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秋叶上做大文章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ryholm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同济黄渡小学积极开展的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以设计一系列观察、求知、体验、劳动活动为抓手,旨在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丰富、综合的学习经历。其中,以“秋”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选取“立秋”节气,以“秋”为主题统整语文、自然、美术、探究课程,打通学科课程的壁垒,建立课程中“秋”的世界与生活中“秋”世界之间的联系。同时,延伸至校外,为学生打造开放的学习时空,鼓励学生在交往中体验社会,在探索中认识自然,在实践中认识自我。
  贴近生活,节气鲜明
  我校以“立秋”节气作为“春申小匠悦美行”主题式综合活动第一个主题,以《“春申小匠悦美行”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手册》(一年级)为基础,以语文、自然、美术、探究学科课程为主要推进抓手,以嘉北郊野公园为社会实践基地,分“小匠书院”“小匠作坊”“小匠露营”三大板块。活动顺应季节时令规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认一认、贴一贴、做一做等形式,对“秋”产生多维度、多层次的认识与感悟,也通过朗诵、贴树叶画、讲故事、割稻谷等丰富活动,自信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受、认知和想象。
  贴近认知,层层递进
  小匠书院——寻找落叶的秘密 “小匠书院”主要为学生讲学、授业、传道,透过白纸、黑字、彩画的组合,帮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未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就是《秋天》。语文教师从“秋”字入手,向学生展示了“秋”字的来历和演变过程。学生通过动画演示、教师讲解,将“秋”的字形牢牢记在心里,将“秋”乃是收获季节深深印刻在脑海中。课文第一句“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充分说明了秋天到来的两大特点:一是天气的变化,二是树叶的变化。于是,在教师范读后,学生通过自读、互读将秋天的变化通过朗朗读书声表达出来,动听而美妙。紧接着,教师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将秋天的变化说得更详细、更清楚,引导他们借助眼、手、心,在接触生活、感受生活中建立感知与语用的联系,帮助学生表达感受与获取认知。
  小匠作坊——再续落叶的美好 “小匠作坊”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劳动方面的可操作性、可体验性活动,通过各类手指上的活动,培养学生勤于动脑、乐于动手的好习惯,激发儿童的表现力和创新力。“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就算是已经失去“生命”的落叶,在美术课堂上也能焕发新生美。美术教师带着学生走在校园的角角落落,收集各种颜色、形状的落叶制作“树叶贴画”。学生制作完成的一幅幅作品活泼而生动,独特而令人惊喜。活动让学生在了解生活、认知生活、感受生活中发挥自己独特的思考,形成富有儿童视角和特色的佳作,同时验证了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小匠露营——遇见秋天的收获 “小匠露营”主要为学生提供“家、校、社”联动的实践基地,让学生从校内走到社会,在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感知“我与自然”“我与社会”的深层联系,逐步养成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距离我校12公里、占地面积14平方千米的嘉北郊野公园被誉为“城市绿肺”,它是我校低年级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的校外拓展基地。在了解了书中的“秋天”特点,体验了手上的“落叶”之美后,在班主任和探究教師的带领下,学生们又走进了嘉北郊野公园,寻找秋天的收成。进入秋天后,嘉北郊野公园内一片金黄,到处散发着稻的香气。学生们来到水稻田边,看着金灿灿、沉甸甸的水稻田,望着一把把躺在田边的镰刀,既兴奋又激动。在亲手割水稻的过程中,学生才发现看似柔弱纤细的水稻一点也不好割,但也发现了在水稻秆三分之二以下部分收割的“秘诀”。孩子们快乐地收割、垒放,然后合力运到脱谷场上进行脱粒。他们手拿稻谷,脚踩脱谷机的踏板,在隆隆声中看着谷粒与稻秆分离,再经过脱壳、碾糠后就是一粒粒大米。而看着散落在脱谷场上的水稻秆,学生则提议将其带回去进行再利用、再创作。一次校外拓展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秋收”的含义,也让他们更细心地观察生活、观察世界,在丰富学习和实践经历中进行再迁移、再创造。
  贴近课改,生动鲜活
  此次以“秋”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基础型课程 探究型课程为学科阵地,从“四季”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品读、美术作品创作、秋收稻谷体验等多形式、多层次、多维度的活动来感知“秋”的特点与内涵,通过多形式活动来保护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尊重个性的差异,鼓励儿童勇于尝试、敢于表达,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将自己的所感、所知、所会,通过说、画、做来体现,让教师对学生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从而能给出更适切的评价与指导。
