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xuehai0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伟忠先生的《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以“话语”为焦点,用新思路、新构架、新资料做到了新深度和新发现。本论著的开创性学术价值和学术成果将深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启迪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本文从内容梗概、研究方法和20世纪50年代文学课程改革的价值三方面来谈。
  关键词:内容梗概;研究方法;文学课程改革的价值。
  
  张伟忠先生以“话语”为焦点来探究现代中国文学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作为焦点的“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解释,“在语言学上,话语指句子以上的语言单位。在被引入其他学科的研究以后,话语通常被理解为对主题或者目标的言说方式,包括口语、文字以及其他表达方式。”本书重在研究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和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所谓的文学话语,是时代背景、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和文学创作、文学运动、文学批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话语类型。文学话语的变迁就是文学规范、标准、惯例、思维在传播、接受过程中的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话语依托于时代主流话语,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一、概述
  
  本书用历史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从话语的角度探究了自晚清以来一直到新世纪的中国文学话语与中学文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作者把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分为晚清时期的教育话语、五四时期的启蒙话语、20世纪30年代的大众话语、40年代的革命话语、50——70年代的政治话语、80——90年代的人文话语、世纪之交的全球话语七个阶段。通过这七个阶段来分析文学与语文教育的相互关系及历史变化,探索这种变化发展的规律及其影响。作者用一章的笔墨分析了话语变迁中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变化情况。在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的文学发展史和语文教育史基础上,提出了文学话语与教育话语融合的六种方法:目标论、内容论、方法论、策略论、评价论和行动论。
  
  二、纵横结合的研究方法
  
  本书用纵横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把复杂的内容有层次感、有递进感、有深度感、有完整感地整合成一个整体。
  (一)历史研究法
  1、从宏观方面来说。论著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把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分为晚清时期的教育话语、五四时期的启蒙话语等七个阶段。再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向度来谈文学话语和语文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历史变化。下面就以晚清教育话语为例来看看文学话语和语文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惨败以后,有识之士提出“中体西用”话语,催生了一系列的话语实践:文学思潮的变易、白话文运动的开展、国文科的设立和白话文教科书的编写等等。而以上的话语实践对当时的文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呈现出了白话、小说、教育之间的深层的内在关联。首先,晚清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促成晚清“崇白话”和“新民”的文学观的形成,肯定了小说在宣传思想、教育民众方面的巨大作用。为白话小说中的优秀文本转化为教育文本、成为体制内的教育内容提供了可能性。其次,以废八股、兴翻译和办报刊为主的白话文运动的开展,使白话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进行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再次国文独立社科,从制度上确立了语文学科的地位,为以后语文教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2、从微观方面来讲。现代中国文学和现代语文教育虽各有其独特性,但其发展轨迹是互相交叉互为影响的,具体表现为“文白之争和文道之争。作者很巧妙地用这两条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把现代中国文学和现代语文教育联系起来。下面以文白之争为例来看看,“文言”和“白话”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关系。
  首先,晚清时期白话和文言并存不悖。在教育领域内,蒙学教育已经开始使用白话教材,但还没有普及。其次,五四时期文言和白话完全对立。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文言问题采取了一种决然否定的态度,进而延及用文言写就的一切典籍,认为古书页页有毒。对文言和白话的性质认识不清,直接影响了语文教材的编写和语文教育的发展。再次,20世纪30年代,文言白话应熔于一炉。林语堂认为“白话文言之界限不能十分分清”,所以“必须冶文言白话于一炉,炼出一清新简洁而富表现力的文字出来,泥古泥今,皆做不得。”最后,20世纪40年代,既要继承也要欧化。1950年以后,语文学科从此确定了自己的名称,语文学科定名标志着五四以来文白之争的终结。
  (二)实证研究法
  作为史论结合、以史证论的跨学科研究课题,必定要求作者搜求大量的资料,作者搜集和整理了不少对中学语文教育发生直接而深刻影响的新资料,从而增加了论著的信息量和厚重感,这种实证研究法增加了论述的实证性和可靠性。
  这种实证研究的方法在本书中随处可见,比如在论述50——70年代的政治话语与语文教育的关系这部分里,作者不惜笔墨地论述了政治话语的普泛化倾向与《红领巾》教学法的影响,引用了当时《人民教育》的文章、语文教师李裕德谈分析法的影响的文章、谈到《红领巾》教学法的历史局限性及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时,例举了1952年版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二册中描写苏联作家的作品和描写苏联的作品:《列宁在学校里》、《解放军和老百姓》、《在雅尔达》、《红领巾》、《在北极》等等20篇。当然,历史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方法是融合在一起运用的。
  
