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中女性形象尊严与现实悲剧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5384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英美文学的发展,在文学领域多是男性作家进行创作,并留下了很多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作品中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丰富了英美文学。但是在这些主要由男性作家创作的作品中,女性的形象往往会被模式化、单调化,主要表现在作品中女性的形象不是善良可人、端庄贤惠,而是刻薄无理,而前者受欢迎的女性形象是对男权社会的无条件服从,后者的形象是对男权社会秩序的扰乱。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但是似乎命运的结局无外乎被奴役,生活中没有自我,或者是不断地释放自己的个性,而被社会的主流价值排斥,孤独、悲惨地死去。
  一、英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特殊性
  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是英美文学创作的源泉,很多的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固化,也深受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响。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不允许有自己的思想,只是隶属于男性。而且,在男性掌控一切、女性完全被忽略的男权社会,男性作家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完全是由个人的主观意愿决定,他们认为女性不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只要依附男性就可以了,通过作品来对女性进行主观式的扭曲和塑造。这种模式化的女性形象塑造的背后,是因为男权社会的长期统治导致的。男权社会中,女人要完全地服从于男人,女性的存在只是一个规范化的道德符号。在此背景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要么是符合社会标准的家中的“天使”,要么就是不符合社会标准的伤风败俗的“妖妇”。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学领域内的女性主义开始朝着更加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固化的形象开始不断地被打破,英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特殊性开始发生了变化,英美文学作品中开始更加全面地体现女性观念。尤其是19世纪后期的浪漫主义文学,让女性的文学形象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再是依附男人的“附属品”。一些女性作家开始审视女性的处境,开始反抗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作品中的女性开始追求人格的独立,而且非常地渴望家庭以及社会地位的平等。英美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在新思潮的启发下,渴望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希望被社会尊重,能够彰显女性的个性。在世界范围内,女性的形象塑造并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但是总体来看,女性的形象更加的独立,有了更多的精神追求,对于家庭、对于社会有了更多的自己的想法,并且开始逐步具有独立生活意识。
  二、女性形象尊严与现实悲剧冲突的体现
  (一)男权社会制约的疯癫女性形象
  男权社会下,社会对于女性的认知是有标准的,女性在生活中要依附男性,做男性的“附属品”,既然是“附属品”,那就不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要做到逆来顺受,因此,社会并没有真正地去关注这个群体。如果有女性张扬个性,追求独立,挑战男权秩序,就会被认为是异类,是“疯癫”的。男性可以在婚后对婚姻不忠,可以放纵自己的情欲,但是不允许女性放纵自己,要恪守妇道,要对婚姻绝对的忠诚。比如在《简·爱》中,疯女人伯莎·梅森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疯癫”形象,这一形象的塑造其实就是对男权社会的抗争。伯莎·梅森疯狂的行为背后,其实暗藏了其反抗的意识,对男权社会的一种抗争。她没有选择婚姻的权利,被别人操纵,而且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丈夫对自己不忠,她想报复自己的丈夫。因此,她这个遗传了自己母亲“疯癫”基因的疯女人,经常会喝酒、咒骂、咆哮等,当发现自己的丈夫对婚姻有了背叛的行为后,想要将其杀死。这一“疯癫”的形象与当时处于维多利亚时代的淑女形象是格格不入的,是大相径庭的。
  (二)被扭曲的邪恶女性形象
