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在浮华 万世里回归初心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shp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蓓报了什么专业啊?”
  “国际关系。”
  听到我的回答,亲朋好友们的反应是这样的——
  有些人惊呼:“哇,一听就高端大气上档次,好神秘的感觉呢!”
  有些人疑虑:“这个专业我怎么从来都没听说过呢?哪些学校比较好啊?”
  也有些人对我的选择开始质疑:“不学国际关系的也能评论政治,那学这个有什么用呢?”
  还有已经看到了四年后的:“学这个毕业了只能去外交部吗?”
  此时此刻,作为一个“国关人”,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其实大家对国际关系专业的种种误会,倒也不是不可理解。一方面,比起受众广泛、招生众多的数学、经济、中文,“国关”的确是一个小众的专业,开设的学校不多,招生数量也很有限。
  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关系从属于政治学的属性,大家,特别是在思想品德课的“苦海”中煎熬的孩子们听来,也普遍会有种想敬而远之的感觉。
  写下这篇文章,也是希望通过分享个人的一些了解,让大家对国际关系专业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字面和直觉上,而是更切实、更客观,也更专业、更深入。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哪些学校的国际关系专业比较好。
  其实优劣是个难以评判的问题,纵使是每年比较权威的排名,也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总体来说,内地历史比较悠久、资源比较雄厚的就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这三所。
  上世纪50年代,三校同时开设政治学专业,其中北大主攻共产主义运动史,人大主攻马列主义,复旦主攻国际战略。
  个人比较推荐这三所名校。首先,针对这个专业来说,它们的办学历史、师资力量、资源投入都是国内顶尖的;其次,针对未来发展,综合性大学也可以给人文社科类的学生,提供更全面的知识积累和更优越的发展平台。
  那么,国际关系专业到底是學些什么呢?
  澄清两点:第一,国际关系专业其实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重点,通俗讲就是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第二,马列主义其实完全不同于大家政治教材上的枯燥文字,而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初高中的政治课本内容,特色就是精简,大多只讲结论,多数老师的授课方式也是划了重点直接让大家背,缺乏对内在逻辑的深入剖析。大家被动地接受着“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之间的关系”等看似玄虚的语句,觉得无趣,自然在情理之争。
  倘若上了大学,听到了名师的讲授,便会发现其中妙趣横生,的确是门有意思的学问。
  同理,在进入“国关”这个园子之前,我对“政治”这个词也有着种种偏见和误解,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听了名师的精彩授课,读了些专业书籍,便愈发觉得当初抗拒的自己不过是因为太年轻、太天真。许多误解,都是源于缺乏了解。
  故而,我们的课程和马列主义没什么必然的联系,马列主义只是政治学思想的一个分支。
  关于专业课,一般来讲大一会开设概论与历史类课程,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大二开始会有专门的方向课,比如政治思想史、外交思想史、政治环境学等。
  此外,也有通选课、大类平台课供大家选择其余院系的课程,进而达到“博雅教育”的目的。
  大三开始,以北大为例,会分三个专业方向——国际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学、外交学与外事管理,但课程设置没什么大的差别。
  据说这方向不过是一个方便学生就业的名号罢了。也许有人会问,不学这个的也经常评价政治,那学它有什么用呢?
  没错,比起高深的化学实验和繁杂的数学公式,政治——或者说绝大多数人文社科类学科——看似都是人人可以评价的。
  微博上充满了网民对时事的热议,报刊上是作家的愤愤不平,甚至打车和出租车司机聊天,都会牵扯到对当下政治的看法。但是,闲来发表下意见与专业的分析,是存在巨大差异的。
  评价政治的门槛很低,人人都可来踩上一脚,但是想要看出门道,看出深度,看出层次,乃至做出形势整体衡量与战略分析,需要的是敏锐的判断、系统的训练与雄厚的知识储备。
  就好比拿来一册金庸小说,人人都能读,且都会读得津津有味拍案叫好,但如果要做出一套系统的评论,又有多少人能达到孔庆东老师《金庸评传》那个层次呢?
