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IO观点
“如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规划不到位,负责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一把手”更换又比较频繁,就会造成电子政务建设不按规划办事,三五年一变,往往会推倒重来,造成资源浪费。”
谷和启,江苏省信息中心政务网络管理处负责人,从事电子政务工作15年,参与建设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纵向网、省政府门户网站群等,目前主要负责省政府电子政务的运行维护管理。
在过去几年中,谷和启对电子政务的建设深有感触,曾写过一系列文章,在业内颇有知名度,获得过“优秀CIO”的称号。
“要做好电子政务,必须重视顶层建设。除此之外,体制、人员和责任都至关重要。”谷和启认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已经取得巨大成效,但和经济投入相比,并不匹配,电子政务的主管部门不能“自扫门前雪”,要真正发挥理清思路、各负其责的功能。
界定内外网
1994年,谷和启进入江苏省政府信息中心工作。该单位是江苏省政府直属的二级局,现由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代管,主要负责全省的经济预测、信息资源规划管理、信息化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与运维等。比如江苏省发改委的各类网络建设就是由该单位负责实施的。
“在1999年左右,江苏省依靠三期日本贷款项目建设了省信息系统,包括网络、人员、设备等。”谷和启回忆说,系统建设之后,信息中心开始建设发改委的纵向网,随后江苏再建设省内的专线网络。
建设这种部委纵向专网的目的是为了精简人员编制,利用信息化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最明显的是,部委召开内部会议时,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集中人员开会,只要依托于专网的视频会议系统即可完成。可以说,视频会议是当时电子政务专网中最为成熟的应用,一直从国家部委延伸到省、市等职能部门。
2003年左右,江苏省的政府门户网站开始建设,谷和启所在的信息中心主抓建设和维护。当时仍旧偏向于硬件投入,面向市民的应用少。2007年,信息中心又参与了江苏省政府内网的建设。
我国电子政务网络主要分为电子政务内网和电子政务外网,内网属于专网,与互联网物理隔离;外网与互联网逻辑隔离。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地方理解得不一样、实际应用的情况也不一样,造成了各具特色的内外网隔离模式。江苏省政府也不例外,“当时一台机器可以上内网和外网,也就是说一台机器有两块硬盘,分别属于内网和外网,通过隔离卡隔离。切换网路时,需要重新启动机器选择。但后来这种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故障,只好采取了真正的两台机器物理隔离,即内网一台机器,外网一台机器,互不干涉。”
从应用效果来说,电子政务网越是到了基层,内外网的区别越小。一是由于基层以应用区分网络,二是由于基层涉密的信息不多。“真正涉密的信息不会在网络中传输。”所以,最基层的县区是否严格区分内外网,或者是需要内网,还可以再思考。
需要统一规划
据谷和启透露,在十二五期间,江苏将利用各种政务网络平台资源,将互联网上的应用集中到电子政务内网中办理,处理完之后再流转到外网网站中。“如果依靠江苏省的政务外网建成一个大的应用平台,各个委办局的各项业务都连上之后,就能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提升政府的形象。”
总结这些年江苏省电子政务的建设,谷和启坦诚说,整体效益不是很明显,规划也不太好,而且资源共享方面也做得不到位。其实,这不仅仅是江苏省的问题,也是大部分省市电子政务的真实状况。
“如果要做好资源共享,首先要有一个网络架构,而基于互联网的架构不安全。互联网的架构以网站应用为主,而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应用架构则是以各个部门内部的局域网为支撑,所以,依托互联网架构形成信息共享会出问题。”谷和启认为,这些年电子政务最大的问题是缺乏顶层设计。如果一个国家、省市、部委缺乏对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那么,基层执行会出很多问题。更何况,各个单位在建设电子政务过程中,总是根据实际应用状况决定,并不会机械地照搬文件要求。
谷和启忧心忡忡地说,最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官员都是三到五年一换届,而每一届领导的做事风格和思路又不完全相同。如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规划不到位,负责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一把手”更换又比较频繁,就会造成了电子政务建设不按规划办事,三五年一变,推倒重来,造成资源浪费。
他继续说,体制也是一个问题。一个良好的电子政务体制应该是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和业务明确,尤其是利益分配的问题更明确。现在,很多部门看到电子政务建设对自己有利则做,无利则不做或少做,这就造成电子政务的推进困难。
比如,现在有些地区主管电子政务的部门很多,有发改委、政府办公厅、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等。这种多头管理造成对电子政务的建设指导职责并不明确,有些工程不知道该由谁管,可每一个部门都有权利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职责明确,各部委之间相互协调,才能形成共赢的局面。”
