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一,更要“究”其二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入选了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的《河中石兽》一文。提起纪昀,人们自然而然想到了他位高权重的一生以及浩瀚的《四库全书》,提起《阅微草堂笔记》,人们又自然会将它与志怪小说蒲松龄的《聊斋》相对比,著名学者杨义在《〈阅微草堂笔记〉的叙事智慧》中说“纪昀嘲笑宋儒的迂执虚伪,但他内心仍抱有调和三教以及救世的苦心”。可见,本书的内容有一定的思想性。如何让初一学生在积累文言字词的基础上感知纪昀“究物理”的深刻思想,能否通过一篇文章窥探《阅微草堂笔记》的全貌,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为此,结合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我抓住“究”字,通过“究”言、“究”文、“究”人、“究”理四个环节,由言及文,由文及理,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一、究“言”
  “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像一把利剑悬挂在文言文教学的头上,如何让学生轻松高效地解决文言文教学中的“言”?我尝试了两种方法,教师可以试着做一个“懒老师”,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主人。其次,以“言”解“言”,从字源上解读字意。
  教授本课时我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组内互助解决文言字词,疏通全文。组内讨论时,小组内每位同学翻译一个句子,组内其余同学认真倾听,遇到理解不同的字词再组内讨论,或翻阅字典得出最后结论。之后每个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字词句写在黑板上,综合如下:“二石兽并沉焉”“曳铁钯”“乃石性坚重”“盖石性坚重”“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固颠”“然则天下之事,可据理臆断欤”。
  接着进行组间互助,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来到黑板前帮助别的小组解决疑难字词。大部分疑难字词通过组间互助都能解决,个别无法解释的字词再由教师点拨理解。如“乃石性坚重”中的“乃”。
  【教学片断】
  师:我们来看看字典中乃有几种解释?
  (生迅速翻阅字典)
  生:主要有五种,第一种:你,你的;第二种:于是;第三种:却,竟然;第四种:只,仅仅;第五种是,就是。
  师:好几位同学都认为“乃”是第二种解释“于是,就”,你们赞成这种解释吗?
  生:我觉得解释不通,我认为“于是”连接的两个句子是有先后顺序的,比方说:上课铃响了,于是我们都安静下来了。可是这里两个句子没有这种先后顺序。石头又坚硬又重,沙子又松软又轻是事实上存在的,所以我认为“乃”应该解释为“就是”。
  师:你分析得有条有理,比讲学家的逻辑还要通畅。是的,这里的“乃”解释为“是”,翻译句子的时候可以解释为“应该是”“何况是”更通畅。
  当学生解决了大部分字词之后,教师要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某些关系全文核心字词的内涵。本文的核心是一个“理”字。讲学家嘲笑僧人“尔辈不能究物理”,老河兵听了讲学家的分析之后也同样“笑曰”,他也在嘲笑讲学家不能正确地“究物理”。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可据理臆断欤”。对于“理”的理解直接关系到能否理解文章的核心。
  师:老师也有个字要同学们帮助解决,“尔辈不能究物理”的“理”怎么理解呢?
  生(齐答):道理、规律。
  师:什么是道理呢?
  (生沉默)
  师:(屏显)《说文》:“理,治玉也。”理,就是冶炼玉的意思。《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大王叫做玉的人打磨加工玉石。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发现,“理”就是打磨玉石的过程,把玉石表面的杂质乱纹等去掉,现出玉石的本质。
  生:我明白了,“道理”就是指一样事物的本质、规律。
  师:对,谁能说说在《河中石兽》中的“理”是什么“理”呢?
  生:就是大家对于石兽位置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师:你能简单地说一说吗?
