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iion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在师资建设、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讨通过制度建设、产学结合、教学改革等措施来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是促进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 职业能力本位 以人为本
  [作者简介]张立今,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安徽淮北2350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5-0043-03
  
  一、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工作动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教学管理缺乏真正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二是学历偏低、结构不合理。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部分中专、职业大学、成人高校和少数高专转型或合并组建而成,其教师的学历水平与《教师法》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标准要求达到的学历任职资格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不仅如此,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理论教师偏多,实习指导教师不足。三是教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无论是转型、升格、合并组建的高职院校教师,还是刚刚招聘补充的大学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较弱。据北京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检查组对北京地区14所高职办学点的调查统计资料表明,教师中平均只有25.75%的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下工厂实践过的仅占23.9%。教师的动手能力不强,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很难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四是忽视兼职教师的作用。据对全国8省29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的调查统计得出的结果,兼职教师总数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4.4%。上述数据,仍然低于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项目的内涵和标准》中所要求的“各专业从企事业单位现职高级技术管理专家中聘请的兼职教师占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比例≥16%”的标准。
  2.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讲授法,在向学生经济有效地传授大量的系统知识方面有不能替代的作用,也是学校教育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要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所需要的职业技术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问答、讨论、读书报告、口头演讲、动手设计、技术训练等。这样能使上课形式生动,学生在锻炼多种能力、训练多种技能的同时,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参与社会实践和技术应用与创新。
  3.新专业的设置缺乏有效的调研、论证以及足够的教学条件。高职院校适时调整和增加专业设置,是正常的和必要的,这不仅是为了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既没有几名专业教授、副教授做学科带头人,也没有多位骨干教师组成一定规模的师资队伍。二是缺乏必须经过多年专业研究和知识积累才能编写的系统教学大纲、专业教材。三是缺乏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四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跟着感觉走”,所设专业并不一定有广阔发展前景,将来也并非有多大社会需求。五是旧专业换上新包装,“新瓶”装“陈酒”,教师还是那几个教师,教材还是老教材,课程设置还是原来的老一套。
  4.课程建设水平较低,学生普遍不满意。我国的高职教育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和相应的实践经验,课程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一是课程内容依然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学生感受不到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许多知识实用性不强,与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相脱节,理论过深、过难、容量过大,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内容。课程内容的整合未能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一定程度上弱化和消解了学生职业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过分依赖教材,忽视课程开发。传统教育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课程观念、导致教学部门课程开发意识淡薄,过多地关注如何选教材,教师被动用教材,不善于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三是课程结构不合理,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忽视选修课。现在的高职院校仍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课所占比例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40%,虽然人们口头上强调加强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师资、设备、基地、学时、资金、管理、协调等常常不到位,实践教学得不到有效落实。由于课程较多,课时紧张,有的学校不开设选修课,有的虽然勉强开设,其实就是几次讲座。四在是课程实施上,理论与实践衔接不够紧密,学生常常顾此失彼,在进行实践操作时忘记了理论知识,一定程度降低了教学实践的效率。尽管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但实际教学依然如故。
  5.产学研合作办学仍然步履维艰。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支撑作用认识不到位,支持不够,不能为学校提供优惠的政策和足够的财力、物力支持。有的学校仍习惯、热衷于校内实验室模拟操作,为动手而动手,教而不产,更缺乏科研创新的机制和动力;有的学校虽有产学研合作办学的理念,但由于教学改革乏力,课程建设乏术,难以找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结合点;还有的学校虽然与企业建立了联系,只是挂几个牌子,派几个教师带一批学生到企业进行浅层次的见习,没有实质性的内容。由于不能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脚踏实地、诚心实意地为企业生产和管理出创意、谋设计、搞技改、攻难关、创利润,很难赢得企业花大力气支持学校办学。因此,近年来许多学校反映的学生实习难,许多企业不欢迎,就不难理解了。
  6.“教书”与育人脱节,忽视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教书育人是教学工作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但不少教师认为只要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就足够了,至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则是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与教师的教学没有关系。更令人忧虑的是,由于职称、待遇、定位等问题,多年来,许多教师一般不愿担任辅导员。而辅导员本身既有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又有继续教育和评职称的竞争压力,很少有时间、精力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帮助学生。不仅如此,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师生关系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密切,教书育人严重脱节。有些教师上完课就走人;有些教师上课不认真;有些教师热衷兼职挣大钱。学生在学业追求上得不到认同的楷模与指导,加之课程设置不太合理,教学缺乏魅力,导致他们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然而我们的教育仍然沿用过去那种非常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没有切实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基本对策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师资建设的和谐发展。(1)在师德建设上,对中老年教师师德教育要注意典型示范、引导,对新上岗的教师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健全师德制度,明确教师道德规范和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奖惩机制;对教师的考核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对教师的评价。