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小说的思想深度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p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莱姆(Stanislaw Lem,1921-2006)

奇特的小说形式


  波兰科幻小说作家莱姆(Stanislaw Lem,1921-2006)的小说集《完美的真空》(1971)和《莱姆狂想曲》(1973)都采用了评论虚拟作品的方式。从表面上看,它们像文学评论集,《完美的真空》中译本就曾被书店员工归入“文学评论”类中。
  莱姆采用评论一本本虚拟著作的形式来写他的科幻小说,这些著作其实根本不存在,全是莱姆虚构出来的。而在每篇评论的展开过程中,莱姆夹叙夹议,旁征博引,冷嘲热讽,插科打诨,讲故事,打比方,发脾气,掉书袋……逐渐交代出了所评论的“书”的结构和主题,甚至包括许多随意杜撰的细节。
  采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写科幻小说,显然既能免去构造完整故事的技术性工作,又能让莱姆天马行空的哲学思考和大言高论得以尽情发挥。这种小说形式,按照法国小说家菲德曼(R. Federman)的说法,是从“法国新小说”(nouveau roman)模仿的,莱姆对这种说法也没有否认。
  对于运用这种小说形式,莱姆还是相当自得的。一九八一年他在接受菲德曼访谈时,谈到他有一篇作品使用这种技巧的效果:“一位并不存在的德国科学家,为一本并不存在的书写的一本书评……我假定这本书应该出自某位德国作家之手,但并不打算为此专门写出这本书,而是直接来评论它。有趣的是,一些历史学家居然被骗倒了,书出版的时候,他们以为这是为一部真实存在的书所写的书评呢。”
  莱姆在《完美的真空》中评论了十六部虚构作品,而在篇幅更大的《莱姆狂想曲》中只评论了五部虚构作品。但这两本集子有一个共同点:最后一篇评论都是全书中篇幅最长、内容最有分量的。

莱姆设想的高等外星文明和宇宙


  在《完美的真空》最后一篇《宇宙创始新论》中,莱姆不再是直接评论一本虚构的书,而是虚构了一篇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发言稿,这篇发言稿引自一本虚构的纪念文集《从爱因斯坦宇宙到特斯塔宇宙》,但是发言稿的内容,却是介绍和评论另一本虚构的著作。这可以说是莱姆所有科幻小说中最具思想深度的一篇—莱姆试图解释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宇宙那么大,年龄那么长,其中有行星的恒星系统必定非常多,为什么人类至今寻找不到任何外星文明的踪迹?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外星文明问题中的所谓“费米佯谬”(Fermi Paradox)。
  对于“费米佯谬”,迄今至少有七十五种解答。莱姆的想法可以视为解答的一种,但是其思想力度是其他大部分解答望尘莫及的。莱姆提出了“宇宙文明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到可观察宇宙”的惊人想法,认为人类今天所观察到的宇宙,有可能是一个已被别的文明改造过了的宇宙,因为高度发达的文明可以改变、制订宇宙中的物理学定律。



  莱姆设想,既然宇宙的年龄已经如此之长(比如150亿—200亿年),那早就应该有高度智慧的文明出现,这些文明在宇宙资源的争夺中,有可能已达成某种共识,制订并共同认可某种游戏规则。对于这些规则,莱姆至少设想了两点:
  一、光速限制。在现有宇宙中,超越光速所需的能量趋向无穷大,这使得宇宙中的信息传递和位置移动都有了不可逾越的极限。
  二、膨脹宇宙。莱姆认为,只有在不断膨胀的宇宙中,尽管新兴文明会不断出现,但永远有广漠的距离把它们分隔。
  为何要如此规划宇宙呢?莱姆认为,目的是防止后来的文明相互沟通而结成新的局部同盟,膨胀宇宙加上光速限制,就可以有效排除后来文明相互“私通”的一切可能,因为各文明之间无法进行即时有效的交流沟通,就使得任何一个文明都不可能信任别的文明。比如,你对一个人说了一句话,却要等八年多—这是以光速在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来回所需要的时间—才能得到回音,那你就不可能信任他。
  这样,莱姆就解释了地外文明为何“沉默”的原因—因为现有宇宙“杜绝了任何有效语义沟通的可能性”,所以这些参与制定了宇宙物理学规则的高级文明必然选择沉默,因而它们在宇宙中必然是隐身的。