  生:第一个僧人的“理”是石兽就在下落的水里,第二个僧人的“理”是石兽被冲到下游了,讲学家的“理”是石兽沉下去了,老河兵的“理”是石兽在上游。
  初一学生古文知识的匮乏,人生经验的缺失导致他们无法全面深入理解“理”字,因此引用《说文解字》中对“理”的解释,让学生从字源上了解“理”字的内涵,自然而然引出僧人、讲学家和老河兵所认为的“理”,即从疏通文言文的“言”过渡到理解文言文的“文”。
  文言文教学由“文”和“言”组成,掌握了“言”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教师要学会适时地做一个“懒”老师,在此过程中教师“教的活动”可相机而动,不妨散漫一些;学生“学的活动”有序展开,相对忙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质疑,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查阅字典等方式析疑学“言”。让学生成为“质疑”的主人,也成为“答疑”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教师也要适时地成为课堂“舵手”,遇到潜藏的“冰山”时,引导学生用最适合学情的方式破冰前行。
  二、究“文”
  《河中石兽》入选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对于只学了《世说新语两则》和《论语十二则》的初一学生而言,这篇文言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预习时,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提问:“课文讲了什么?”“讲学家提出了什么方法?”“老河兵提出了什么方法?”因此,疏通了文言字词之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即“文”的把握也成了本堂课的重点。为此,针对四种找石兽的方法,我设计了四幅图片,打乱顺序展示。先让学生判断每一幅图片所展示的寻找石兽的方法,再让学生看图说话。看图说话时先用白话文陈述,再用文言文表达,最后成诵。
  初一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我们可以通过感性的方法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其中的原理,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便捷、记忆效果更显著。
  三、究“人”
  《河中石兽》中对人物身份并无特别交代,但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却异常精彩,令人玩味。
  作者对讲学家进行了漫画式的描写,学生都能读出作者的嘲讽,可是嘲讽究竟是从哪些文字中流露出来的?这样的语言描写为何会让读者会心一笑?富于实践经验的老河兵为何更受人尊敬?这些问题只有在深入品读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为此我将删减的讲学家语言与原文进行对比,通过细品“尔辈”“乃”“耳”“不亦”“岂能”等最能表现人物语气的字词以及对众人的描写:“众服为确论”,深入感知讲学家狂妄自大、傲慢无礼、目中无人的形象。在了解了讲学家形成的话语霸权之后,理解老河兵的“勇”和“智”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片断一】
  (屏显)对比:
  改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曰:“君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不能为暴涨携之去。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
  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小组讨论,找出其中的一个不同点进行分析,品味讲学家的形象。
  (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我们组找的是“笑”,讲学家是在寺庙里“教书”的,却嘲笑僧人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可以看出讲学家的傲慢无礼。
  师:的确,一个没有“师德”的讲学家。
  生:我们组找的是“尔辈”,改了之后变成“君”,“君”是对人的尊称,“尔辈”是你们这些人,一位老师用这样的态度对待询问的人,也可以看出讲学家非常傲慢。
  师:是的,对人的称呼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个性。
  生:我们组发现“耳”是“罢了”的意思,讲学家觉得僧人连石头又硬又重不会被大水冲走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那种不屑溢于言表。所以,讲学家是一个目中无人的人。
  师:一个语气词也可以读出一个人的个性。
  生:我们组认为“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是不可以删去的,因为讲学家是来解答僧人的疑惑的,他已经指出了僧人找石兽的方法是错误的了,还要再取笑僧人“颠”,我认为讲学家是个会挖苦他人、狂妄自大的人。
  师:显摆自己懂得“物理”的同时还不忘讽刺一下别人,讲学家的确可恶。
  生:我们组发现原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讲学家是用反问语气说的,也是认为僧人连常识都不知道,非常不屑,傲慢无礼。
  生:最后一句“众服为确论”不能删,这里的侧面描写非常重要,从这句可以看出众人是一群没有主见、不会思考的人,正是他们人云亦云才能让讲学家这么自以为是。
  师:的确,众人仿佛就是讲学家的粉丝,在粉丝团的簇拥下,我们似乎能看到讲学家轻摇扇子,眼神微闭,自信满满地为人们解答的神态。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讲学家的话,读出他的自以为是,狂妄自大,傲慢无礼。
  【教学片断二】
  师:我们看到整个社会形成了以讲学家为核心的话语霸权,这个时候老河兵出场了,从文本中你看出老河兵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当人们都认为只有在河床底部才能找到石兽的时候,老河兵说出了不同意见,从中可以看出老河兵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的人。
  师:的确,老河兵是一个“勇敢”的人,只有勇者才能挑战话语霸权。
  生:“河兵”是巡河、守河的士兵,因为他见多识广,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他是一个实践经验丰富的人。
  师:仅仅经验丰富就能分析得这么深入了吗?