  三、20世纪50年代文学课程改革的价值
  
  审视我国母语课程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不难发现,文学研究和文学教学研究非常薄弱。作者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语文分科教学,涉及众多语文教育的深层问题,主要包括文学教育问题、语言教学问题和语文教材问题。这三个问题是历次语文教育大讨论和教学改革都无法绕开的,本书只是重点谈了文学教育的问题,下面重点从教材和教法两方面来谈谈这次改革的价值。
  (一)教材
  在一定程度上,1956年的文学教材具有不朽的魅力,有人将其称作“夭折的维纳斯”。下面从教材的容量和教材的选文两方面来看看这套教材对现在的影响。
  1、教材容量的增加
  针对20世纪50年代初教材内容单薄的情况,当时编辑出版的教材在选材上纵横古今,覆盖面很广,容量很大。教材的容量主要表现在课文数量和课文长度的增加两个方面。与1952年的中学语文教材相比,在数量和体裁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
  


  从上表中可看出,已编辑出版的10册教材中古代作品的数量多达190篇,现代作品也达到了104篇之多。收入了许多长课文也是这套教材的一大特色,包括许多长篇或中篇的节选,如选自《儒林外史》的《王冕》、从《水浒》节选下来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等。
  2、选文影响较深
  1956年的文学教材选文为以后的教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郑国民在《当代语文教育论争》里比较过1956年文学课文在1958年—1990年人教版教材中出现的情况。1956年文学课文有291篇,1988年人教版初中课本和1990人教版高中课本总共选用了1956年文学课文里的83篇之多。现行人教版初高中语文课本中沿用1956年文学课文也多达36篇之多,像《祝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天上的街市》、《最后一课》、《藤野先生》、《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琵琶行》、《蒹葭》、《关雎》、《雨霖铃》、《念奴娇》、《醉花阴》等一些课文在现行的各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都被收录。
  (二)教法
  对20世纪50年代文学教学思想和教法方面的评价不一。有人指出50年代的文学课把语文课讲成文学知识课和文学评论课。有人指出“这种教学把一篇文章分解成许多问题,支离破碎,跟作品内在形象毫无相关,而用这样的教学法讲作品,就不是讲什么艺术形象了。”但也有研究者指出“当时的许多文学教师根据教育理论、教学大纲和教材,有效地改进了教学方法。”所以,对当时的文学教育教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下面举两个当时文学教学的宝贵经验以做抛砖引玉。
  1、强调有表情的朗读
  20世纪50年代文学作品朗读教学的特点就是强调朗读中的情感因素。有感情的朗读是苏联百年文学教育的基本教学方法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在重视朗读教学的同时,对“有表情的朗读”又有了新的认识:朗读是内心体验、感情释放和对文本的理解进行艺术创造的主要手段。有表情的朗读对今天的教学也深有启发,文学教学要想引导学生体味隐含在文字之下的“潜台词”——语感、情感色彩、整体的美感,唯有通过有表情的朗读去感悟语音的轻重、节奏、速度,才能够对作品心领神会。
  2、常读常新
  文学作品中名人名篇内涵丰富,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如果面面俱到去作烦琐的讲解,必然会使学生坠五里云雾之中。当时的教师对前期力求面面俱到的教学法进行了反思:初二的学生要学习《故乡》,对其中的一些词语,是很难掌握与理解的。而常读常新,积极解读的理念,在今天的文学教学中也极大的提倡。
  20世纪50年代的文学课程改革作为一次极有价值的文学教育探索,对以后开展文学教育来说,可以说既是灯塔,又是警示牌,启迪今天,也为我们提供了教训,我们要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总之,张伟忠先生的《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从新的视角、新的契合点做到了新架构、新深度和新发现,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它将深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启迪中学语文教学改革,鼓励文学专家、教育学专家和中学教师之间的合作。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研究中国文学和中学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定能解决文学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在与世界对话的过程中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教育体系。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主要途径,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也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采用“创设期待视野、改变呆板教学模式、建立多种评价机制”等教学形式,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方式。  关键词:美术鉴赏;主体;期待视野;教学模式;评价机制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何保证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工作之一。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对于学校而言,教学质量就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根本。《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更突出的重要地位,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校
期刊
