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回归生命的课堂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ical1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站在人生之路上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一个语文教师的最大痛苦,莫过于站在百花齐放的语文教学道路上,却找不到那条属于自己的小径。我说这样的话绝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在自己参与众多的大型语文课堂展示后,与同行发出的最真切的感慨:怎么越学习,越来越不会教语文了?
  想来也是,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很多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曾一度让我们这些处在一线的教师看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春天。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的精彩课堂成了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于是,我们邯郸学步,我们东施效颦,最终,我们迷失在缤纷的语文流派中。
  于是,静心潜读《陶行知教育思想12讲》《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陶行知教育学》《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等著作,重温了先生创造论、生活教育理论,一切以儿童为中心,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用博大精深的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武装自己,并引领自己走过语文教学的迷茫,清晰自己的语文之道。
  陶老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是的,一个教师,不管隶属何种教学流派,也无论所持任何教学主张,语文教学都应该是心中有“人”的教学。那么,从这个意义来说,语文之“道”归根结底就是人“道”。
  由人“道”我们很容易想到一些关键词:感恩,同情,热爱,悲悯……从人“道”这个原点出发,可以寻觅到很多与人的生命成长有关的因素,这是一个无限开放阔大的空间。但仔细想来,在所有与人的生命成长有关的因素之中,总有一些核心的最基本的要素,它们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民族,超越了一切人为限定的范畴,比如:爱,生命,童年,友谊,文化……我想,语文之“道”也应在此。
  人说文以载“道”,课堂理所当然地成了载道之“舟”。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则是那样的引渡人。在这条小舟上,师生之间的活动即是生命的活动,这样的课堂我们都说它是生命的课堂。因为它是师生生命活动最真实的展现,是师生生命活动最有效的交融。那么,生命的课堂最需要什么呢?
  一、生命的课堂需要激情。失去激情,语文课堂就会失去生命的亮度
  一直在想象着:中国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授课境界:“讲到精彩处,‘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情绪转好又‘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每当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事过五六十年,他的学生仍能清晰地记得先生授课的样子。
  的确,一个教师的激情,会深深打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充实学生的生命,这样的课堂可以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可以受到“一日为师,终生难忘”的触动,进而从爱师,发展到爱课并转化为爱学,达到教学的至高效果。
  走进我们的课堂,似乎一切都程序化了,都是经过了严格的预设,教案是设计好的,课件是精心打造的,教师的语言也是“打磨”好的,既不多一句,也不少一句;教师的动作也是标准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戏”,教师不会因兴奋而振臂,因情发而高歌,因激动而流泪,因悲痛而扼腕,因惋惜而唏嘘……
  随着自己年龄的逐渐增长,愈来愈明显地感到:教学的激情在逐渐丧失,变得日益“理性”起来,这种理性并没有使自己像老中医那样吃香,反而不能自然地亲近学生了,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实!
  陶老先生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拓展其思想的要义,则可以认为要学生入情,教师首先要感动自己!因为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用色彩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需要用感情丰富自己的生命。他们需要教师的激情点燃他们的真情。
  二、生命的课堂需要本色。失去本色,语文课堂就会失去生命的支点
  陶老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把此思想衍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在告诉我们,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应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而施以相应的教法。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润泽生命的殿堂,语文的本色应该是简朴的。简朴就是简单、朴实,不花哨,杜绝浮华,删繁就简,融听、说、读、写为一体,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课堂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弥漫着浓厚的语文气息,实现本色的回归。
  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是本色课堂呢?首先,本色的语文课堂应该还朗读以“本声”。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语文回归本色的一条重要路径。回归朗读,就是回归充满激情、充满唤醒、充满感染的课堂。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让自己的心与“文心”相共鸣。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体验语文材料,对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可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让朗读“失声”,表现为懒洋洋地小和尚念经或声嘶力竭地假读。只有像说话一样地朗读课文,才能用声自如,“见文生情”,真正揣摩作者的本意。其次,本色的语文课堂应当还训练以“本位”。如果说以前的阅读教学因人文的缺席而“丧魂落魄”,那么现在的阅读教学却因语言文字训练的弱化而“丢筋去骨”。我们都知道,在课改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语言文字训练几乎是语文课堂上不变的主题。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大家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对“语言文字训练”这个词避而不谈,几乎到了谈“训”色变的程度。许多课堂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表面上的课堂形成创新,热闹气氛博得好评如潮。语言文字训练始终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语文文本中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是人的骨肉,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因此阅读教学要还语言文字训练以本来的地位,避免“头轻脚重”的失误和“头重脚轻”的悲哀。再次,本色的语文课堂应当还对话以“本味”。关于什么是对话,叶澜教授曾有一段较为精辟的解释:“对话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对话一方的独立性和内在自由的承认,意味着以平等的态度在与学生经验共享的过程中相互地造就,意味着通过对话而使师生共同进入一个尚不成熟的未知的领域,意味着对学生个体生活世界尤其是内心世界的关注,意味着对来自学生不同观点之间争论的赞许,意味着教师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永远的学习者的姿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带着自身的体验与文本进行对话时,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会形成碰撞。因此,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应该及时反馈、鼓励。先生说:但是,我们却经常看到我们的老师用成人的思维和所谓的“标准”抑制孩子的天性,看到我们的老师用精心设计的美丽的“陷阱”抑制课堂上漂亮的生成。