  生:老河兵让我想起了《论语》中的那个守门人。“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那个守门人和老河兵一样,都是做着最普通的工作,可是也都关心时事,我觉得他们都是大智若愚、深藏不露的人。
  师:好一个大智若愚、深藏不露。把我们学过的《论语》也搬出来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你才是真正的深藏不露的“智者”呢!《论语》中的守门人是一个隐者,说不定我们的老河兵也是一个隐士哦!
  生:老河兵还是一个有礼的人,他在解释石兽为什么在上游时用了“盖”字,也就是“因为”的意思,态度非常谦和。而不像讲学家那样用“乃”字,带着蔑视。
  师:分析得非常到位,比较两个人物说话的口气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真正的“勇者”和“智者”必定是谦虚有礼的人。
  纪昀写作此文的目的是告诫人们“究物理”时要结合实践经验,不能忽略事物的细微变化。虽然讲学家和老河兵都注意到了石与沙的特点,但只有老河兵认识到了水的关键作用。因为老河兵常年驻守在河边,对于水流的侵蚀作用非常了解,由此也能明白“河中石兽”的最终走向。而讲学家却是一个常年坐在寺院讲学的“专家”,是自以为懂得“究物理”却忽略了“物理”的“纸上谈兵”的知识分子。纪昀对讲学家之流的嘲讽之情透过语言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很多教师在疏通字词、了解文意之后,直接得出文章的道理,忽略了细节也就意味着忽略了“究物理”的核心价值。两个人物,两种形象,两种情感,只有深入品析细节,才能感受到作者蕴含其中的褒贬之意。也只有了解了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形象,对文章的主旨把握才能更深入。
  四、究“理”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写作目的之一是揭露伪道学者的虚伪臆断以及泥古不化。《河中石兽》中老河兵之所以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是因为他常年驻守河边,凭借着丰富的经验而得。而讲学家“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是因为没有实践经验,只能通过事物的特点臆断。很多老师讲到这时课文即将结束,我也正有此打算,此时一学生提问:“老师,按照老河兵的说法真的能找到石兽吗?”这一问激起千层浪,由此引发了对老河兵身份的思考,一位驻守河边的老河兵能否说出这样文绉绉的语言?老河兵是不是作者纪昀的化身?
  【教学片断】
  生:老师,按照老河兵的办法能找到石兽吗?
  (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生:课文里面写着“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石兽当然找到了。
  生:可是,我认为找不到,因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兽倒掷在坑穴的时候肯定会沉到下面,石兽多转几次,就会越沉到下面。慢慢地就会看不见了。
  (生恍然大悟)
  生:那纪昀写这篇文章本来是要讽刺讲学家脱离实际,主观臆断,可是老河兵也脱离实际了。
  生:可是如果那是条小河,河里的泥沙不够多,石兽不是会一直往前翻转吗?那么老河兵的判断也是正确的。
  (生议论)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注释,《河中石兽》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志怪”的意思是记录神异鬼怪故事。既然是故事,小说中的人物就是虚构的。纪昀只是借老河兵这一形象来讽刺当时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社会现实。
  生:我明白了,其实石兽找不找得到不重要,重要的是纪晓岚通过找石兽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不能犯“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毛病,让我们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河中石兽》属志怪小说,虚构性是小说的特质,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环境来反映现实生活,小说的隐喻性是它的魅力所在。
  纪晓岚借老河兵之口劝诫人们不可“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可“据理臆断”。因此,创作本文时,第一个僧人未考虑石兽的重量,河沙和流水;第二个僧人只考虑了水流的方向,两人都“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作为专家的讲学家本应是学界权威,自信满满,一开口却也出现了纰漏——只考虑了石兽的重量。纪晓岚本想借一位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河兵,告诉人们理论联系实际方可解决问题,但是行文中并未涉及“实际”——河床,因此这位老河兵很可能忽略了石兽倒掷时必会下沉这一点。如果河床足够深,泥沙足够多,老河兵本人也可能犯了“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毛病。学生找到了这一文本创作的“漏洞”,据此深入探究“物理”,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入。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抹盖纪晓岚的可贵之处,正是他发现了世人“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问题,并用文学创作这一实践方式践行了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课堂的最后,我们一起朗诵了老河兵的话。经过一节课的探究,我们终于能够理解站在老河兵背后的纪昀,理解他对“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世风的讽刺,以及在讽刺背后的那颗救世的拳拳之心。
其他文献
“造就你自己的规则”“多问几个假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看到画面之外”——这是美国思维学者罗吉尔·冯·奥赫在他的《创造学思想录》中告诉人们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创造性思维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呢?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些探索和尝试。  首先,我们要敢于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我们固有的思维那就是“失败乃成功之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1 084—1155),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十八岁适太学生赵明诚,居汴京。因赵父狱事,夫妇二人屏居青州十年,致力于金石文物的收藏与研究。金兵入侵,二人南下避乱。赵病卒后,李清照流离转徙,所藏文物尽失。曾再适张汝舟,又离异。后卜居金华,转寓临安,晚境凄凉,郁郁而终。其诗、文、词俱佳。在词