  未来,我校将继续以“春申小匠悦美行”主题式综合活动校本课程为依托,以“二十四节气”为活动主题,组建不同学科教师的主题项目群,设计更有趣、更贴近生活实际的活动,让儿童知道节气气候变化和农耕活动规律,帮助儿童进一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和自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上海同济黄渡小学)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客观有效的交往,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真正有效的互动交往,才能促进教学相长,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时时闪现生命的灵性和活力,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互动式教学是发挥学
一、据形索义,识字解题  师:先来认一个字。(出示甲骨文 )  生:人。  师:你们异口同声地说“人”。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分,是“大”字,一个人张开双臂的形状,上面是圆圆的头。这个字本义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引申为很高。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  生:(恍然大悟)天。  (师板书:天)  师:一点就通,确实是“天”字。认第二个字。(出示甲骨文)  生:门。  师:这是繁体字的“
一、激趣导入  师:说来,你也许不信,作文特好玩。在数学里边,“一加一”只能等于“二”,还能等于几?  生:是的,只能等于“二”,不能有其他答案。  师:“二乘二”呢?  生:“二乘二”得“四”。  师:“二二得四”,不能等于“五”。但是,语文就不一样了,它变化无穷。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比如,就拿我们忌讳的这个“死”字来说,“生命的终结”叫“死”。“死”是口头用语,书面用语则叫“去世
【教材解读】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  文中共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列宁,一个是小男孩。有些教师认为该文中描写列宁的笔墨很多,因此该文的中心人物应该是列宁。但我不赞成这种观点,我认为该文的中心人物应该是小男孩。我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编者选择这篇文
记得非洲有这样一则谚语:“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说得多有道理。作为一名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一个人走得不仅不快,简直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成长就像剥洋葱,剥掉一层就会流一次眼泪。”确实,在我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一直有导师引领、伙伴相随、团队互助,不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还走出了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独特的专业成长路。、  芥子读书会:厚实底蕴学养  2007年,一群年轻人,因为喜
妈妈是一杯酒,  爸爸喝上一口,  就醉了。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六岁孩子写的诗。在孩童的眼里,这个世界就是那么简单而美好。英国作家斯蒂文森的诗《点灯的人》,写了一个“每天太阳落下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的李利”,他使“那些坐着喝茶的大人和孩子们,又看见了窗外柔和的光,朦朦胧胧间使一天的生活有了完美的心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为儿童的文学阅读点起一盏盏灯,做一个让孩子们心灵温暖、展望未来
南湖小学是一所由中桥小学和新联小学合并而成的、异地新建的学校。原本,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基础不是很好,加上合并所带来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问题又很多,所以,大家都暗暗为担任南湖小学校长的武凤霞捏了一把汗。然而,建校两年后,南湖小学在各方面都很有起色,尤其在各学科教学的改革中,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  依稀还记得,在她第一次提出语文课堂教学“测、导、延、写”的教学操作范式时,遭到了许多教师的非议甚至抗议,有
从传统经典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拇指姑娘》,到当下流行的童话《夏洛的网》《皮皮鲁总动员》《寻找快活林》等,一谈起童话,孩子们都如数家珍、滔滔不绝。童话,是孩子们最喜欢读的书,他们对童话可谓情有独钟。在孩子们心里占据一席之地的童话是如此的神采风扬,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话却是“失落”的。童话,因何而“失落”?从成百上千的童话教学设计中,从自己和他人的童话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探寻着童话在小学
南宋诗人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必须获得这样的“源头活水”,才会变得生机勃勃。那么,语文课堂的“源头活水”从哪里来?我认为要从“活学”中来。  一、在“活学”中增长知识  课堂知识有限,要借助课堂,将学生的课内学习及时引向课外学习。如《杨氏之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
我的岁月可以分成很多个阶段,最光辉的阶段中就包括了学生时代开头的那一段。但要说得很具体也的确有些困难。毕竟过去了四十多年,很多细节还残留在记忆深处已经是碎片了,不容易想起又很难发掘。   在一九七四年的夏天,一首玩伴对我羡慕加妒嫉的儿歌“大脑瓜小细脖,光吃饭不干活……”让我厌倦了漫山遍野闲逛游荡的生活,我决定要上学读书了。那一年夏天快满七周岁,妈妈领我去学校报名上学,结果接待老师说不满八周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