“如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规划不到位,负责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一把手”更换又比较频繁,就会造成电子政务建设不按规划办事,三五年一变,往往会推倒重来,造成资源浪费。”
谷和启,江苏省信息中心政务网络管理处负责人,从事电子政务工作15年,参与建设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纵向网、省政府门户网站群等,目前主要负责省政府电子政务的运行维护管理。
在过去几年中,谷和启对电子政务的建设深有感触,曾写过一系列文章,在业内颇有知名度,获得过“优秀CIO”的称号。
“要做好电子政务,必须重视顶层建设。除此之外,体制、人员和责任都至关重要。”谷和启认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已经取得巨大成效,但和经济投入相比,并不匹配,电子政务的主管部门不能“自扫门前雪”,要真正发挥理清思路、各负其责的功能。
界定内外网
1994年,谷和启进入江苏省政府信息中心工作。该单位是江苏省政府直属的二级局,现由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代管,主要负责全省的经济预测、信息资源规划管理、信息化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与运维等。比如江苏省发改委的各类网络建设就是由该单位负责实施的。
“在1999年左右,江苏省依靠三期日本贷款项目建设了省信息系统,包括网络、人员、设备等。”谷和启回忆说,系统建设之后,信息中心开始建设发改委的纵向网,随后江苏再建设省内的专线网络。
建设这种部委纵向专网的目的是为了精简人员编制,利用信息化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最明显的是,部委召开内部会议时,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集中人员开会,只要依托于专网的视频会议系统即可完成。可以说,视频会议是当时电子政务专网中最为成熟的应用,一直从国家部委延伸到省、市等职能部门。
2003年左右,江苏省的政府门户网站开始建设,谷和启所在的信息中心主抓建设和维护。当时仍旧偏向于硬件投入,面向市民的应用少。2007年,信息中心又参与了江苏省政府内网的建设。
我国电子政务网络主要分为电子政务内网和电子政务外网,内网属于专网,与互联网物理隔离;外网与互联网逻辑隔离。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地方理解得不一样、实际应用的情况也不一样,造成了各具特色的内外网隔离模式。江苏省政府也不例外,“当时一台机器可以上内网和外网,也就是说一台机器有两块硬盘,分别属于内网和外网,通过隔离卡隔离。切换网路时,需要重新启动机器选择。但后来这种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故障,只好采取了真正的两台机器物理隔离,即内网一台机器,外网一台机器,互不干涉。”
从应用效果来说,电子政务网越是到了基层,内外网的区别越小。一是由于基层以应用区分网络,二是由于基层涉密的信息不多。“真正涉密的信息不会在网络中传输。”所以,最基层的县区是否严格区分内外网,或者是需要内网,还可以再思考。
需要统一规划
据谷和启透露,在十二五期间,江苏将利用各种政务网络平台资源,将互联网上的应用集中到电子政务内网中办理,处理完之后再流转到外网网站中。“如果依靠江苏省的政务外网建成一个大的应用平台,各个委办局的各项业务都连上之后,就能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提升政府的形象。”
总结这些年江苏省电子政务的建设,谷和启坦诚说,整体效益不是很明显,规划也不太好,而且资源共享方面也做得不到位。其实,这不仅仅是江苏省的问题,也是大部分省市电子政务的真实状况。
“如果要做好资源共享,首先要有一个网络架构,而基于互联网的架构不安全。互联网的架构以网站应用为主,而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应用架构则是以各个部门内部的局域网为支撑,所以,依托互联网架构形成信息共享会出问题。”谷和启认为,这些年电子政务最大的问题是缺乏顶层设计。如果一个国家、省市、部委缺乏对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那么,基层执行会出很多问题。更何况,各个单位在建设电子政务过程中,总是根据实际应用状况决定,并不会机械地照搬文件要求。
谷和启忧心忡忡地说,最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官员都是三到五年一换届,而每一届领导的做事风格和思路又不完全相同。如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规划不到位,负责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一把手”更换又比较频繁,就会造成了电子政务建设不按规划办事,三五年一变,推倒重来,造成资源浪费。
他继续说,体制也是一个问题。一个良好的电子政务体制应该是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和业务明确,尤其是利益分配的问题更明确。现在,很多部门看到电子政务建设对自己有利则做,无利则不做或少做,这就造成电子政务的推进困难。
比如,现在有些地区主管电子政务的部门很多,有发改委、政府办公厅、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等。这种多头管理造成对电子政务的建设指导职责并不明确,有些工程不知道该由谁管,可每一个部门都有权利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职责明确,各部委之间相互协调,才能形成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