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八的禅意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停留在字面上的“尺八”,满满的骨感,无花无叶,尺寸分明;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一种竹制乐器。
  也难怪。笛、箫、笙、筝、竽,都带了一个竹字头,是身份牌,好似竹子转世,仍能筛风弄月。尺八呢,只是一味地清俭枯涩,一味地土气古拙,像人群里一个苍茫老僧。可是,它的声音,真是奇绝啊。
  那是一个晚霞黄昏,我跟一位学音乐的朋友盘桓于一个石头巷,一支幽幽的乐曲从人家围墙内徐徐送出,清绝、空旷,似晚风穿越松林,拂得人内外净凉。那奇特的音质描绘的,仿若人踪灭,鸟飞绝的境界,寒旷缥缈;一道渐淡的弧线,勾出空中铃音隐隐的痕迹。
  这声音丝丝入骨,又入得太深,钳住了一样,不容呼吸。千年的孤独与哀愁,无端笼上来,又无可触摸。我有些伤感,有些怔怔。
  我问:这是什么乐器,朋友说,尺八。
  可是春雨楼头的尺八?朋友说是。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苏曼殊的诗里,闪回的,就是尺八的影子。
  真的看到尺八,已是几年后。偶然一个电视访谈节目,正是介绍尺八的前世今生。那尺八看来,就是一段带根儿的竹子,微弯,有包浆如玉,正面四个孔,背面一个。
  尺八起于何时,介绍说是由秦汉的羌笛、竖篴演变而来,一直流传于宫廷民间。唐太宗时,为统一律制,命乐官吕才重定乐律。吕才以律笛中黄钟笛的一尺八寸为标准,故将此竖笛规制为“尺八”。尺八,虽起源于我国,但在宋代失传;如今盛行于日本,流传于世界。
  尺八的第二世,是日本人唤醒的。他们将尺八吹出了禅意,曰“吹禅”。一曲《虚铃》,模仿禅杖上铜铃声而作,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风靡。
  日本演奏家冢本松韵,因感恩中国笛子演奏家赵松庭的教诲,立下个心愿,把尺八归还中国。从1999年起,他每年两次,到中国传授技艺、赠送尺八,不取分文。
  冢本说:艺术都是相通的,吹尺八,类似书法,有“楷、行、草”三种技法。书法,如果事先想好字的形状和构造,照着描,反写不好;即兴创作和表达才是最佳状态。尺八,如果你先端一个“要吹好”的意识,却吹不好。如果你放弃杂念,回到原点,从这里开始吹第一个音,之后的音会源源不断送出来。那个原点,类似书法中毛笔和白纸将触未触的瞬间。这是一种用沉进去表达的状态。
  这种说法,让我心里一震。自然,它符合“万法自然,不事雕琢”的禅宗义理,我则从中悟出了做事的精义。书法、尺八也好,做事、生活也罢,要臻于佳境,都须把自己放空,要一个专注和静心。若事先给自己画了框框,定了调调,“要吹好”之类,已偏离了“书写”和“吹奏”的纯粹。喧嚣和浮躁,會干扰做事的效果和成色。任何事,沉进去,比定调调更重要。
  昨晚听到一个禅修故事。一位学僧问禅师:“师父,以我的资质多久可以开悟?”
  禅师说:“十年。”
  学僧又问:“如果我加倍苦修,需要多久开悟呢?”
  禅师说:“得要二十年。”
  学僧很是疑惑,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不休不眠,只为禅修,又需要多久开悟呢?”
  禅师说:“那样你永无开悟之日。”
  学僧惊讶道:“为什么?”
  禅师说:“你只在意禅修的结果,又怎么有时间关注自己呢?”
