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引入文学别样美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ou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词、俗语、成语、谚语等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无穷的魅力,把它们引入科学课堂,能引领学生感悟其文学意义的美,探究其科学意义的真,可以使科学课堂更加富有魅力和人文情怀。
  挖掘诗词的科学意义,感悟文学和科学融合之美
  我在设计《看月亮》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就确定了文学意义和科学意义两个方面的重点。我出示苏轼的《水调歌头》,提问:“这首词中哪些语句提出了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同学们思考片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是说月亮在夜空中是移动的;
  “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是说月亮时隐、时现、时圆、时缺,自古都是这样,没办法改变(这其实就是《看月亮》这课要求学生观察的月相);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说虽然远隔千里,但也能共同看到这一轮明月,也就共同拥有了这一轮明月,这是一种自然现象。
  苏轼借月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就把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结合起来了,这首词,就有了两层意义:文学意义和科学意义,它们相互融合共生,显现出苏轼的异常丰富的情感世界。
  在学生了解月相成因之后,我让他们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词,把这一主题由课内引向了课外。第二节课上,我要求学生根据诗词回答出相应的月相:
  一位学生吟出“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其他学生异口同声地答“九月初三,上弦月,像弓一样。”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半个月亮!”“是上弦月,还是下弦月?”“可能是上弦月,也可能是下弦月。不能确定。”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十五的月亮,满月!”
  我顺势接过话:“有一首歌也与月亮有关,刚才你们都说到歌名了。”“《十五的月亮》”我便在网上搜索并播放这首歌,让学生看着歌词跟着哼唱,其乐融融。我接着问:
  “这首歌里的哪句歌词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也照在边关。也是远隔千里,能共同看到这一轮明月,也就共同拥有了这一轮明月,也是借月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对,科学现象并不是冷冰冰的,它也是有温度、有感情的,我们在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时,如果能把其中的科学意义和文学意义看出来,我们就会理解得更透彻,自己写起来也会充满情趣,你们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同意——”
  “那好,让我们再做一件事,找一找古诗词中既包含科学意义又包含文学意义的名言佳句,下次课我们再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你们看怎么样?”
  第三次课上,学生“你方唱罢我登场”,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
  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落花会成为泥土中的腐殖质,即使化作春泥,也依然为花的根提供养料,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成为传世名句。
  生:“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前半句是说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指出现了太阳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气象上称为降水量水平分布的不连续性。特别在夏季,尤为突出,在夏季,产生降水的云多为雷雨云,这是一种垂直发展十分旺盛,而水平范围发展较小的云。由于云体较小,在它移动和产生降水时,只能形成一狭小的雨区。而雷雨云含水量大,降水效率又较高,因此容易造成雨区内外雨量分布的显著差异。所以,人们有时会发现,此时此处有雨,不远的彼处却是晴天。文学意义是说他对我像是无情,又像是有情,真让人捉摸不定。
  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息的规律,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生:“沉帆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通过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诗人虽然被贬官,但他仍然不放弃,对生活抱有希望。每个人都会有失意的时候,但都会过去的,表现了诗人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困苦失意中不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四月份,大地的百花都凋谢了,而山上大林寺里的桃花才刚开放,这是因为海拔高度的差异,高海拔地区的气温比低海拔地区的气温低,所以桃花开得就迟一些。
  挖掘成语、俗语的科学意义,理解文学和科学融合之理
  在学生找古诗词中包含科学意义和文学意义的名言佳句后,我又让同学们找一找俗语、成语、谚语中的同类词语,组织开展“学生讲坛”活动,要求学生把文学意义和科学意义融合的道理来评说一番,他们立即行动了起来。“讲坛”上,学生又一次展示了自己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生:“拨云见日”科学意义是说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文学意义是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生:“水落石出”是说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原形容冬天的景色,后比喻原来不清楚的事终于真相大白。
  生:“生米煮成熟饭”这是一句俗语,是说生的米已经煮成了熟的饭。文学意义是比喻事情已经做成,不能再改变了。
  生:“作茧自缚”是说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生:“春华秋实”中华是“花”的意思,是说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生:“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生:“秋风扫落叶”指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
  生:“走马观花”中走马指骑着马跑,原意是说骑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不深入地查看。
  生:“拔苗助长”是说用拔禾苗的方法帮助禾苗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适得其反。
  生:“藕断丝连”指藕已断开,但丝还连着。比喻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生:“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是说花其实很难栽成活,即使小心伺候,也不一定成功,而柳树生命力顽强只要扦插在水边就能成活。说明一切事物都会按照客观规律来发展,与人为的努力关系并不大。
  在科学课堂上引入诗词、俗语、成语、谚语等文学语言,把它的文学意义和科学意义有机融合,引领学生探究它们科学意义的理,感悟它们文学意义的美,感受大自然的巧夺天工,能使文学语言更加生动传神,能使学生感受到科学也是温暖的、有情的,使他们学习以全新的视角观察事物、理解事物,从而使科学课堂更加富有魅力和情怀。
其他文献
本研究随机抽取山西省内8所四个层次院校的800名“90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第一手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分别对其在信仰、专业、业余时间、师生关系、恋爱、消费和就业等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我国实行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丰富自己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高中英语课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开展英语阅读教学,词汇教学在高中
人教鄂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以《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以“家乡与祖国”为主线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建构科学概念,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为了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把握二年级上册教材的设计思路,并在教学中较好地落实《课标》相关要求,实现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简要介绍和分析本册教材的整体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