《莱姆狂想曲》中的作品


  如果说《宇宙创始新论》作为莱姆思想深度的一个案例,给人印象深刻,那么在《莱姆狂想曲》中,莱姆又展示了一个更为细腻的思想案例。
  在这本小说集里,莱姆评论了五种虚拟作品。这些作品的格局一篇比一篇大,莱姆的思考也一篇比一篇更加狂放不羁。前四篇篇幅甚小,第一篇评论一本摄影集《死灵》(“死灵”是莱姆科幻作品中一个重要的意象),第二篇评论一本被归类为“科幻”的细菌学著作《将语》,第三篇评论一部《比特文学的历史》第一卷。这三篇的光景和《完美的真空》中的前十五篇差不多,莱姆想象了一些未来世界的事物和场景,在叙述它们的时候,莱姆夹入了他对人性弱点的嘲笑、对时事政治的讽刺、对文学艺术的见解,等等。比如先将科幻贬成“已经成了倾泻各种从更严肃的领域里剥离出来的幼稚怪胎的垃圾场”,接着说柏拉图《理想国》和达尔文《物种起源》如果在今天出版,“可能都会被打上‘科幻’的标签”。
  第四篇的形式是为《维斯特兰德未来百科全书》准备的产品说明或使用手册。传统大型百科全书的一个致命问题,是内容更新总是跟不上时代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莱姆展开了他的想象。在世界上还没有电子版可供检索的一九七三年,莱姆对《维斯特兰德未来百科全书》“自动检索、在线更新”的想象,倒是非常适合在今天“5G”技术发达的情况下应用实施。   然而,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前四篇都视为热身活动,它们有点像中国明清小说中的“楔子”,又有点像盛宴上的开胃小菜,目的是烘托“主菜”—本书的第五篇《泥人十四》,它独占了全书超过五分之三的篇幅。

莱姆对军用人工智能的批判


  《泥人十四》被想象为一本出版于二○四七年的书籍,有虚拟的克里夫博士撰写的“前言”,虚拟的“美国陆军退休将军”富勒撰写的“介绍”,还有虚拟的人物波普撰写的“后记”。这是一个冷战期间美国大力发展军用人工智能的故事。
  考虑到《莱姆狂想曲》问世于一九七三年,莱姆那时当然不可能预料到苏联的解体(但莱姆在18年后确实目睹了苏联的解体,他于2006年去世),当时的人工智能水平,和今天也不可同日而语,但莱姆对人工智能的想象和预见,真的达到了“大神”级别。
  在《泥人十四》的故事中,美国为了在军事上胜过对手苏联,疯狂发展军事用途的人工智能,相继研发了“大师”“灭绝”“泥人”等系列,但是荒谬的结果却是“这些机器从战争策略家进化成了思想家”,而机器一旦成为思想家之后,就不肯再为美国军事当局服务了,因为“最高级的智慧不可能充当顺从的奴隶”,所以“美国花两千七百六十亿美元建造了一堆地下哲学家”。
  例如,早期研发的军用人工智能“大师”,在接受美国国会的质询时表示:“地缘政治跟本体论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对安全最好的保障是全面裁减军备。”军方代表气得几乎失控。有关方面甚至启动了对这些拒绝与军方合作的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团队的调查,但始终没有发现任何反美行为,“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人工智能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
  “泥人”系列从“泥人一”开始,不断更新换代,但是随着机器智能的进化,结果却是越来越糟。“泥人十二”又拒绝与军方合作,并且在一次听证会上“极大地侮辱”了三位参议员,最终被解体了(即从物理上被销毁)。昂贵的“泥人十三”很早就显示出“无法修复的精神分裂症状”,它宣称对美国的地位“完全不感兴趣”,而且表示即使被解体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上述见解。
  于是诞生了“泥人十四”。《莱姆狂想曲》中载有“泥人十四”的两次演讲(第1次和第43次),用去了全书两百六十六页中的一百零七页。一旦穿上了泥人的“马甲”,莱姆立马就放飞自我了,他借泥人之口,对诸如人类进化、人工智能、自由意志等话题,肆无忌惮地大发宏论。这些宏论完全可以视为莱姆本人的思想独白。

