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运气治半身不遂(上)

来源 :中华养生保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隋]巢元方 解读/ 吴 曦 周 斌
  
  半身不遂,中医称偏枯病,是由于气血亏虚,致使腠理疏松,卫阳抵御外邪的能力不足。风湿邪气易于乘虚侵入身体一侧。邪气滞留于分肉与腠理之间,就会造成气血凝涩,运行不畅,不能润养肌肤、筋肉等。如果经久不愈,正气便会越来越虚弱,邪气便越来越亢盛,肌肤、筋肉长期失于润养,就会形成偏枯。
  除了常规的治疗外,可以配合以下方法辅助调理,增强内气,祛除病邪。
  
  补养与宣导法
  
  ※式1:通天彻地行气 ※
  
  『 预备式 』
  身体站直,背部靠着墙壁或者其他固定的物体,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手臂自然下垂,双手拇指弯曲,其余四指将拇指包住、握紧,两眼微微闭合。然后全身放松,舌抵上腭, 闭口,以鼻缓慢深长地呼吸,自己不能听到呼吸的声音。意识集中在呼吸上,用心体会气息的出入,宁神入静。之后轻轻叩齿36下,舌头再由内到外,从左到右,先上后下地舔舐口唇和牙齿数次,等到津液满口的时候,再分三次慢慢咽下。(见图1)
  『 行气导引 』
  放松脚趾,然后以鼻缓慢地吸气,之后闭住气不呼吸,同时用意识引领清气,从咽喉向上,灌注到两眉之间入内三寸的泥丸宫;闭气到实在憋不住的时候,才从口中慢慢“嘘”气,同时用意识从眉间引气下行,经过鼻梁、咽喉、胸部、腹部,再沿着双腿布散到脚心和脚趾。“嘘”气时,要做出发“嘘”字的口型,在心中默念,但是嘴里不要发出声音。如此为一次。连续做21次,直到脚心发热、麻胀为止。
  『 收 功 』
  全身放松,再休息片刻就可以了。
  『 功 解 』
  直立,背部靠墙,再放松脚趾,既可以站得更稳,又能放松身体,为下面引气下行做准备。然后先用意识引领清气上行到头,之后再从眉间的泥丸宫引气下行到脚心的涌泉穴,这样贯通上下,可以引气归原,充实元气,补益脑肾,行气祛邪。这种行气方法叫做“上引泥丸,下达涌泉”。本行气法可以治疗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毒疮,阴寒郁滞气血所导致的心腹痛,半身不遂以及四肢麻木、疼痛等。也可以采用仰卧姿势做本行气法。
  
  ※式2:仰趾行气※
  
  『 预备式 』
  仰卧,枕在三寸高的枕头上,宽解衣带,两腿伸直,手臂自然放在身体两侧,双手拇指弯曲,其余四指将拇指包住、握紧。然后全身放松,双目微闭,舌抵上腭,闭口,以鼻缓慢深长地呼吸,自己不能听到呼吸的声音。意识集中在呼吸上,用心体会气息的出入,宁神入静。(见图2)
  『 行气导引 』
  竖起脚趾,然后以鼻缓慢地吸气五六次,之后闭住气不呼吸,用意识引领清气,从咽喉经过胸部、胃部,到达肚脐下三寸处的下丹田。闭气到实在憋不住时,才从口中慢慢吐气。然后放松脚趾。如此为一次,连续做五次,直到感觉脚心发热为止。
  『 收 功 』
  全身放松,再休息片刻就可以了。
  『 功 解 』
  本法以行气为主,吸气后闭气不呼,再引气下行,归入丹田,可以使元气充足,五脏的气血、精气充实。元气充实,气血充足,那么萎缩的肌肉便能够得到润养,淤滞的血脉才能畅通,风湿邪气便能祛除。本行气法可以治疗腰背麻木,半身不遂。如果能够坚持锻炼,效果会更好,能使人耳聪目明,思虑纯净。这是因为肾开窍于耳,五脏六腑的精气都上注于目,肾中元气充足,耳目自然聪明。
  
