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难点突破策略探究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jian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先复习酸、碱、盐的化学式、分类、溶解性,重点从微粒观角度复习溶液粒子的构成及粒子模型,分解细化教学难点,降低教学的梯度,为突破教学难点做铺垫;然后采用“宏观→微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宏观感知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将教材的“演示验证性实验”改为“科学探究性实验”,探究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发生的条件,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随后又采用“微观→宏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微观粒子视角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通过观察、想像、类比、动画模拟等方式使学生吃透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从而较好的突破了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提高了学生的迁移和应用能力,并为高中进一步学习离子反应做好铺垫。
  关键词:课堂教学;难点突破;策略探究;科学探究; 等价交换; 动画模型; 网络图
  引言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理念的转变,教师理念的转变的关键是课堂教学难点突破的策略和方法。如何体现和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新课程理念呢?笔者以《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实质》为例,阐明课堂教学难点的瓶颈是如何突破的。
  复分解反应是初中教学中的难点。以复分解反应为载体的中考试题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特别是物质制取、鉴别、除杂等更是最近几年的中考热门试题,导致考生失分率极高。为了提高考生的解题能力和突破学生学习酸、碱、盐部分难点,完善学生微粒观的建构与发展,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离子反应做好铺垫,教师在实验教学和概念教学中应加强注重宏观和微观的紧密联系[1 ]。综合运用宏观与微观的交替强化教学策略,让学生透过微观本质再次认识宏观现象,为概念教学的合理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笔者重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突破复分解反应的难点。
  1 先修路再搭桥,为突破复分解反应教学的难点做好铺垫
  【知识回顾】复习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
  将人教版初中化学“附录I”中的表格内容修改为表1。让学生课堂完成表1中的内容。
  设计理念:分解细化教学难点,引领学生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让学生感受微粒观,给出酸、碱、盐溶液,从宏观溶质溶剂到微观分子、离子进行分析,让学生知道酸、碱、盐溶液是由水分子和离子构成的。
  2 宏观感知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著名教育家蒙特棱利说过:“孩子们听一遍就忘了,看一遍就记住了,做一遍就明白了。”于是将教材的演示验证性实验改为以下的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效果迥然不同。
  【分组实验】用化学实验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科学合作探究。
  【创设情境】徐京媛同学在准备酸、碱、盐反应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实验室的氯化钠用完了。那么如何通过化学反应来制取氯化钠呢?潘术平同学设计了如下制取氯化钠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请讨论后实验。
  【提出问题】制取氯化钠,酸、碱、盐发生反应应具备哪些条件呢?
  【猜想与假设】① 酸、碱、盐的溶液混合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变少了或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降低了,反应就发生了;② 酸、碱、盐的溶液混合后,肉眼能看到新物质生成(比如有沉淀或气体),反应才发生。
  【科学探究】方案I:见表3。由甲组同学课堂合作完成。方案II:见表4。由乙组同学课堂合作完成。
  【得出结论】相同点: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阴阳离子互相交换;化合价不变;……   设计理念:在化学方程式中标出反应物和生成物阴阳离子的化合价,是强调复分解反应概念内涵的核心本质就是参与反应的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且是“等价交换”。这就注定:复分解反应一定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同时,更多的是“互相交换离子”(水合离子)。故其反应的实质又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离子反应” [2 ]。
  【得出结论】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提出问题】“酸 碱性氧化物=盐 水”和“碱 酸性氧化物= 盐 水”是复分解反应吗?举例说明你判断的依据。
  设计理念:学以致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提出问题】当任意两种化合物混合时,是否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呢?表3、表4中的“NaOH溶液和BaCl2溶液”、“ Na2CO3溶液和KCl溶液”不反应,为什么?