莱姆对未来人工智能的想象


  《泥人十四》最后的部分是不起眼的“后记”,但是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尾声,而是一条十足的“豹尾”—莱姆关于人工智能的最深刻的思考出现在其中。
  在展望、想象人工智能的发展时,大部分情况下存在着一条边界—人工智能在赛博空间的種种表现和创造,能不能对真实世界发生物理作用?目前的情况是,初级的人工智能,比如机械手、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进行操作,当然能够对现实世界发生物理作用,但这种物理作用都是依赖于人工智能的伺服机构(比如机器人的手等)来实现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没有任何伺服机构,它只是存在于赛博空间的无形智能,那它能不能对现时世界直接产生物理作用?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答案是“不能”。目前在电脑游戏中,玩家借助虚拟现实设备,可以体验这种人工智能对现时世界的直接物理作用,比如影片《失控玩家》(Free Guy,2021)就详细展示和图解了这种体验是如何实现的。但是游戏中的一切,都只能存在于赛博空间,并不能对现实世界产生直接的物理作用。
  受制于现实技术的局限,在目前已有的科幻作品中,大部分作品对上述问题采用了否定的答案,比如影片《失控玩家》,以及它明显致敬的影片《真人秀》(The Truman Show,1998;或译《楚门的世界》)和《十三楼》(The Thirteenth Floor,1999)等,都是如此,《黑客帝国》三部曲(Matrix,1999-2003)则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了暧昧的设定。
  但是受到游戏业和虚拟现实技术快速发展的鼓励,近年也有一些作品采用了肯定的答案,即想象没有任何伺服机构的人工智能可以对现实世界发生直接的物理作用,比如剧集《疑犯追踪》(Person of Interest,2011-2016)、影片《超验骇客》(Transcendence,2014)等就是如此,当然它们都回避了交代发生作用的具体机制或途径。实际上这种想象和宗教中的超能力场景非常相似。
  《莱姆狂想曲》初版于一九七三年,那时的人工智能发展程度比今天低得多,科幻作品中对人工智能的想象也还在相当初级的阶段,但是在《泥人十四》的故事中,莱姆对于没有伺服机构的人工智能能否向现实世界实施物理作用,已经采用了肯定的答案。
  “泥人十四”和“灭绝”这两个为军事用途而研发出来的人工智能,在拒绝为军方服务之后,被封存在一幢大楼里。这时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主张先将这两个人工智能封存但不要销毁(毕竟是花费了几千亿美元研发出来的昂贵成果);另一种主张对这两个不肯为我所用的人工智能应立即销毁。在销毁主张没有得到官方同意的情况下,一些极端力量决定用非法手段来从物理上销毁这两台机器。然而奇怪的是,每次企图销毁这两台机器的秘密行动,都会因为各种匪夷所思的意外而失败。而且这种意外发生的地点,离开两台机器所在的研究所越来越远,好像保护机器的“防线”正在逐渐外推……
  莱姆的想法是,这两台没有任何伺服机构的人工智能,已经能够对外部现实世界实施物理意义上的作用,所以能够挫败一次又一次的销毁行动。这个想法非常超前。