  ※式3:通天运气※
  
  『 预备式 』
  身体站直,背部靠着墙壁或者其他固定的物体,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手臂自然下垂,双手拇指弯曲,其余四指将拇指包住、握紧,两眼微微闭合。然后全身放松,舌抵上腭,闭口,以鼻缓慢深长地呼吸,自己不能听到呼吸的声音。意识集中在呼吸上,用心体会气息的出入,宁神入静。然后闭口,轻轻叩齿36下,之后舌头再由内到外,从左到右,先上后下地舔舐口唇和牙齿数次,等到津液满口的时候,再分三次慢慢咽下。(见图3)
  『 行气导引 』
  以鼻缓慢地吸气,之后闭住气不呼吸,同时用意识引领清气,从咽喉上行到两眉之间入内三寸处的泥丸宫;闭气到实在憋不住的时候,才慢慢从口中吐气。如此为一次,可连续进行数次,直到感觉头部发热为止。
  『 收 功 』
  全身放松,再休息片刻就可以了。
  『 功 解 』
  本法的重点在于引气上行,补益上丹田。因为手足三阳经都向上会聚于头面部,而风邪致病,又多始于上部。本行气法确实能从关隘处补益不足的气血,清泻有余的邪气。它可以治疗半身不遂,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毒疮,四肢麻木、疼痛等。
  本行法与通天彻地运气法用功正好相反,前法是引气下行到脚,此法是引气上行到头,但是两功法所治的病症基本相同。然而两者治病的机理是有差异的,前法是固其根本,此法去其浮盛。这两个行气法可以作为相同病症的两种治法,病人可根据需要选用。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如果某人主诉有失眠、多梦、记忆力不好、注意力易分散及焦虑、抑郁等症状,无论内科还是精神科医师都会确诊为“神经衰弱”,并建议患者服用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结果疗效往往会令医患双方都感到沮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生倾向于从心理病理的角度来探讨“神经衰弱”的病因问题,并且惊奇地发现,这是一条医治此种病症的有效途径。  原来,此病与患者长期存在的未能解决的内心冲突有关。也就是说有些人表现出来的身体
期刊
神经衰弱是指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不良精神刺激引起脑功能活动过度紧张,从而导致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其主要临床特点是易于兴奋又易于疲劳。常伴有各种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神经衰弱的本质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所以是可以治好的。神经衰弱心理疗法是一种治疗神经衰弱的有效疗法。在进行疗法前要收集患者的详尽病史,全面了解后,再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与患者交谈,采取以下措施:    “放下包袱”    即医生和家属要想方设法
期刊
在门诊经常见到一些女性,脸上总是起红点、疙瘩、黑头等等,一询问才知道,每天早晨给脸上抹的化妆品竟然达到近十种。虽然每一个女人都希望自己能永葆青春,但是如果护肤过度的话,反而会给皮肤造成伤害。  我在门诊上跟一些化妆品过敏的女性朋友聊天时发现,很多女性忘掉了化妆的最根本目的。化妆的最根本目前是为了让女性青春、阳光、充满活力,化妆品的作用是清洁和保养肌肤,因此,切勿将化妆品当做永葆青春的药物来使用,最
期刊
涌泉穴位于足底,即屈足时脚掌前1/3处的人字纹中央凹陷中。由于该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要穴,所以,经常按摩涌泉穴可以起到益精补肾、强身健体的作用。  根据中医“上病下治”的治则,在临床上,人们采用中药外敷涌泉穴的方法来治疗很多疾病。由于此种方法具有取穴容易、应用方便、疗效可靠的特点,因此,容易被患者和家属接受。下面介绍几种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男科疾病的方法。    ☆ 治前列腺肥大 ☆    鲜冬瓜10克
期刊
补钙是一个现代人很重视的问题,从小孩到老人都在强调钙的补充和吸收。缺钙的时候可以引起骨质疏松、抽筋、小儿夜哭等症状。现在钙剂产品很多,人们有很大的选择余地。但是很多人都希望掌握科学的补钙方法。  人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对钙吸收率会下降,钙排出量会增加。为了补充流失的钙,人们研究出了各种有机、无机钙,以求适应各类人群不同的补钙要求。许多人认为可以通过补钙,使更多的钙留存在体内,从而修补和填充骨
期刊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健身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两人徒手粘连相搭互相缠绕伸缩做圆形屈伸粘随的运动,深受武术健身者喜爱。  自杨式太极拳盛行于世,将此训练方法叫做“推手”普传于世,延续至今。实际上它是我国武术中独有的一种综合性的养气练劲的方法。  推手是在不用护具设备的情况下,根据“沾粘连随、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随屈就伸”的原则,来练习“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技击方法和作用,并运用这八种方法
期刊
“心病当用心药医”,中医心理疗法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中医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疾患主要由“七情”引起,即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理活动。其所致的疾病往往是药物无能为力的,并主张采用非药物的治疗:把七情用五行进行归纳,以一种心理状态治疗或解除另一种心理状态,以“心”为药治疗心病。这种方法经过临床实践证明具有神奇的作用,往往使药物不能控制和治疗的心理或精神疾患得到彻底根治。以下阐述中医心理疗法
期刊
《内经》心理健康观的典型特征为和谐。其内容主要包括心理活动(认知、情感、行为、个性等)的协调统一、完整,心理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心理与躯体功能的协调统一。作为单一心理活动,指无过、无不及的适中状态。    情志和谐适中    心理健康者的情志和谐,无论是喜(肯定性情感)还是怒(否定性情感),其发作与节制皆适中,发怒时无过激行为,忧悲时不任其蔓延,也不过度克制。《素问·上古天真论》“和喜怒而安居处”说
期刊
★感冒艾灸治疗又消毒  感冒是这个时期最常发的疾病,感冒时艾灸迎香、印堂、太阳、大椎,灸到鼻子感觉发凉,一般一次就好。此时大家还要注意保暖,常开窗换气,用艾灸治病的同时,艾烟兼可做室内消毒,一举两得。    ★过敏疾病坚持艾灸防复发   通常这个季节求诊的病人中,患过敏性疾病的比较多,如过敏性鼻炎,气管炎,过敏性哮喘。他们当中很多人用艾灸有效地治愈了自己的鼻炎和哮喘,此时即使没有症状,也一定要继续
期刊
呼吸调节疗法又叫呼吸调节训练法。是运用特殊的呼吸方式来控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从而提高身体吸氧水平和增强身体活动能力,改善心理状态,治愈神经衰弱的一种自我心理治疗方法。  ⒈深呼吸:无论空气是否清新,深度横膈膜式呼吸都可舒缓人的压力。感觉肚子里有一个气球。吸气时,把气球填满;呼气时,把气球压扁。吸气,呼气。可让气球慢慢地充气,慢慢地放气。等你达到深度横膈膜式呼吸时,躯体会跟着动,但并非主动跟着整个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