摘 要:2001年和2004年,越南先后出现了两次较大的民族分离运动,这使得该国的民族问题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焦点。而学术界对越南民族分离主义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三方面:民族认同,利益诉求、分裂势力。  关键词:越南;民族;分离主义。    民族分离主义是冷战后大规模出现的,当今国际政治中民族主义最重要、最具破坏力的表现形式,也是区别于以往民族主义内容的显著特征。它主要表现为多民族国家中一个或
期刊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在新形势下,我们现河采油厂物资中心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认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论、新课题,努力做到不断创新。  思想观念不断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新思想、新观念、新思路,就没有新的行动。观念创新必须冲破“禁区”,倡导创新思维,实现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更新、思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影响大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大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提出建议和意见,为促进终身体育理念在大学生中的贯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体育习惯;养成教育    早在二十世纪,党中央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再一次把教育作为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重点,并明确了教育作为经济发展原动力的重要地位。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走进了积极改
期刊
摘 要:情感是激发学生作文的关键因素,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丰富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情感教学让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更让他们“畅所欲言”;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作文的“魅力”。在作文教学中有了情感的调动,不仅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写作热情,更重要的是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将学生的目光从“象牙塔”中解放出来,去认识社会生活。  关键词:情感;作文教学;社会关注;
期刊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交通、通讯、传媒等技术的发展,国际间不同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世界文化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多元文化对我国高校德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现代社会与经济的转型、外国文化的移入、就业形势的严峻等因素影响,造成大学生价值体系建立的复杂性与多维性,甚至出现了困惑。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新深入研究新时代下的高校德育, 调整原有的德育教育模式,以培养更适合时代发展、祖国建设
期刊
农村电影市场是文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有效载体。近年来,随着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全面实施,各地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发展较快,农村电影市场已全面启动,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有的电影公司市场观念淡薄,等靠思想较严重。面对这些新情况,如何开拓农村电影市场,笔者认为可做好以下几点:    一、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市场意识    近年来,农村电影发行放映
期刊
摘 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学术的发展,各学科间的边界逐渐模糊,教育也更趋向于学科之间的综合化,为了培养出更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所需要的人才,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开始建设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其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增设就是拓宽语文学习运用领域的很好体现。但综合性学习并不表示语文学习就是杂货摊,什么都要包容在内,归根结蒂综合性学习还是在“语文”的框架之下,那么如何体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
期刊
摘 要:鲁迅作品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多年来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在教育对鲁迅作品的教学与文学界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研究不尽相同。本文立足于学术界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研究并与教育界鲁迅作品教学相联系,总结出学术界对鲁迅作品研究给鲁迅作品教学带来的启示以及不适用于鲁迅作品教学的地方。  关键词:鲁迅;鲁迅研究;鲁迅作品教学。    鲁迅及其作品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教育界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