  人人都能评价,绝不等于人人都能“精专”,更不等于可以借此否认一个学科的合理性与存在的意义。
  关于“学这个有什么用”,其实是困扰不少人的问题。学弟学妹们为“无用”而苦恼,不少家长也觉得学到理工或金融的一门手艺才算是有用,甚至对人文社科教育尖刻地质疑。
  在这里我想引用李零老师一句话:“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做学问的地方,千变万化,说破天,它也不是养鸡场。”
  更多的时候,大学不是今天教给我们一些极“实用”的手艺,让我们第二天就能活学活用变成社会生产力,而是通过潜移默化,通过熏陶渐染,让我们在接受各种思想的同时独立思考,培养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从而用更从容,更宽和,更包容的态度面对以后的一切。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至高境界,于我看来大抵如此。
  大多时候,有人问大学生怎样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我倒觉得,做一个有趣的人,做一个钱理群老先生渴望的“可爱的人”,对长久的生活,会更重要一些吧。
  至于“毕业了只能去外交部吗”这类问题,我觉得更加显得多余。如今一个普遍的误区,就是大家觉得现在学了什么,将来就要从事什么。其实这点尤其对名牌大学人文社科类的学生来说,并不适用。
  如上所述,大学教育提供的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精神态度,而这适用的领域,远不局限于本专业。
  根据北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2015年的统计报告,80名毕业的就业生中,从事金融行业的有25人,从事公共管理、社会保障与社会组织的有19人,投身教育的有13人,这三个方面占了大头,此外还有零散选择信息技术、文体娱乐、批发零售或者房地产的。可以说毕业去向非常广泛,就业机会也普遍不错。
  当然,也不乏志向高远的学长学姐,选择了进入外交行业,也许未来真的会在外交舞台上看到他们叱咤风云的身影呢……
  此外,本科生毕业后,大多并不会直接就业,而是会选择读研或者出国,相对而言,硕士生选择就业的比率会高一些。
  在“国关”这个园子里待了一段时间,经历过质疑、痛苦与迷茫,但深入了解后,最终仍归于热爱。热爱的是台上的师长们,大家都才华横溢学识渊博,而个性气质大不相同。有人意气飞扬风趣幽默,有人针砭时弊犀利辛辣,有人儒雅淡泊风度翩翩,亦有人个性可爱萌点不断。
  总有些话,有些事,塑造着我们的人格特质。热爱的是在这里接收到的教育,颠覆了对历史肤浅甚至错误的认知,亦颠覆了本来差点被个人成功学浸染完全的价值观,回归了初心。热爱的是在此结识的朋友们,爱那些体育场上一起奔跑的日子,爱那些图书馆内一同蹙眉研读的日子,也爱那些路上偶遇相视一笑的日子。热爱的是这个园子里的一草一木,春花秋月,夏雨冬雪,俱是风景。
  倾心与大家分享我所知的“国关”,愿你走近,亦盼你来。
其他文献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充斥着数不清的喜悦、悲伤、微笑、哭泣。生命赐予了生存的价值,虽然我们不曾明白其中的真正意义,却始终有着对它最永久充盈而无法摈弃的希望与信念。于是,我们期待着以幻想的形式去温习生生世世轮回里的记忆,模糊幻想里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角色与环境,虽然有时捉摸不定,但却可以不必为应对陌生而疏远了现实世界的自己。  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让眼前的生活充实美满。  那么,至少要让记忆深处的另
期刊
为了看见云的渺渺  自愿舍弃双脚  做只没有脚的鸟  一边飞翔一边鸣叫  即使劳累  也会变成诗人笔下得美妙  或许飞不到尽头的我  会被别人耻笑  看那傻鸟  连脚都没有  可我心中的執着  和流过的汗水  在这九霄之上  让光晕变成信仰  我的渺渺云  就在那里  直到后来  世人叫它七彩祥云
期刊