  很多的英美文学作品是男性作家通过自身的经历,来以文学的形式抨击丑恶、赞扬美好。但受长期传统思想的影响,英美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非此即彼,没有个性,全是按照创作者的意愿来进行塑造,常通过作品来将女性塑造成为邪恶的体现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英美文学作品的源泉是古希腊神话和圣经,而在这两部著作中,多数的女性都是邪恶的,因此,英美文学作品中经常将女性作为邪恶的化身。在英美文学的传统中,男性总是认为女性捉摸不定、难以掌控,因此,男性认为女性是邪恶的,有这样的想法也是男性对自然界恐惧的表现。在古希腊神话中,常常将灾难的源头归于女性,是因为女性用美貌来引诱男性,而导致男性的毁灭,甚至一些英雄的毁灭也是因为女性导致的。这样的话,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男性作家提倡女性要恪守妇道,不能越轨,一旦不按照社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些女性就成为了邪恶的化身,就会毁灭男性。用这样的描写来约束现实中女性的行为,让她们成为男性的附属,不能有反抗的意识。但是女性又创造了新的生命,这些充满诱惑力的女性既让男性感到不安,又对女性充满了渴望,但又不愿意承认对女性的渴望,想完全的掩饰又做不到,那么就会导致女性形象在作品中经常以邪惡的形象出现。就如《圣经》中描写的一样,夏娃本是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这也是英美文化中认为女性是男性附属的主要原因。而且,人类被上帝赶出伊甸园,是因为夏娃诱惑了亚当,她是罪恶的始作俑者,要受到惩罚,要绝对服从于男人,不断的劳累才会得到救赎。后世的很多英美男性作家经常会潜意识的复制这个故事的女性原型。
  三、英美文学中女性形象尊严与现实悲剧的原因挖掘
  (一)试图从精神上突破男权社会压制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既有默默忍受的女性形象,也有试图突破男性压制的女性形象。很显然,突破男性压制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和男性对抗,和社会的标准对抗,不再默默承受,要特立独行,要彰显个性,这样的话,这些敢于对抗社会标准的女性形象,往往就会被作品异化为病态或者是放纵的形式。因为,受当时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很多女性甚至都习惯了这种被压制的生活,即使自己心有不满,但也不会去反抗,或者想反抗,又不知道如何去反抗,女性的觉悟不是一下就实现的,是由默默忍受到觉醒、再到反抗的过程。尤其是在19世纪,英美文学女性的创作是受到限制的,按照当时的社会标准,女性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色在“女儿”“妻子”“母亲”之间转换,没有其他的社会角色。这种被社会限制的女性形象是作家创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女作家的写作也依然是围绕这些角色展开的,跳不出这个禁锢的圈子,这也限制了女性作家的创作行为。而且,当时女作家被称为“阁楼上的疯女人”,因为写作的女性本身已经开始突破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限制。但是女性作家如果以自己的名字投稿的话,别说发表,连被审核的资格都没有,社会对于女性进行创作的行为是非常否定的。因此,女性作家为了获得作品被审核发表的机会,只能将作品的写作者改为男性的名字。之后,女性作家开始尝试在作品中对人的价值进行思考。作品开始对脸谱化的、符合社会标准的“好女人”和具有反叛精神、受到男权社会迫害后依然继续攻击的“疯女人”形象进行对比,从二者的对比开始对男权社会质疑。一直到20世纪,女性文学作品中开始集中地展现反传统的特点,女性更加具有反抗精神,而且反抗的行为更加的直接。
  (二)物质上难以独立
  无论任何时代,婚姻的存续都离不开物质基础,甚至有的作家在作品描述中,会详细地介绍主要人物的经济状况,会对婚姻双方的经济状况进行比较,只有门当户对的婚姻才是被社会认可的婚姻。在金钱决定社会地位的时代,男女之间的婚姻既要有感情,又要有相当的经济条件。即便是这样,女性在婚姻生活中仍然难以掌握财务的权利,这也是女性很难摆脱男性压制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很多的英美作品中,女性婚后的财务权利是受到限制的,有的女性婚后生活看似比较富裕,但是没有真正掌握财务的权利。因为女性是不工作的,没有收入的,即便是嫁入了比较富裕的家庭,财务的权利也仅限于对生活的各项开支,主要是围绕家庭的日常开支,很少有独自掌握财务的权利。如果是嫁入经济条件差的家庭,那么女性就要为了节省开支而精打细算,更谈不上掌握家庭财务权利。因此,有的女性作家通过作品来表达其对女性独立的诉求,她们认为,女性要想真正的摆脱男性压制,首先要从精神和物质上独立,有了独立的意识,才会去追求物质的独立,有了物质的独立,才能真正地不依附男性,因为物质的独立可以让自己很好的生活,不受男性的压制。但实际上,女性追求家庭财务权利的过程中,依然遇到重重困难,当整个社会没有为女性提供工作岗位时,女性很难独立。只有社会意识到女性独立的重要性,才会为其提供独立工作的机会,女性才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四、结束语
  在很多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成为了解读英美文学的基础,要想对这些女性形象深入地进行了解,就要根据作品中该人物的角色定位、所处的社会地位、行为方式及作者对这些形象的评论,还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文化传统等来进行综合的评定。很多作家为了更好地表达一些独特的女性形象,很好地把握了女性形象塑造与意识构建的关系,更好地引导读者了解英美文学。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反映了女性自身对尊严的追求,结局往往是悲剧,但女性的纯洁、质朴、伟大的母爱是其在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原因。无论是怎样的道德约束,女性的与众不同的一面依然会不断地展现出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女性开始追求自由、人格独立,不再是男性的附属,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以女性独特的自我价值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他文献