(2)在教师入口、选调在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问题上,始终坚持专业急需、学历达标、优化结构的原则,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建立科学的人才素质测评标准,在引进考核中要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试讲与专家面谈相结合,专业知识技能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现在的成绩与潜在能力相结合,从源头上把住教师质量关。(3)在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上,要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三结合”:即外出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阶段性、功利性的学历教育和终身教育、教师持续发展相结合;更新知识和培养教学能力、实践技能相结合。(4)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上,应该充分发挥校内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鼓励教师进入实验室、实训场地多参加实践;采取激励和约束双管齐下的对策。对不同年龄段的专业教师,提出不同的专业技能要求,鼓励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产、学、研究活动。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社会进行短期实践,或参加技术革新、技术开发、课题研究,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优化教师结构,聘请部分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管理骨干担任兼职或专业教师,并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
  2.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开发新专业。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与社会、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社会和企业最能说明需要学什么,而学校又最了解自己能提供什么。只有立足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自身教学设施、设备、师资等教育资源情况,及时开发新专业、改造旧专业,办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必须以市场需要不需要学生、能否就业、就业后能不能获得持续发展为标准,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广泛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把专业建设建立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人才市场的广泛调查、反复论证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改造旧专业,开发新专业。
  3.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建设。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也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以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整合和更新教学内容。按照能力模块的设计,将相关学科和课程的内容进行重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要能够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突出专业课程的应用性,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真正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色。
  经过几年的摸索,笔者认为,课程体系应该是以实践教学(职业资格证书)为核心的“模块式”体系;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应该是以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方式。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是:(1)要建立一条主线,即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2)做好两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行业相结合。(3)构建三大平台,即文化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职业技术平台。(4)适应四个要求:教师的“双师素质”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要求、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的考试形式要求;职业证书与学历证书并重的要求。
  4.按照高职教育特色和教学规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中应该注意:(1)实施启发式、探究式、交互式、导学式、讨论式的多种形式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着力点放在如何启发与引导学生更好地学、做,注重“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专业课教学要注重运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讲练结合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悟”,在悟中创造的意识和实践能力。(2)因材施教。要根据近年来学生水平差距较大的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对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和一些专业课实行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循序渐进有效地学习,允许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选择,以增强教师的忧患意识,促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3)加强对现代教学手段应用与普及的引导。一方面,我们要加大现代教学设备的投入,竭力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另一方面,要通过优质课评比、多媒体课件评比等措施引导教师积极采用投影、幻灯、录像、CAI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5.用科学发展观促进教学管理制度化,教学制度科学化。这里要把握的几点是:(1)制定和完善教师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全面、全程、动态地检查和评价。改变教师课时津贴不与教学质量挂钩的传统做法,增强教师竞争意识。考核评价不仅仅限于对教师课堂教学,还包括工作纪律、实践教学、教学活动,研究成果、学生评教等方面。(2)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教学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公开、公正、全面、动态考核评价的基础上,要将考核评价结果与岗位津贴、职务聘任挂钩,打破平均主义,多劳多得,重视优质优酬,让那些敬业爱岗、精益求精、富有创造性、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通过竞争上岗对教师优胜劣汰。(3)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特点,改革考试制度。考试不仅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查学生的独立理解和实际动手能力,考查出学生的优势和长处。把考试当做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考出知识、考出能力、考出优势和特长。要增强考试的选择性和多样性,减少试卷的强制性,增强考试的个性,考试方法可以采取闭卷、开卷、口试、习作、实验、现场演示、技术比武、模拟训练、动手操作、产品制作、论文等,特别是技术性强的课程,要适当提高成绩的比例,以促进学生技能的训练。有条件的专业如营销还可以采取实际工作岗位考核的办法。(4)大胆探索,试行学生选课制,督促教师改善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最有发言权,怎样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没有比学生评价更好的方法。因此,可以开展选课制度,让学生来选择教师。
