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磨课中成长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m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好课”是从课堂实践中熔炼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这是教育行为修炼颠扑不破的法则。我同意这种观点,“好课”不仅是每个教师的追求,更是为之奋斗的目标,磨课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行的捷径。
  磨课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绿色通道。在一次次磨课的过程中,教师对新理念的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对学情的了解更透彻,同时课堂的引导点拨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也得以提升,教学实践不断丰富,教学智慧得以发展,教学素养得以提高。
  磨课磨出了课改信心,磨出了团队精神。多次的磨课,磨出了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磨出了教研组团队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实践“乐学课堂”的信心,磨出了优秀团队的凝聚精神。
  下面,笔者就以我们对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城市的标识》的磨课之路为例,谈谈有效磨课的途径。
  一、研读文本,确定“教什么”,这是磨课的前提
  1.选定课题。
  磨课之初是选定课题,即从全册教材中确定“教什么”。课题的选取要因人而异,往往要选取适合执教者的教学风格、体现执教者教学优势的课文来教。
  2.研读教材。
  确定了所要教的课文,接下来就要深入研读教材了。具体来讲,研读教材可分为三个层次:一读读懂教材的编排意图,二读读透教材的知识体系,三读读活教材的思想内涵。
  以研读《城市的标识》为例,课文是当代女作家张抗抗写的一篇散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作者运用大量笔墨描述了城市的雷同现象,又用多种表现手法赞美了不同城市树的风采,可挖掘的信息非常丰富。到底教什么?
  我们沉下心来研读课文,尝试去触摸课文的主旨,惊喜地发现,课文似乎说的也是树,但却独具风韵。以前写树的文章,是从人与自然的角度,表现的是爱树、护树、种树的主题,而本文则是借树写树象征的城市品格和人文精神,表达的是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惜。这就成了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导航。
  3.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正确的教材解读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准确把握了课文的主旨,读活了教材的思想内涵,读懂了教材的语言形式,教学目标也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树在作者的笔下有了生命,有了色彩,感受不同城市树的风采就成了学习本文的重点。
  考虑到学生理解“树为什么是城市的标识”比较困难,我们以学定教,把这个课后题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预设策略,确定“怎么教”,这是磨课的核心
  教学策略的选择,要依据课标,整合教材,结合学情,体现本组研究课题的新理念。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立足于课标,考虑到学情,结合六年级组的研究课题——《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我们预设了本节课的教学策略:读中感悟,读写结合,诵读积累。
  1.读中感悟的预设。
  课文篇幅较长,如何划分第一、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为了突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也为了呈现一节扎实有效的语文课,我们大胆舍去了课文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将它放在第一课时处理,又将第二部分(第7~17自然段)根据文本的详略进行了主次处理。如,重点品读课文第8自然段关于香樟树的描写(目的是在领略香樟树风采的同时,学习本段的表达方法,为后面的小练笔做好铺垫),次重点是品读第10~11自然段关于法国梧桐的描写(体会比喻手法的妙用),略读其他城市的标志——榕树、油松、圆冠榆等,体现了详略有别。在品读各种树的风采时,体会作者对城市的标识——树的独特情感。
  2.读写结合的预设。
  本文可供学习的表达方法多样,寻找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也就成了值得推敲的问题。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写状物文章的实际情况,最终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也一定有许多有特点的树,请你仿照第8自然段,写出你喜欢的一种树的特点。
  3.诵读积累的预设。
  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背诵文中描写树的优美片段。
  三、课堂实践,验证教学策略,这是磨课的关键
  课堂是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途径。《城市的标识》的磨课有如抽丝剥茧,一共经历了四次。
  1.第一次磨课。
  存在的问题:
  (1)读的形式单调,只是个别读和齐读。
  (2)学生对“树为什么是城市的标识?”这一难点理解不到位。
  调整策略:
  (1)设计多样的读书形式,如读描写“香樟树”一段采用评价读,读描写“法国梧桐”一段采用挑战读,读描写不同城市的树一段采用接力读,读描写“树是城市仅存的个性”一段采用引读等。读书形式多样,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也保障了读书的效果。
  (2)教师点拨,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文章第15自然段运用了排比句的形式揭示了“树是城市的标志”的原因,由于语句比较深奥,我们建议执教教师从三个方面进行点拨:第1句抓“忠心耿耿”体会树的忠诚、固守;第2句运用对比手法体会树保持个性的品格;第3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树能滋润心灵。这样有效的点拨,挖掘了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度。
  2.第二次磨课。
  存在的问题:
  (1)学生汇报各个城市树的特点时比较费力、费时。
  (2)自主学习的内容较多,合作不充分。
  调整策略:
  (1)设计表格,使学生的汇报一目了然。
  (2)建议将自学内容用分块推进法教学。
  3.第三次磨课。
  存在的问题:
  采用分块推进法较费时,而且师生的情绪、课堂节奏受影响。
  调整策略:
  依然采用一次给出学习任务的方法,但调整了合作的时间和内容,让学生在学习难点时进行合作,充分交流观点,增强合作的有效性。
  4.第四次磨课。
  存在的问题:
  执教教师在随堂练笔时提供的词语太多太杂。
  调整策略:
  建议执教教师将所给词语按描写树木的角度(如外形、花、果、香气等)分类,增强实用性。
  经历了这一系列蜕变,这节课终于破茧成蝶了!执教教师代表六年级语文组参赛,得到了教学专家的肯定与赞赏。
  其实,磨课中调整的不仅仅是教学策略,有时还需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但磨课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实现课堂的有效、高效,为了学生的发展。
  四、撰写磨课反思,感悟教学真谛,这是磨课的升华
  磨课,艰辛与快乐并存。回顾我们的磨课之路,有以下体会:从确定课题开始,一定要静下心来研读文本,研读作者,研读学生;在预设了教学策略后,要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做到匠心独运,彰显个性;教学设计要做好课堂教学的预设,预设越充分,课堂就越灵动,但这种预设要“活”,要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时刻关注课堂的生成。这样,才能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教给学生不会的,教给学生有用的,这才是一节精彩的课!
  十年磨一剑,数节磨一课。当我们只惊羡鲜花盛开的美丽,却不知它们冲破泥土的艰辛时,就去体验磨课,享受磨课。磨课的过程是我们教师教学生命成长的过程,是我们破茧成蝶、提升自我的过程!
  (作者单位:陕西渭南市北塘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阿尔保利是一种有机集料轻质混凝土,其组成主要是矿物胶结材料(水泥、石膏)、拌和水、外加剂和有机集料。有机集料可采用伐木场、锯木厂和木材加工厂的下脚料或废料,农作物
由建设部和全国建筑工会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建筑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览”于9月26日至10月10日在首都建筑展览馆举行,这次展览共收到送展作品918件,其中713件参加了展出
高强混凝土应用超塑化剂往往使20~30%的水泥不能水化。试图在不消弱强度情况下,将这部分不能水化的水泥,用价格低廉的细矿粉代替。细矿粉包括有粉煤灰,地下电厂的粗粉煤灰,急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的阅读开始越早,阅读时思维过程越复杂,阅读时对智力发展就越有益。”的确,小学生能够接受好的阅读教育对学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需要投资建设一大批工业、民用建筑和基础建设设施项目。从工程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如何控制好每一个项目的工程造价、
元杂剧中有多部剧作描写了人们对亡者骨殖的处理,体现了骨殖神圣、入土为安、以死惩恶、事死如事生等死亡观,相关的仪式与习俗描写从一个侧面映照出元代的社会生活风貌,也折
马鞍山地处江南,冬季气温常在+5~-7℃,1月份最低气温可达-10℃。为保证混凝土冬季施工正常进行,必须寻求一种既适用于这种气候环境,又不锈蚀钢筋的早强型防冻剂。经过几个冬
这几年我一直在农村从事着小班教学,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小班化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来我认为小班化教学只是因为班级的人数少,现在理解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进学生
个人简介:小学思想品德高级教师、广州市第三批名校长、广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主持有广东省“十一五”社会科学哲学教育教学类项目《设计型研究取向下的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本文研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践。文章从我国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沈冶机械知识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实践出发,首先论述了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进行知识管理体系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