  反思、归纳与提升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对于复分解反应及其规律,通过反思与探索,同学们将会对复分解反应有更深刻的认识 [5 ]。
  【知识再现】①HCl气体、NaOH固体、NaCl固体不导电。 ②盐酸、NaOH、NaCl溶液能导电。
  【理论分析】由图1可知(动画模拟):HCl气体溶于水,HCl=H Cl-;NaOH固体溶于水,NaOH=Na OH-;NaCl固体溶于水,NaCl=Na Cl-。
  【实验结论】酸、碱、盐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溶液导电的原因。酸、碱、盐溶液是由水分子和离子构成的。
  【迁移运用】硫酸钠溶液为什么能导电呢? 。
  【探索发现】①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粒子模型示意图,见图2(动画模拟)。
  【理论分析】∵H Cl- Na OH- = Na Cl- H2O
  ∴离子方程式 :H OH- = H2O
  ∴化学方程式: HCl NaOH = NaCl H2O
  其反应的实质是:H OH- = H2O,反应的原因是溶液中H 和OH-的数目减少,粒子的浓度降低生成了水。
  ② BaCl2与Na2SO4溶液反应的粒子模型示意图,见图3(动画模拟)。
  【理论分析】∵Ba2 Cl- Cl- Na Na SO42-=Na Na Cl- Cl- BaSO4↓
  ∴离子方程式: Ba2 SO42- = BaSO4↓
  ∴化学方程式:BaCl2 Na2SO4 = BaSO4↓ 2NaCl
  其反应的实质是:Ba2 SO42- = BaSO4↓,反应的原因是溶液中Ba2 和SO42-的数目减少,粒子的浓度降低,生成了白色沉淀硫酸钡。
  【迁移运用】③有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以NH4NO3 NaOH=NaNO3 H2O NH3↑为例,其反应实质是: 生成了氨气和水。
  【实验结论】复分解反应能发生的本质原因是:“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特殊离子对结合生成了水或气体或沉淀”;或“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降低”;或“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数目减少”。
  【挖掘条件】反应②是由于Ba2 SO42-=BaSO4↓,使反应满足有沉淀生成的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而反应①中H OH-=H2O,反应③中NH4 OH-=H2O NH3↑,使反应满足有水或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理论分析】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只是大多数酸、碱、盐在溶液中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所以只有当混合溶液中的离子等价互相交换,结合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由此看出: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从宏观上看是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结合生成水或气体或沉淀的过程;从微观上看是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数目减少,离子的浓度降低生成水或气体或沉淀的过程。
  【揭示本质】化合物电离生成的特殊离子对在溶液中相互发生反应生成了沉淀或气体或水,反应发生的方向是沿着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少的方向进行的。
  设计理念:离子相互作用是高中化学的难点。对化学反应的微观认识,内容抽象,一直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采用“微观→宏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透过微观本质认识宏观现象:原来溶液中的离子数目减少和浓度的降低,是“特殊离子对”生成了“沉淀或气体或水”的缘故,而其他离子未参与反应,仍然以离子形式存于溶液中。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物的构成微粒和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建立化学反应的微粒观思维,更好地认识微观世界。   【反应类型】生成物满足的条件是有“H2O或↑或↓”生成。
  ①酸 碱性氧化物 = 盐 水
  ②酸 碱 = 盐 水
  ③酸 盐 = 新盐 新酸
  ④碱 盐 = 新碱 新盐(反应物皆可溶)
  ⑤盐 盐 = 两种新盐(反应物皆可溶)
  反应规律顺口溜:“有酸无绝对(绝对沉淀AgCl↓和BaSO4↓),无酸双可溶,生成水淀气,反应皆满足”。
  【形成网络】人教版初中化学附录I《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室温)》构建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特殊离子对”网络图,见图4。
  当酸、碱、盐溶液中同时出现以上“特殊离子对”组合时,则该反应就可以发生。根据“特殊离子对”的微观反应规律,不但能较好地突破复分解反应的难点问题,更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从微粒变化视角,审视在酸、碱、盐教学中复分解反应的教学价值,拓展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促进微粒观的完善与发展。基于微粒观的教学值得教师研究与实践。
  【拓展运用】如何证明“NaOH溶液和Ba(NO3)2溶液”与“NaOH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是否发生反应?请设计不同的探究方案加以证明。
  设计理念:通过证明溶液中某些离子数目明显减少来证明已经发生了反应;也可以通过证明溶液中某些离子数目没有明显减少来证明没有发生反应;更是为了检测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复分解反应难点的掌握情况。
  总之,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能否有效突破难点,也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更是教师能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程绍山.应用微粒观开发复分解反应教学价值的实践与研究[J].化学教育,2015(15):29-34.