  这个故事,宛如尺八吹禅,临纸泼墨,当你想要成长时,要做的是,褪去浮躁,放下焦虑,沉潜下来静心做事。
  禅语说,心自清彻、天地感通。它是说尺八的,也是说一切的。
其他文献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祝勇、张锐锋、周晓枫、蒋蓝、庞培等为代表的新散文运动轰轰烈烈展开,随后出现了如格致、马小淘、塞壬等新散文作家,这些作家主要从个体生活经验出发,艺术地表达一代人的成长史,是个人成长史的心灵化书写。  这篇散文是格致新散文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这样的文字极具魅惑力,像做梦时的呓语,又像荒诞的讲述,更像是一个人的自言自语。作者通过梦这一意识流的内容进行切入,通过金黄色的谷粒,通过个性
期刊
01  今天,我想聊聊自卑,当一个人极度自卑时,他觉得做什么都不会成功。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同学,他们害怕失败,不敢尝试,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我不行”。  有一个写作功底特别好的朋友,我和他聊天时鼓励他做一次线上分享。他听罢连连摇头,然后说普通话不行,害怕大家听不懂。  我继续鼓励:“喜欢你的人很多,大家期待的是你分享的有价值的内容,你看很多教授的普通话都不好,但并不妨碍学生接受知识。”他听后
期刊
病区的走廊还是一如既往的样子。廊灯白天黑夜都开着,不管外面夜色是否降临,走廊及其两侧的病房总是亮堂堂的,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病房里是没有夜晚的。  这段时间按理应该是比较清闲的,但病房里照常住满了病人,一忙起来,我也便时常不知不觉陷入了这样的错觉。我曾经无数次想象过“没日没夜”这个词描绘的状态,对没日没夜过活的人心存敬畏,现在我明白了,这个词描绘的很有可能就是一种错觉。比如此刻,我从办
期刊
在中国当代散文写作的长河里,新疆作家李娟是一股清流。独特的生活体验,敏锐的思考和抓取能力,天然去雕饰的写作技法,成为李娟独特而不可被复制的个性。与传统的散文表达方式不同,李娟的散文是琐碎的、短句式的,甚至是口语化的,但是这并不妨碍读者的阅读体验。《擅长到来的人和擅长离别的人》以极其喜剧化的笔法、清新的文风表达母女之间隐秘的情感,母亲擅长到来,而作者擅长离别,到来与离别之间,是母亲伟大而从不缺席的爱
期刊
“补丁”是个旧词,已经逐渐遥远,也许有一天会从我们的词典中走失。打补丁在女红冷落成霜的年代几乎成了行为艺术。对拿不起针线的女子,老一辈人是鄙视的,我有幸学会粗糙的针线活,得益于母亲教给我的打补丁的人生真谛。  我有一个精巧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作为陪嫁郑重送给我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亲手糊制的,她把旧报纸捣成糊糊,搅拌些防虫的药材和糯米汁,然后依着模子糊成。纸糊的针线笸箩像个圆形的小箱笼,顶上还带着盖子,
期刊
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还说:重友者霸,重师者王。我认同,但这些不是我想说的。我不把他们当蜡烛,也不当渡船,只想速记些老师的点滴。  A老师,刚从师范毕业就教我们,年纪不大,还有些小孩心性。正巧带他的是学校以严厉出名的B老师。常出现的经典画面是:他在二楼教室派头十足地训完我们,然后面红耳赤地去一楼办公室受B老师的训。  B老师是镇校之宝,爱说的一句话是:当年你们的爸爸都是我教的,现在还管不了你们
期刊
之前发过一条段子——我曾经也小鹿乱撞过,现在小鹿撞死了。  有一条回复很好笑:“我心中的小鹿都老了,撞不动了,我的小鹿已经胡子拉碴,叼着一支烟,翘着二郎腿,嘴里发出啧啧啧的不屑,唉,你现在的品位越来越低了,不撞,说啥也不撞。”  脑补了一下画面,不得不说,是这样啊。原来活蹦乱跳的小鹿,现在躺地上不愿意动了,还能跟你叨叨出一千种不撞人的理由。  “你们合适吗?你自己也知道不合适。”  “你俩都不在一
期刊
·/ 田园牧歌 /·  江南忆,最忆耕读村落。  初夏,带着多彩的神韵和夏日花草的芬芳,走进浙江省仙居县上横街村,漫游耕读村落,宛如巨幅江南田园牧歌式的画卷展开。花鸟草虫,田园牧笛,青山碧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意境完美。  步入村头,“耕读名贤廊”最先映入眼帘。于是,我们有的找空位坐在条凳上悠闲小憩,有的走动游览感受乡情民风,了解本土名贤人物。那种耕读传家的慢生活情调,返璞归真的旧时光彩色,回归
期刊
蝉鸣聒噪的午后,瑞雪来找我,我望着她被太阳晒红的脸笑嘻嘻地说:“给我带来什么好东西了?”  她把手里的小人书递过来:“来,我们一起看吧。”  是《铁道游击队》,我的眼睛立即被封皮上的人物吸引。我们就伏在窗前的床上,头对着头看书,时不时发出一阵笑声,或是一声惊叫。窗前槐树上的小鸟,也被我们的大叫声惊得拍着翅膀飞走了。  我们这样相伴着,度过了美好的暑假生活。可是,到了开学的时候,瑞雪突然对我说,这一
期刊
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一则新闻,大意如下:  有一家人遭了偷盗,为防止小偷再度破窗而入,屋主特别在楼下所有的窗子外面,加装一道铁栏。但是接着他住的二楼又进了小偷,并发现小偷是由一楼攀着窗上的鐵栏进入二楼的。于是屋主又为二楼所有窗户装了铁栏,心想:我把每个窗子都装上铁栏,小偷就算再有本事,也不可能进来了吧?谁知不久以后,这家楼下突然失火,几个孩子和一个大人睡在二楼,因为铁栏的阻隔,无法逃生,竟攀在窗上,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