  6.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设:(1)各专业课的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要占40%以上。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等几大方面,内容有大型综合练习、课程设计、模拟操作、社会调查等,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应贯穿于常规教学之中,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足实践课,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真刀真枪地操作、训练。(2)坚持“做学”结合,突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要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能力,为“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就要突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就要坚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做到“做学统一”,即以做(实践)带学,在“学”的过程中强调“做”,通过“做”达到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的目的。在实践教学中要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解剖性、综合性实验,实验设计、材料选用、实际操作、测试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均可由学生独立进行。同时要注重专业实训与职业考证相结合,毕业设计与课题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相结合,专业理论教学与专题培训相结合,专业技能考核与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思维、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3)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实验实训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还比较紧张,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的指导思想,通过多方筹措,每年投入一定的经费,按照统筹规划的原则,按照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新建和完善实验室。针对已经建成的校内实训基地普遍存在的管理薄弱,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应着力解决人员问题、制度建设问题和动态管理问题,使现有设施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训练中练出真正的技术。(4)要积极开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稳定现有基地,按照计划分期、分批派学生到对应的企业、行业实习。
  7.坚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之路,进一步优化办学模式。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一些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宝贵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是,必须看到,多数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推进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东西部发展极不平衡,差距较大。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我们认为,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有效支持不可缺少,学校也必须想方设法与相关企业建立良性发展的双赢互动机制,积极为企事业单位承担课题研究,搞好文化设计,探讨管理模式,开展技术服务和职工培训,派教师到生产一线锻炼,了解现代企业的新工艺、新方法,开阔教育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增长知识、培养技能,激发创造力。与此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新建实习车间的作用,积极探索和建立市场运作机制,不仅要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促进校办企业的健康发展,更重要的还要为学生实践活动提高教学场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8.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高职教育才能造就出具有独立人格、平等待人,融知识、能力、技术于一身的、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服务于人民和国家的人。
  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一切教育活动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全面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以人为本”也包含着“以教师为本”。办好学校必须要把教师、干部、职工作为学校资源的第一要素来看待,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时时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努力创造有利于广大教师员工干事业的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强调主动服务的意识,教职员工理应把服务育人当做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以平等和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主动地服务于学生,把满腔的真诚、关爱洒向每一个学生。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重视将人文教育贯穿在课程、教学和实践中。爱因斯坦说过:“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尊严。”当前在就业压力驱使下,“技能主义”至上,人文主义失落,人往往成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因此,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人文教育的内容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训练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使学生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都得到协调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朱镜人.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理论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6).
  [2]孟兵丽.英国政府斥巨资提高大学教学质量[N].科学时报,2004-5-20.
  [3]刘丽琼.论西方大学的教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4]熊正安.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来源问题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3(2).
  [5]蔡克勇.我国新办院校发展的战略选择[J].交通高教研究,2003(1).
  [6]张凤辉,胡燕华.高等教育市场化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1).
  [7]朱九思.高等教育当前应当着重抓什么[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黑曲霉对小鼠耐缺氧能力和耐热力的影响。方法: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黑曲霉,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后对实验动物进行缺氧试验和耐热实验。结果:实验组动物
以日光作光源,Fenton-草酸铁络合物为光氧化剂,对水中2,4-二氯苯酚进行了光氧化降解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草酸铁络合物/H2O2光氧化降解2,4-二氯苯酚的速率显著高于Fenton试剂,
目的:了解老年住院病人和陪护者的现状,提高老年干部病房住院病人的生活质量。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78名老年住院患者和陪护者进行调查。结果:病人对陪护者最重要的要
10月27日,教育部召开第10次例行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巡视员张昭文介绍说,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教育部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
军队院校科技期刊编辑部要使期刊取得最大化效益,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在激励机制构建中,必须在准确掌握其构建目的、依据及应遵循原则的前提下,区分激励实施的作者
目前,我国乡村教师还普遍存在"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乡村教师队伍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城乡二元分割的"差序格局"所致;乡村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离农"思想与教师自身缺乏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纵观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无不建立在教育革新与发展的基础之上。佛山市计委提出的《跨世纪的的蓝图——佛山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对策》描
<正> 随着二期课改的展开,研究性学习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背景的启发之下,我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