  [2]李大堃.也探“复分解反应的概念”[J].化学教学,2007(6):71-73.
  [3]李旭娃.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中生成物的有关问题[J].化学教育,2016,37(9):73-75.
  [4]耿龙荣.对初中化学开放性试题的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9.
  [5]刘智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实质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3(7):64-66.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习作以写人叙事类为主,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文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习作教学 生活 动作描写指导  一、整体建构,“读”出动作描写“技”  纵观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对于动作描写的片段比比皆是。笔者尝试对小学阶段的动作描写侧重指导点进
摘 要:科学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是物理学科的两大核心素养。新课标提倡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利用随手可得的简易器材,自主探究出光的反射规律,使物理课堂回归至探究的本原,诠释新课标理念。  关键词:简易器材;自主探究;光的反射;合作交流  科学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是物理学科的两大核心素养。其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他们
摘 要:特定的非淀粉多糖(Non-Starch Polysaccharide,NSP)酶应用于肉鸡行业已有很长的时间。在含有特定底物(如大麦和小麦)的日粮中添加特殊的酶所产生的益处是巨大的,且易于量化并经济实用。因此,来自Pilgrim公司的营养技术服务高级主管Mike Blair博士在加利福尼亚动物营养技术研讨会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在肉鸡营养中应用NSP酶的论文,指出在肉鸡场在评估NSP酶功效应考
出于预防疾病之目的而在饲料和饮水中战略性地使用抗生素,可能会限制养禽业对抗生素的需求,甚至完全替代。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8)01-0043-03  因抗生素可以控制疾病的发生,减少疾病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影响,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个世界。然而,研究证实,过度使用或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细菌的产生和传播,导致治疗无效,并会对公共卫生构成严重的威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一课,许多年下来基本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即就具体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展开,以加速度为桥梁,加强学生对力与运动之间的已知量转化的熟练度。诚然,对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公式的具体应用,将本章节习题完成并拥有一定解题技巧,这样做是无可厚非的。但我想,我们是否在同时错过了一个让学生自我建构物理知识体系、完善物理思维模式的过程?要知道,牛顿定律是经典物理学大厦的基石,学生脑海中这块基石的稳定
摘 要:2019年,欧洲藥品管理局就抗生素的分类和使用范围等事项指定由下属的人用药品委员会和兽药委员会批准并向公众开放咨询,最终根据抗生素的种类、药物特性、给药途径、耐药性风险以及对公众安全的潜在影响,将抗生素分为A类(Avoid,意指“避免”)、B类(Restric,意指“限制”)、C类(Caution,意指“注意”)和D类(Prudence,意指“谨慎”)四个类别,风险程度依次降低,为人们选用
福建省2009年高考《考试说明》出炉后,全省生物教师认真学习,深刻体会。本人在参加县教育局,学校组织的相关学习指导会后,在参考阅读2008年新课标卷与其他省份相关试卷后,结合个人的体会,就考试范围中的“实验”和“选修3”的相关考试要求谈谈个人的解读。限于水平,对《考试说明》的理解难免存在局限性,甚至出现错误,谨请同仁不吝赐教。    一、实验考试要求    《考试说明》中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要求(1
摘要:通过课例阐述在现代教育理念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背景下,“问题引导”教学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进一步提出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问题引导;问题情景;课堂教学多媒体    现代教育把知识看做一种过程,它除了关心所传授知识的教学外,更关心的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所以重视问题的提出和问题情景的创设,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建构主义
摘 要:元素化合物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目标,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忽视了过程体验与情感态度等目标达成。本文拟通过“铁盐和亚铁盐”一课内容的教学为例,探讨在课堂上建构知识体系过程中如何融入化学理论,渗透学科思想和方法,加强化学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以及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从较高的层次上把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问题驱动;实验探究;过程诊断
中图分类号:S8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5)10-0036-02  作为目前最为流行的即时通讯工具之一,微信在养猪业同样有非常高的装机率。在微信推广公众号的功能之后,各种行业信息通过公众号得到了更为便捷、广泛的传播。基于公众号平台的各种开发也应运而生,这其中包括最近广为流行的微店、微信运动等。  在这一背景下,微猪科技(微信公众号:wepigcn)应运而生。微猪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