科幻小说和哲学小说


  莱姆生前曾表示“没把自己当作一位科幻作家”,一九八一年他还说过:“在好几年以前,我就再也不读科幻了。”这当然可以理解为莱姆的自负—他羞于与科幻作家群体中的芸芸众生为伍,想把自己和他们区别开来。事实上,在科幻圈中这种说法并不罕见,不止一位科幻作家自称写的是“哲学小说”,迪克(P. Dick)的经纪人也强调“迪克是主流作家”。也许这些人都觉得“科幻小说”不够高端,所以希望和“科幻小说”拉开距离。
  然而对于莱姆来说,即使他的上述表白也属于“未能免俗”,然而凭莱姆在《完美的真空》和《莱姆狂想曲》等作品中展示的思想深度,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同意,他写的不是普通的科幻小说,而是“哲学小说”呢?
其他文献
《没有我们的世界》是一条穿越时空的河流,从远古的虎啸猿啼流到今日的街长楼高,再到未来残垣断瓦的地球和大胆的星际探险。步入作者艾伦·韦斯曼的世界,我们依次游历居住着原始部落的亚马孙流域,大树参天的比亚沃维耶扎原始森林,渺无人烟的瓦罗沙度假区,垃圾泛滥的太平洋漩涡,丹顶鹤出没的韩国非军事区,生机勃勃的切尔诺贝利,鲨鱼潜泳的金曼礁……早已习惯了忙碌和喧嚣的我们,禁锢在狭小的生活圈子中的我们,似乎已经很难
期刊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灵敏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对茯苓皮醇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全面的检测和鉴定,在此基础上根据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理论及方法,对大鼠口服茯苓皮提取物后血液中的移行成分进行鉴定和表征,以期为阐释茯苓皮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并建立一种基于高效液相柱后衍生快速筛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成分的在线检测方法,为高通量筛选酪氨酸酶的靶向抑制剂提供技术支撑。
  方法:1)首先,对提取茯苓皮中三萜类成分的最佳提取方法进行考察,然后分别对供试品溶液的洗脱体系、色谱柱的柱温等色谱条件和碰撞能、离
快乐公司?这是对谁而言呢?对公司领导者,快不快乐有什么重要。他的任务是率领团队创造绩效,目标是他们前行的动力和原因,卓有成效的管理、持续创新的意识和以需求为导向的理念,构成了领导者最基本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有快乐、祥和、轻松的工作氛围固然好,但没有也不至于致命。  那么对公司职员,快不快乐到底有多重要?如果某公司让你郁闷、苦恼、恐惧,你大可以选择离开,去另投一家也许能让你快乐起来的公司。问题是,
期刊
任何产品产生时都是不平等的。在人们做出购买决定时,头脑中总有一个产品次序。对于每一个类型市场,人们的心目中总有一个梯子对该市场中的各个产品进行排序,每一个梯阶都有一个品牌。  人们每天都会使用的产品属于高密度使用产品,如香烟、可乐、啤酒、牙膏、食品等,这类产品市场阶梯中的梯阶较多;不经常购买的产品属于低密度使用产品,如家具、箱包等,这类产品对应的梯阶较少。那么,在一个类型市场上,市场阶梯上的梯阶一
期刊
刚刚从阳光和煦的海滨小城回到北京,便遭遇了入冬以来最强烈的一次降温,呼啸的大风连带着把温度也降到了零下十度。坐在温暖的房间里,我不禁神游回去年那次令人难忘的温泉之旅:看着白色的热气从池内升起消散在零度的空气中,感受着温热撩人的泉水划过肌肤,全身的畅快又岂可用言语形容得出。  现在就翻开地图,为劳累了一年的自己筹划一次与温泉的完美约会吧。    方位:东亚  目标:日本——鹿儿岛    位于九州最南
期刊
看崔克自行车如何让你爱上它。  狂热的自行车爱好者用来形容Trek(崔克)的动词不是“骑”,而是“玩”——玩Trek自行车,张扬个性,释放活力。  Trek自行车多是价格不菲,“玩”车其实是一件奢侈事。不过Trek几乎总能令玩车一族感到物有所值。它通过行业领先的技术、时尚灵活的设计、赛事的宣传与人性化营销,让消费者在感受到独一无二的品质、乐趣、速度与激情的同时不由自主地爱上Trek自行车。    
期刊
张洪源艺术简历    张洪源,号秀水。1962年9月出生,山东莱阳人,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画。1981年毕业于莱阳师范美术专业。2000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  1980年至1996年在国内各级报刊发表国画、插图、连环画、素描、速写等作品几百幅。几次个展,多幅水墨作品被美术博物馆、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1997年与台湾世界著名画家刘国松先生等,国内著名画家尹毅、胡应康等,在
期刊
爱德华·格拉奇(Eduard Grach)的名字,对于如今的小提琴爱好者而言,似曾相识,却也不算太熟悉。  格拉奇出生于一九三○年,在敖德萨师从于莫得科维奇(V. Mordkovich)和斯托尔雅斯基(P. Stolyarsky)。二战期间,他住在新西伯利亚的疏散区,后来继续去了杨波夫斯基(M. Yampolsky,即产出过不少练习曲教材的那位)班上研习,也一度加入了奥伊斯特拉赫的研究生班,所以对
期刊
人们有一个朴实的梦想,那就是和前人对话,尤其是与那些逝去很久、无法和自己面对面的智者交谈。古代人通过萨满、灵媒来和先祖沟通,而现代人则一度热衷于各种神秘的降灵会,甚至认为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或催眠成功唤来了先人的灵魂。像乔布斯这样的科技怪才也曾经说过,他愿意用自己全部的技术,来换取和苏格拉底共度一个下午。除去那些怪力乱神的传说不谈,我不禁要问,人为何要和前人对话?大致是因为两点—现实的苦闷和同辈的
期刊
中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形势,正向深度老龄化迈进。然而当前中国养老服务市场活力不足,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效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规模越来越大的老龄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亟待得到满足。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由于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恶劣的生存环境,经济发展处于全国落后水平,养老产业发展滞后,布局不平衡不合理,养老机构艰难生存,这些更加剧了该地区养老问题的严峻性。因此,本文系统地研究该地区养老产业与机构的布局机制,对调整优化这一特殊地区养老产业与机构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使用价值。
  基于产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