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规律:践行表达本位的有效抓手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slon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语用”以来,阅读教学开始积极践行表达本位的理念,即在教学中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和作者的写作策略,借以丰富学生的写作方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就需要从文本的体裁入手,遵循文体独有的创作特点,积极开展学生的语用实践训练。提出要循序渐进,在解构思维下把握人物的语言价值;类比辨析,在聚合考量下感知作者的表达构思;统整联系,在理性思维下体验文本的表达秘妙,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循序渐进;类比辨析;统整联系;文体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3-0082-01
  自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语用”以来,阅读教学开始积极践行表达本位的理念,即在教学中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和作者的写作策略,借以丰富学生的写作方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就需要从文本的体裁入手,遵循文体独有的创作特点,积极开展学生的语用实践训练。笔者以叙事记人类散文《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循序渐进,在解构思维下把握人物的语言价值
  记人类散文以突显人物的精神品质为核心,教师应该以“课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又是怎样描写这个人”等问题为抓手,引领学生关注并圈画描写扫路人的语句,根据描写的内容将其划分为外貌板块、行为板块、语言板块三种不用的类别。
  首先,紧扣人物语言,将课文中老人的三段对话集中呈现,引领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相机思考:哪些语言最能凸显老人豁达开朗的个性特征?学生从第一段中“不累,不累”“扫一程,歇一程”等语言感知老人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从第二段中“实在”“舍得走吗”等语句体验老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从第三段中“30年后”“照样请您”深入体验老人所表现出来的自信。据此,教师组织学生以统整的视角探寻三段语言描写之间的异同:首先,第一段中“不累,不累”“扫一程,歇一程”的句式,结构上相同,极富韵律节奏,读起来铿锵有力,更有助于揭示老人的精神品质;而第二段中“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以近乎排比的句式,感受老人如诗一般的语言;而对于第三句的教学,可以将其与前文中的问句相互融合,感受老人应答的机智和干练,体悟老人的思维敏捷。
  正所谓“言为心声”,学生在深入感知人物每一段语言的外显结构的基础上,探寻文本语言的弦外之音,深化了对老人品质的感知。
  二、类比辨析,在聚合考量下感知作者的表达构思
  散文对人物的描写常常呈现立体化、全方位的视角。这篇课文除了紧扣人物语言之外,更运用了典型的动作和外貌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多维而立体。
  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先是關注描写老人动作和外貌的语句,并完成填空题:我感受到老人开朗乐观的品质,是因为 。在学生分享交流小组体认成果时,教师教学关注点聚焦在两个板块:首先,为什么作者要对人物的外貌先后进行两次描写?让学生意识到一开始,作者无意间邂逅老人,并没有过于在意,只是对人物外貌进行粗略描写;而后来作者被老人的话语所震撼,在细致观察下,外貌描写也相对细腻。外貌描写依循着从整体到细致的顺序,体现了表达的严谨与智慧。其次,紧扣容易忽视的细微之处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一是老人扫地时“哗——哗——”的节奏声音,正是老人澄明心境的一种体现;另外,老人“悠然地伸出七根手指”,凸显了老人豁达幽默的本色,绝无体力劳动之后的疲倦之感。
  散文创作讲究“形散而神聚”,作者在此文中对人物动作、外貌的描写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三、统整联系,在理性思维下体验文本的表达秘妙
  此文的题目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一看即可看出以记人为核心,但作者在描写过程中却两次描写到“天游峰之高险”。这种从侧面反衬的方法是散文创作最为常见的一种策略。如果教师不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加以适度地点拨与引领,学生凭借自身的认知能力并不能感受到这是作者在表达中的匠心独运,而仅仅将之看作是纯粹的景色描写。因此,在深入地感知了正面描写之后,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关注那些看似与对展现人物形象并不相关的语段,并进行深入思考:这些文字都是描写天游峰的,它们与作者要刻画的这位老人形象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学生再次以整体视角关注文本内容,并将人物描写与天游峰的特点有机整合在一起,由此便有了自己的认知:福建武夷山的“天游峰”作为整座山的最高峰,不知令多少人望而却步,但它在这位扫路老人的眼中却成了自己颐养天年的一种享受,正是这种对比与落差让老人乐观开朗的个性特点更加鲜明,这又从另外一个侧面揭示了老人心态平和的特点。
  如此描写,文章的表达更加趋于立体化、层次化,让人物的内在品质更加深刻而多维。
  总之,散文,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和资源,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散文创作的特点入手,引领学生真正体悟文本内在的认知联系,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摘 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小学三年级作文起步更是让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头疼。结合实践,探讨小学起步作文的教学方法:回顾主题,温习课文;引入课题,明确要求;佳作引导,章法导写;梳理行文,静心写作;展示习作,欣赏指导。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轻松学习写作,消除了三年级学生对习作的惧怕心理,学生从想写、愿写到乐写,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关键词]主线;简
[摘要]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乌鸦喝水》,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虽然课文的篇幅非常短,故事也相当简单,但是却非常有哲理,值得小学生们认真学习。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从运用图片引入教学主题、立足细致阅读获得具体感知力等三个方面着手展开。  [关键词]小学语文;《乌鸦喝水》;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摘 要]写话是口语向写作转变的关键时期,激发学生写话兴趣,提升写话教学实效,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且还为下一阶段写作做好储备。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我最喜欢的玩具》写话教学为例,浅析基于儿童立场策略,即:以旧知为起点,做到逐层拔高;以童趣为基调,做到童心盎然;以合作为策略,做到有感而发,从而推促写话教学生成精彩。  [关键词]儿童立场;统编教材;写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摘 要]《司马迁发愤写》一课的教学,教师通过研课,从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出发,在资料的呈现上进行了简化与变化,并运用同类课文的比较和深度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司马迁伟大品质的感悟,从而让课堂更丰厚润泽,更有生命力。  [关键词]研课;自主探究;丰厚润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2-0071-02  《司马迁发愤写》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通过以“言”会“意”,感知文本情感;以“意”明“言”,理解语言内涵;“言”“意”相融,可有效推进语用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言意兼得”,以此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言意兼得;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
[摘 要]真实的语文课堂应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侵占着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我们确定了“基于学生学习事实”的教学研究方向,从“用心倾听,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关注边缘,让合作学习真正发生”“依据学情,设定问题”三个方面去探求语文学习的密钥。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事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摘 要]《小蝌蚪找妈妈》是一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童话,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示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这篇文章,凸显语文课程新理念,以读为本、以生为本,语文实践张弛结合。教师教得游刃有余,学生学得其乐融融;课件精美,语言动听,板书简洁明快。  [关键词]阅读教学 科普童话 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60  《小蝌蚪找妈
[摘 要]三年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是学生从写话到习作过渡的至关重要的阶段。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与发现”习作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习作例文的前置、穿插和后置,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方法、揣摩习作语言,使学生习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习作例文;统编教材;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要]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育信息化研究备受瞩目,课前和课中结合,线上和线下混合式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不是显性的因材施教,知识的习得,而是隐性的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学习力的提升。以一篇习作课的翻转课堂教学为例,从课前找准微课的融合点,课中串起学习单这条线,直奔教学目标这个面,以点、线、面三位一体结合为策略,谈一谈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深度思维
[摘 要]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对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要重视朗读指导,培养他们的朗读习惯和朗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个人读、小组读、比赛读,课内朗读和课外朗读相结合等方式,让学生认识文本、走进文本、享受文本,让孩子爱上阅读。  [关键词]朗读指导;一年级;阅读;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