  三、生命的课堂需要创造。失去创造,语文课堂将失去生命的活力
  陶老先生提倡“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还做过这样精辟的分析:“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撕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能执行头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能享受言论自由,摆龙门阵,谈天、谈心,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想想问题,谈谈国事,看看书,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尽量发挥出来。”是的,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眼睛、嘴、时空,使他们能想、能干、能看、能说,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应成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活生生的教学环节,使学生的个性获得自由发展、创新的灵光闪现。
  语文课堂应当是激情飞扬的课堂,更应当是能让学生“成就自我,超越自我”的生命课堂。她充满“爱意”,富有“真意”,饱含“情意”,体现“创意”,让我们以陶老的教育思想引领,呵护着学生行走在语文学习的路上。
其他文献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的教学活动正是由瀚若星辰的教学细节汇聚而成的。所谓“教学细节”,就是指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很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这些细枝末节,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看似平常,却蕴涵智慧;看似简单,却孕育深刻。    一、精心预设细节    古人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关注细节来源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来源于教师与文本先期对话的深度与广度。细节的
作为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词语教学,应该超越单纯让学生理解词义的范畴,成为连接文本、学生和教学的纽带。尤其是一些关键词的教学,更可以成为教师把握阅读教学重要切入点的良好抓手,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一、 扣准多次复现的词,直捣文脉点睛之笔  重复使用一些词语,经常被认为是表达上的匮乏,但有时作者对某个词语的重复使用,却是为了使文本的内涵更加丰满深入。因此,如能把握住这些重复显现的关键词汇,对于明确把
摘 要:当前,专业运动员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成为一线体育教师,已成常态化教育现象。这部分老师有着出众的专业特长,但在现实教学中的表现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学校体育角度出发,为这部分教师出谋划策,提供经验,促其发展。  关键词:运动员;体育教师;成功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3-0054-02  当前,越来越多的专业运动员以及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凭借生动的语言、丰富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的心口,但学生因人生阅历、理解能力等较浅,存在着一定的情感体验上的困难。在课堂上适当地进行文本的拓展,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了解作者,寻求情感原点    每篇文章的生成都有其特定的背景,作者的生平阅历、所处的环境都会给
[聚焦课堂]    在教师简短的导入后,学生开始自主整理,有的开始整理心情,有的开始整理语文,有的开始整理英语,有的开始整理数学。他们按照整理课学会的整理程序一步一步整理。教室里安静极了,每个人都投入地整理。教师拿着笔记本轻轻地巡视指导。    镜头一:  一位学生边翻作业本边把“初”字写进整理本上的“易错字”这一栏中。老师问,“你为什么要把这个字特别地写进去呢?”学生说:“因为我经常会把‘初’少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六国体育课程的实施建议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各国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有如下趋势:各国课程实施注重有效教学,注重因材施教,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改革的启示是:体育课程实施需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协同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加强学科素养与通用素养的融合,关注残疾学生的需求。  关键词: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特征  中图分类号:
“作文难,难作文,遇到作文就心烦。”这一孩子自编的顺口溜折射出的是当前农村小学生习作没内容可写的现状。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学会慧眼识资源,匠心独运,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多种资源,多元开发,为广大农村学生提供自主写作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一、 巧借地方,挖掘乡土文化习作资源  《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所谓读者意识,就是读者的欣赏愿望、阅读趣味和评价等对习作主体表达产生影响和制约的因素。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唤醒学生的“读者意识”,优化习作指导的过程。  学生有着浓厚的策划兴趣,喜欢出点子、说点子、写点子、用点子,我们以学生写“点子作文”为契机,以凸显“点子作文”的效用价值为抓手,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习作很重要,以此唤醒其习作前、习作中和习作后的“读者意识”,培养他们“多想想读者,多问问自己”(叶
摘 要:以2016年浙江省慈溪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抽测为例,分析了区域性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监测的“为什么要评价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谁监测、监测什么、怎样监测”等监测要素,为县(市)区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监测提供了一定的实践依据。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师;区域;教学质量;监测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4-0021-03  以县(市
摘 要:经过一年的培育站学习,笔者在学练赛刻苦践行的过程中,从教学环节衔接、教学比赛落实、信息技术运用、组织形式创新、教师技能稳定五个方面,逐一进行践行,有效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教学环节;教学比赛;信息技术;组织形式;技能学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1-0058-02  自2018年9月25日始,笔者有幸参加了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