷落成霜的年代几乎成了行为艺术。对拿不起针线的女子,老一辈人是鄙视的,我有幸学会粗糙的针线活,得益于母亲教给我的打补丁的人生真谛。  我有一个精巧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作为陪嫁郑重送给我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亲手糊制的,她把旧报纸捣成糊糊,搅拌些防虫的药材和糯米汁,然后依着模子糊成。纸糊的针线笸箩像个圆形的小箱笼,顶上还带着盖子,
期刊
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还说:重友者霸,重师者王。我认同,但这些不是我想说的。我不把他们当蜡烛,也不当渡船,只想速记些老师的点滴。  A老师,刚从师范毕业就教我们,年纪不大,还有些小孩心性。正巧带他的是学校以严厉出名的B老师。常出现的经典画面是:他在二楼教室派头十足地训完我们,然后面红耳赤地去一楼办公室受B老师的训。  B老师是镇校之宝,爱说的一句话是:当年你们的爸爸都是我教的,现在还管不了你们
期刊
之前发过一条段子——我曾经也小鹿乱撞过,现在小鹿撞死了。  有一条回复很好笑:“我心中的小鹿都老了,撞不动了,我的小鹿已经胡子拉碴,叼着一支烟,翘着二郎腿,嘴里发出啧啧啧的不屑,唉,你现在的品位越来越低了,不撞,说啥也不撞。”  脑补了一下画面,不得不说,是这样啊。原来活蹦乱跳的小鹿,现在躺地上不愿意动了,还能跟你叨叨出一千种不撞人的理由。  “你们合适吗?你自己也知道不合适。”  “你俩都不在一
期刊
·/ 田园牧歌 /·  江南忆,最忆耕读村落。  初夏,带着多彩的神韵和夏日花草的芬芳,走进浙江省仙居县上横街村,漫游耕读村落,宛如巨幅江南田园牧歌式的画卷展开。花鸟草虫,田园牧笛,青山碧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意境完美。  步入村头,“耕读名贤廊”最先映入眼帘。于是,我们有的找空位坐在条凳上悠闲小憩,有的走动游览感受乡情民风,了解本土名贤人物。那种耕读传家的慢生活情调,返璞归真的旧时光彩色,回归
期刊
蝉鸣聒噪的午后,瑞雪来找我,我望着她被太阳晒红的脸笑嘻嘻地说:“给我带来什么好东西了?”  她把手里的小人书递过来:“来,我们一起看吧。”  是《铁道游击队》,我的眼睛立即被封皮上的人物吸引。我们就伏在窗前的床上,头对着头看书,时不时发出一阵笑声,或是一声惊叫。窗前槐树上的小鸟,也被我们的大叫声惊得拍着翅膀飞走了。  我们这样相伴着,度过了美好的暑假生活。可是,到了开学的时候,瑞雪突然对我说,这一
期刊
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一则新闻,大意如下:  有一家人遭了偷盗,为防止小偷再度破窗而入,屋主特别在楼下所有的窗子外面,加装一道铁栏。但是接着他住的二楼又进了小偷,并发现小偷是由一楼攀着窗上的鐵栏进入二楼的。于是屋主又为二楼所有窗户装了铁栏,心想:我把每个窗子都装上铁栏,小偷就算再有本事,也不可能进来了吧?谁知不久以后,这家楼下突然失火,几个孩子和一个大人睡在二楼,因为铁栏的阻隔,无法逃生,竟攀在窗上,活
期刊
停留在字面上的“尺八”,满满的骨感,无花无叶,尺寸分明;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一种竹制乐器。  也难怪。笛、箫、笙、筝、竽,都带了一个竹字头,是身份牌,好似竹子转世,仍能筛风弄月。尺八呢,只是一味地清俭枯涩,一味地土气古拙,像人群里一个苍茫老僧。可是,它的声音,真是奇绝啊。  那是一个晚霞黄昏,我跟一位学音乐的朋友盘桓于一个石头巷,一支幽幽的乐曲从人家围墙内徐徐送出,清绝、空旷,似晚风穿越松林,拂得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