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状体再生的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眼科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晶状体再生是指以干细胞为材料,在体外或体内通过构建适宜晶状体发育的微环境诱导再生新的晶状体组织的过程。再生的晶状体组织可用于建立生物模型进行药物实验或研究晶状体疾病的病理变化,更有望取代人工晶状体成为白内障治疗的新选择。目前对于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信号通路、体外晶状体再生和晶状体原位再生这三个方面。Wnt通路和细胞极性通路被进一步阐释,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成为体外晶状体再生新的选择,微创术式的应用也为晶状体原位再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0-35)

其他文献
近视发生发展的关键是巩膜重塑,巩膜成纤维细胞在巩膜重塑过程中至关重要。近视巩膜重塑过程中,巩膜成纤维细胞呈现出低合成高降解细胞外基质成分的抗纤维化表型、收缩表型、促炎表型。目前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干预靶点主要集中在缺氧刺激、环磷酸腺苷(cyclicadenosinemonophosphate,cAMP)分解代谢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表达,其中抗缺氧药物通过调控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factor,HIF)信号通路,可以减缓实验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是各种脉络膜视网膜疾病常见的病理终点,是视力不可逆损害的主要病因。CNV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多种结构细胞、炎性细胞及炎性因子,与视网膜局部慢性炎症有关。研究表明,作为炎性细胞因子一大家族的白细胞介素类(interluelin,IL),在不同的免疫微环境中通过调节促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参与CNV的发生发展,调节IL的生成及功能可能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国际眼科纵览,2023,47:84-91)
开角型青光眼是青光眼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现机制尚未完全明晰,可能与小梁网及远端病变相关。本文综述能够引起小梁网结构和功能病变的动物模型,以小梁网为界,根据解剖结构将模型分为房水流出通道上游(前房注射外源物质)、中游(激光消融小梁网、紫外线照射小梁网、激素诱导小梁网、苯扎氯铵刺激小梁网、高渗溶液硬化小梁网)、下游(上巩膜静脉封闭法、角膜缘缝合、恒定暗照明)阻滞等模型的建立方法、特点及相关机制,以期为开角型青光眼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动物模型的参考。(国际眼科纵览,2023,47:11-17)
Terson综合征是颅内出血引起的眼内出血,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尤为常见。目前Terson综合征具体发病机制暂不明确,可能的发病机制有:颅内出血导致颅内压增高,增高的颅内压引起视网膜静脉回流受阻,引起静脉阻塞性出血;颅内出血沿视神经鞘进入眼内,引起眼内出血。近来从颅内到眼球的类淋巴系统成为该疾病新的研究方向,为Terson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提供另外一种可能,并有可能为其他眼科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国际眼科纵览,2023,47:42-46)
干眼症是临床常见的眼表疾病,患者出现明显的免疫稳态破坏。辅助T细胞亚群中产生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的辅助T细胞17(Thelpertype17cells,Th17)作为重要的免疫细胞广泛存在于人体中,产生标志性的细胞因子如IL-17A、IL-17F和IL-22。转化生长因子-β、IL-6、IL-21和IL-23等可促进Th17细胞的分化。Th17细胞在干眼症的免疫反应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干眼症中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增高,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
多通道房水引流术通过Schlemm管、脉络膜上腔、深层巩膜池和结膜下滤过共同促进房水排出,降低眼压,同时减少了发生滤过泡相关并发症的几率,主要术式包括深层巩膜切除术(deepsclerectomy,DS)、CO2激光辅助深层巩膜切除术(CO2laser-assistedsclerectomysurgery,CLASS)、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penetratingcanaloplasty,PCP)以及微导管辅助的外路小梁切开联合深层巩膜切除和小梁切除术(microcatheter-assisted
准确的眼压测量在青光眼等眼病中至关重要,直接测量眼球内压力可避免角膜对测量准确性的影响,并可明确眼后段压力及眼球内压力的分布情况。目前已有安全微创的设备用于前房及玻璃体腔的压力测量。瞳孔阻滞、无晶状体以及玻璃体腔成分改变等可影响前房与玻璃体腔的压力分布,进行眼球内压力测量还可为恶性青光眼等疾病提供更多的信息与诊疗新思路。(国际眼科纵览,2023,47:1-5)
原发性急性房角关闭(acuteprimaryangleclosure,APAC)是一种常见的眼科急症,致盲率高。诱发APAC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与APAC发病相关的解剖参数包括拥挤狭窄的前房和房角结构、增厚前移且不稳定的晶状体、较薄的睫状体与肥厚前移的睫状突、动态变化的虹膜和脉络膜等。在一些诱发因素(情绪、极端天气和药物等)下,这类危险人群的单眼或双眼的单个或多个解剖参数发生改变,导致APAC发病。(国际眼科纵览,2023,47:18-24)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macularedema,DME)是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视力受损的主要原因。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anti-VEGF)药物作为治疗DME的一线用药,其中阿柏西普的优势在于亲和力强、作用靶点多、半衰期长等特点,研究表明,阿柏西普更适用于基线视力20/50或更差的DME患眼中,而更优化的给药方式仍在进一步探索中。(国际眼科纵览,2023,47:74-78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力的眼部疾病,目前抗真菌滴眼液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但由于抗真菌滴眼液与眼表接触时间短、角膜渗透性差,需频繁使用以保持药物的治疗浓度。但频繁局部使用滴眼液可能导致结膜充血、延迟角膜再上皮化等。近年研究发现纳米制剂是一种很好的眼部给药体系,可有效提高滴眼液的生物利用度,减少滴眼液使用频率。(国际眼科纵览,2023,47: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