我明天就要离开这里了,这个几乎陪伴了我人生中最珍贵的三年的地方。  我还记得刚开始因为熟悉了自家的三楼视角而产生对租住在二十八楼的恐惧感,那时写字台前的我甚至不敢靠近任何一扇窗户;我还记得在深夜一边听着窗外跨年的鞭炮声一边盯着桌上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抽泣,那时的我还在日记本里固执地一笔一划着“没有在深夜里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我还记得多次被夏夜的倾盆大雨所惊醒,疲倦的我倚在枕头上,雨直接击打
期刊
想做个大侠   喝酒吃肉 四海为家   不必烦心世俗的忧愁  不必在意成绩的脸色   想做个大侠   潇洒肆意 仗剑天涯   我可以挽出一朵漂亮剑花   也可以骑马踏云游遍天下   但我终不是大侠   必须在题海中浮沉   作着与圆锥曲线的斗争   只能把梦想种下   然后,靜待它发芽
期刊
我之所以能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是因为老师觉得我有一张适合大银幕的脸,不笑的时候,脸上有一层悲伤感。也因此,我在学校演的角色都很正。可万万没想到,我却因为《武林外传》这样一部喜剧走红。  年轻的时候,“红”好像是件容易的事。我甚至来不及反应,瞬间就飞上了天。  《武林外传》和《潜伏》这两部剧火了之后,我又赶上了微博时代。参加活动的时候,主办方介绍我,有时直接说“微博女王”来了!那几年里,我就像搭上了一
期刊
仰望鲜红的五星红旗,我的心与它同样在清风蓝天下激荡,同样是热烈不羁的,同样是一片深红色……  很小时,我懵懵懂懂,望着天空那一抹鲜艳的红色,我并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只依稀记得每周一的早晨,因为不用上早读而开心地参加升旗仪式。  上了中学,升旗仪式周周进行,冬天天色朦胧,全校的师生全聚在一起,排队站好。微风在耳边轻抚,灰蒙蒙的四周变的一片安静。大家肃立着,在乐队的演奏中,四个少先队员护卫着国旗,走到
期刊
青青老山层林染,润泽湖畔常流连  记得刚到学校的那会儿,学长就跟我们调侃:“你在南审毕业以后可能会很难买房,因为在这里待了四年后会对环境很挑剔。”  这是因为学校前有(长江)罩,后有(老山)靠,是块天然的风水宝地。  南审就在老山脚下,环境好,绿化面积高达70%。每年春天,学校里的各类花也都开了,桃花、梅花、樱花、玉兰花都在暗自较劲儿,估计是为了能让我们的镜头捕捉到它们的美。在后山有个花房,学校里
期刊
一说到网络空间安全这个专业名称,想必各位同学的第一反应是“你们该不会是做黑客的吧”,这句话不能说错,但也不完全对。这个专业究竟是什么样的,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下面就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学习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我们是黑客吗  首先,我要为“黑客”一词正名。也许大部分人对黑客的理解就是用计算机远程窃取他人的信息,或者通过一台笔记本潜入某重要机构窃取机密和搞破坏的人。其实
期刊
爷爷对枣情有独钟,当年村小选址时候,保住枣树是爷爷提出的唯一条件,他不要任何补偿,只是要了枣树。  这棵枣树,它生长在两块大石头中间。大石头一左一右,像极了两个心房,更像两个乳房,枣树像个孩子,埋着头,吮吸着日月精华,而后枝繁叶茂,挂满颗颗红枣。  爷爷说,枣树是他们农耕的时间表,当他们忘却时节的时候,都会来到枣树下看看。便形成了“枣发芽,种棉花”、“七月十五枣儿红衫,八月十五枣儿落杆”等谚语。从
期刊
///每个10分钟都要精打细算///  我记得拿了哈佛offer,还在办签证的时候,学校就给大家都发了一本《Survival Guide》。都是哈佛往届学长学姐的“经验谈”,比如,其中写道不要带自己心爱的小说,因为你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它。  等我到学校的时候,发现学习真的很紧张,学习量非常大。我当时住在四楼,洗衣机在地下室,一开始还能做到一星期洗一次衣服。美国和中国不一样,没有阳台可以晾衣服,要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