用情、用心、用功教育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精髓,一个合格的教师只有用情、用心、用功教学,才能使师生交往在更加融洽的氛围中互动,打开学生的心窗,走进学生的心扉,感悟学生的真情,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激励学生进步成长。在此我愿意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浅谈一下我在语文教学中用情、用心、用功教育的经验。  一、 用情教育  用情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善于用真实的情感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的意境中去,让他们真实感
[摘 要:反思数学家庭作业积习已久之弊症,家庭作业理应内化成学生自身需求,家庭作业的载体需要走向多元格局,家庭作业的评价需要关注过程监控。  关键词:数学家庭作业;现状反思;理念重构;行动重建]  作为课堂作业的有益补充与延伸的数学家庭作业,一直是困扰教师、学生乃至家长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的积弊。本文试图从现状审视、理念重建、策略重构三个角度予以阐述。  一、数学家庭作业现状反思:积习已久的弊症  其
[摘 要:当前,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中采用积极心理学可以有效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改变现状。本文主要结合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进行研究,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更好的运用积极心理学,从而提升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  1积极心理学的现状  1.1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们应该积极的看待事物,从而满足心理的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开阔视野,并锻炼整理资料的能力。  2.阅读写雨的古诗词,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3.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体验大自然的韵味和生活的真味。  二、课前准备  因是跨区域借班上课,为了让学生的活动顺利展开,课前师生通过邮件与QQ进行交流,分两个阶段布置活动要求:  第一阶段:一星期的时间,学生搜集带有喜悦、愁苦、淡雅等心境的写雨的古诗词,写一段赏析文字
八百里秦川,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根植于这片沃土的秦腔,凝聚了秦地人民的智慧、才情和风尚,高亢昂扬、荡气回肠,在繁花似锦的中国戏曲文化中独树一帜。  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岐山,成熟于秦,是元明之际流传于关中一带的劝善调及当地民间音乐与关中方言结合形成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它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雄浑深沉、慷慨悲壮,又兼有缠绵悱恻、凄切委婉。花脸高亢激越,激情昂扬;青衣哀怨委婉,倾
[摘 要:斯人已去不复归兮,犹忆影,尺牍留香。中华传统思想里的“德、和、善”文化是中华劳动人民为人处世、观察世界的普世法则,汇聚了历代人民超群的思想精髓。本文介绍了其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并结合实情分析了其在本专业体现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德、和、善;汉语国际教育;当代价值]  1中国思想史  思想是为教育而服务的,它是“精神”的高级阶段,“精神”则是“思想”的生命基础,比“思想”范畴更广泛、
[摘 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能力、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着重大意义。小学阶段是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形成的阶段,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在这一阶段应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作品,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构建出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进而实现我国优秀文化的超越传承和弘扬。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小学美术;渗透]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水平高、具有一定陶
[摘 要: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低,特别是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学生很难做到完全理解应用题的题意,挖掘出有用的隐藏信息,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大应用题教学的重视度,找寻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学数学应用题,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构建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  小学三年级数学部分应用题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