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为浮云遮望眼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5069352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蠡的孤独与寂寞的天性注定了“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当与大环境迥异的绿色映入“我”的眼睛时,“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时,那间陋室在客观上对陆蠡的孤独、寂寞的天性形成了一种庇护。此时的“窗”便扮演着对客观世界与心灵世界既阻隔又分割的角色。“窗”阻隔了作者陆蠡抑郁心情所回避的灰暗天空和黄漠平原,而“带有小圆孔的窗”又为孤独情感底色中的心灵内部交流提供了可能。“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是“窗”的第一重隐喻。
  另外,绿藤于屋内屋外有两种生长状态。屋外的生长是符合理智的,而进入屋内则有违理智,是迫于“我”孤独催生下的变异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藤的两种生长境遇背后负载着作者理智与情感的两端。而“有小圆孔的窗”则为“我”的情感与理智的碰撞提供了一种可能。当“我”迫于外界压力,最终放弃囚绿后,“有小圆孔的窗”实则已经成为了其内心情感与理智艰难交锋的见证。这是“窗”的第二重隐喻。
  情感与理智的交锋是作者不愿让别人看到的,所以有论者看见绿藤入窗的第一重隐喻时便止住了脚步。《囚绿记·序》:“就是在这时刻变换的将失未失的平衡中,在这矛盾和轇轕中,我听到我内心抱怨的声音。有时我想把它记录下来,这心灵起伏的痕迹。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而从衣服上面并不能窥见灵魂,我借重文采的衣裳来逃避穿透我的评判者的锐利的眼睛。我永远是胆小的孩子,说出心事来总有几分羞怯。”
  诗词鉴赏是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也是高考失分较多的一项。怎样才能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诗词的意境、探寻诗词的主题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突破。
  一、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例如: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
  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
  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
  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
  轻舟短楫去如飞。
  作者的情感可以從诗的题目“晚泊岳阳”看到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背景 ——在外漂泊;再从“失江路”“月下归”等词语中可以理解出作者的思归的无奈凄凉的情绪,从而概括出作者凄凉无奈的思乡之情是诗歌的主题。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
  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
  谁家红袖凭江楼?
  这首诗的题目“寄远”属于寄赠类,明确传达出作者把诗寄赠给远方的亲人朋友,表达诗人对远方人的思念,自己在异地他乡漂泊的孤独惆怅之情。
  二、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三、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
  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四、从诗词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五、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六、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例如: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六、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
  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
  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
  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七、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突破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例如: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八、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例如
其他文献
一、语文课堂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语文课堂语言教学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表现为:  (1)以人文性大旗抽空语言教学的根基  步根海老师举过一个例子,一位语文老师在上《小狗包弟》时,放弃文本语言的精妙不说,大讲特讲德国总理的下跪,日本首相的参拜。另外,郑桂华老师也指出,“有老师教鲁迅的《风筝》,开个‘何为好的教育’的辩论会,或者展示一些工艺精美的风筝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放风筝、看风筝的情景,这显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不仅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但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抓什么、怎么抓,是能否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老师的引导,更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样就形成了语文活动教学。所谓语文活动教学,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种活动为平台,以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为着眼点,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以
课堂教学是实现历史课程标准、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丰富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使老师教有所得,学生学有所获,我们一直在探索着……  1.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问答模式、授课模式、自学模式、合作模式、研究模式。历史教学应针对不同教材的特点和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做到优化选择,综合运用。随着时代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如自主——合作—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模式、人才培养的规格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加关注教育的品质和质量,更加关注人的个性培养和能力开发,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由知识型向亲和型转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客观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语文教师向何处去?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哪里?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关注教育的和谐。  一、处理好种子与耕地的关系,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苏霍
笔者从事语文教育十余年,感触最深的就是:语文课太“沉闷”,整堂课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这样的课堂虽有序却无趣又低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无从谈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让学生们每天10至12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
【内容摘要】13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从非预设性课堂教学、原真性课外阅读、学生个性化写作、多元化评价四个方面着力探究人文主义教育的方法,努力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有个性的人才。  【关键词】人文主义 理解 沟通 关怀    关于人文精神,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各抒己见,认为“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和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是对人的价
【设计理念】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二单元的课内自读课文,属于“古诗词鉴赏”专题阅读板块。“伟大的诗篇中总展示着诗人博大的胸怀,体现着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在教学中以课文文本为例子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学会用诗人的生命之光去洞彻自己的灵魂,用诗人的燃烧的火炬去点燃自己前行的灯塔,进而以自己的生命去接近艺术的生命,在自我与诗人
当高一新生整齐的坐在教室,清澈的目光注视着教师,身为教师的我们,语文课第一节课应该告诉学生什么?有的老师会强调个人教学要求,有的老师会讲讲语文学习方法,还有老师会区分初、高中学习的内容和要求,等等。这些教学内容固然能使学生对高中学习和生活有初步的认识,但就了解高中语文新课程体系和尽快形成向师性、树立教师威信而言,并没有太大价值。想让学生对未来学习内容有清醒的认识,让学生赏识教师的学识,树立教师的个
【内容摘要】英语新课程的学习,不但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更是让学生在这过程中感受英语的魅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个性。教师在这过程中是助学者、任务的组织者,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方法,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创新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多种方法灵活应用,优化教学结构。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英语 教学方法 学生  新课标的设计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不同年龄段
在一项关于“作文评语对写作影响”的问卷调查中,82.1%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评语对自己写作有很大影响。91%的学生认为老师鼓励性的评语能激发起自己写作的欲望,几乎100%的学生不愿看到自辛辛苦苦写完的作文后面只有一个“阅”字。  这项调查无疑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即:作文评语在作文教学中必不可少。  确实如此,作文评语是教师对学生作文从内容到形式作出的整体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就一篇作文所进行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