《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流传两千多年历久弥新。研究《论语》的成果甚多,从“乐”字入手,探讨孔子眼中“乐”的内涵,以及由“乐”而生发的现象背后所存在的思想文化。据杨伯峻先生统计,“乐”在《论语》中出现多达48次,将极少出现的yào搁置,权且以读音yuè和lè分别论述。  《说文解字》释“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虡也。”五声,即宫、商、角、徵、羽;八音,即丝、竹、金、石、匏、土、革、木。“乐
期刊
三毛的文学作品感情真实,适合青年学生群体的阅读,这种优点也逐渐使三毛文学进入了大学生群体的视野,影响了中国一代青年。本文从大学生群体所读三毛文学的作品来分析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文学阅读情况,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论三毛文学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接受》的统计结果,得出部分适用的普遍结论,推测当代不同大学生群体的阅读习惯存在哪些差异,从而分析大学是否可以影响大学生群体的阅读,以及分析可能存在的部分大学生群体阅
期刊
《将进酒》中既包含着李白怀才不遇和郁郁不得志的愤慨与无奈,又体现着李白豁达且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将自己桀骜不驯和放荡不羁的性格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李白在《将进酒》中不但将自己高超的艺术水平充分展现,而且也在其中渗透着丰富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将自己作为文人的风骨与气韵向世人展现,并为后代所有中国文人树立了典型。  一、李白《将进酒》创作的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一名极具个性的浪漫主
期刊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对于当时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心理都有展示,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恋爱故事和婚姻生活,是记录我国爱情故事的首部文学.本文对诗歌中的内
期刊
罗尔德·达尔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带有“黑色幽默”特征的怪诞风格,在《好心眼巨人》中创造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巨人世界,以此隐喻儿童眼中的成人形象,吃人巨人和好心眼儿巨人则代表了儿童眼中两种不同类型的父亲形象。孤儿索菲与好心眼儿之间情感的变化也促进了索菲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身份的确立。  一、儿童的亲情空白与主体性缺失  “孩子通过观察自己父母的行为来认识周围世界,并基于这种认识而采取行动。父母的行为影
期刊
金农,1687年生于杭州,字号颇多,原名司农,字寿田。一个来自杭州却选择晚年寄居扬州僧寺的异乡人,本文欲探析三次出游对金农艺术的影响。  金氏《自赠》诗中曾这样描绘过自己:“蓄鱼于树鸟栖泉,物性相违便颠倒。洗耳凿环非矫世,此翁原不受人怜。”艺术于他而言,如同一条鱼应该畅游于水中而不是蓄养于树上,鸟儿才应栖于树。在他看来艺术应遵循自然规律,顺应本心,坚持自我不为所变,独辟蹊径则是金农一生所坚持的。“
期刊
形象喻示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的一种方式,其主要特点是批评者在批评对象时通常将其转化成一种比喻方式,将抽象的特征转化成直观具体的形象,并不需要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是给人一种不言而喻的感觉。张伯伟的《钟嵘<诗品>的批评方法论》就是论述的这方面内容,所以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式时,既要注重其发展过程,也要注重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在使用形象喻示批评方式时,要综合考量形象喻示的形成和发展、内涵和提
期刊
俄罗斯文学发展至今,女性文学在其发展历程中始终占据着一定的重要地位.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之下的俄罗斯女性文学在其人物形象塑造、创作的主题、写作的艺术手法等方面都
期刊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是美国著名诗人与文学批评家,同时也是英美意象派和新诗运动的领导者,他的思想和诗歌创作对于现代主义文学影响至深.漩涡主义是埃兹拉·
期刊
人类作为地球上最智慧的存在,有思想,有情感,有灵魂,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生活中,我们经常评判一个人的性格好或者是坏。但是人本身就是矛盾的存在,比如《飘》中的女主人公斯佳丽,她追求自由,坚强让人爱,但她的世俗、热爱金钱又让人厌恶。在很多评判斯佳丽的笔尖下,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是在鼓动斯佳丽爱慕虚荣的这种性格,鼓动当代女性要追求财富;另一部分则是觉得斯佳丽的坚强、勇敢面对生活挫折、勇敢追求爱情,毫不犹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