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变色”斑马线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guo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交叉口,有两处不一样的斑马线。斑马线旁加装了一排LED警示灯,行人过马路前,可以看到信号灯的指示,绿光表示可以通过,红光表示停止等待。到了晚上,信号灯变化交替显示的红光或绿光,能让汽车驾驶员在百米外看到醒目的提示,从而减速慢行、避让行人。
  这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研发的“智能斑马线”,它拥有一个感受器,通过太阳能储备电量,到了晚上会自动发光,并可根据天气、路况、光线明暗等情況,自行调节警示灯的亮度,给过往车辆以提示。松北辖区车道宽、车速快,尤其是在夜晚时行车视线不好,行人过马路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安装智能斑马线后,大大提升了行人的安全。日后,这种“智能斑马线”将陆续在其它主要街路安装,给行人更多的安全保障。
  智能斑马线的灵感,来自哈工大交通学院2015 级本科生庄叙毅。“我在生活中发现,由于马路上的信号灯损坏等原因,加上缺少必要的提示,行人过街时经常面临危险,由此想到是否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更好地保障行人安全。”早在大一时,庄叙毅便在创新启蒙导师王华教授的创新启蒙教育下,开始了对交通科学问题的求知、探索,加入了5人研究小组。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王华教授的肯定。
  随后,王华教授带领着研究小组,展开了一系列“头脑风暴”。在小组每周召开一次例会上,每个人都要阐述自己的想法和创意,王华教授则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一一指出每个想法的不足和可取之处,直至学生拿出创新性高、可行性强的项目方案。比如小组成员曾在警示灯选用什么样固定方式上出现了分歧,在王华教授的指导下,大家经过反复论证、试验,最终选用了将道钉内嵌在道路上的方案。
  这个名叫《基于多维信息警示的城市交叉路口安全保障设施研究》的项目,先后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三等奖、第三届全国交通运输院长论坛“新国线大学生优秀论文”一等奖。从大一时对学生进行创新启蒙教育,到大二时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从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到将创新成果应用于社会,王华教授始终告诫学生,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社会效益要远远大于经济效益,每一项研究和成果的产生都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5人研究小组中主要负责资料收集、文献综述等工作的陈莉表示:“我们小组做的智能斑马线这个项目很贴近生活,我学会了如何结合专业去解决和民生相关的社会难题。”
  除了智能斑马线项目,近年来,王华教授带领学生完成了一系列兼具创新性和充满温度的科研项目。比如“基于Smart Beacon的智能停车系统”“新型道路积水检测装置”“内轮差智能预警系统”等。近日,王华教授带领学生做的另一项智能交通项目成果进入了最后的调试阶段。它聚焦市民的智慧出行,通过在公交车上安装终端装置,乘车人通过下载相关程序并绑定银行卡,上车时只需打开手机蓝牙“叮”一下便可完成支付,与其它支付方式相比更安全、更快捷。该成果近期将应用于哈尔滨市内多条公交线路。
   责任编辑:曹晓晨
其他文献
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双一流”建设学科。  在地大学习地质学专业的是同学有福的,因为这里有一片得天独厚的化石林。  化石林,是地大的地標性景观,位于地大东校区正中心的位置,是一个人造的小景区。化石林结合地大学科特色,融观赏、科普于一体,是华中地区唯一异地保存的化石林。呈正方形的化石林景区,始建于校庆50年(2002年),扩建于校庆60年(2012年),占地1500平方
离开自习室,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一点钟。一个人走在学校主道上,四周寂静无人,今晚校园的上空没有星星,只看见半轮孤月挂在微寒的夜色之中。我突然想到一句话:夜越深,越孤单。  读大一的时候,学院里有一位比我高一级的学姐,容貌十分甜美清秀,学业成绩也非常优秀,我很喜欢她。但是,时间一长我却发现了她的一些问题,原因是她每天都带着一脸的倦意和明显的睡眠不足赶去上課,久而久之,她的双眼就带上了一层厚厚的黑眼圈,个
新学期开始前,各大高校纷纷发布了图书馆大数据榜单,这无疑可看作是与就业质量报告相似的“阅读质量报告”了。我们在浩如烟海的榜单中撷取了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5所高校图书馆大数据报告,大数据的魅力,在于精准的统计与直观的呈现,它总能让你看到自己,也看到别人。  数据为画像  图书馆的藏书量,这是一所大学容纳知识的态度,也是办学质量的体现。以图书馆的
单身,很多时候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无奈。  曾经有一个男生跟我表白一周之后,竟然跟别的姑娘好上了。这件事情让我惊讶,男生竟然可以如此薄情,也让我彻底对男生失去了信心,不再去执着想要有个男朋友。  “看破红尘”的我学习成绩直线上升,步入了让人羡慕的一等奖学金钉子户行列,成了一个清心寡欲的“小中医”,并以学院第一的成绩顺利保博。这时的我是如此满意自己的生活,与其迁就别人,不如一个人逍遥快乐。  人在
南志标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名誉院长,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随即,办公室的同志把房间的钥匙给了我。打开办公室的门,不大的房间,空荡荡的,只有一张粗糙的写字台和一把椅子,静静地呆在房间的角落,似乎期待着主人的归来。再打开两间实验室,同样徒有四壁、空空如也。我心中却多了些许喜悦: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实验室了。就像现在的年轻人,千辛万苦地终于买到了属于自己
编者按:参军越来越为大学生青睐,本文对了解参军的过程,大学生在军营如何适应和成长很有帮助。“到”和“是”的含义陈嘉鑫  来到部队后,我首先学会了喊两个字,“到”和“是”。别人喊你名字,大声答“到”,接到命令,则大声喊“是”。“到”是对别人需要的一种回应,无论是上级、战友还是群众;“是”则更能体现对命令的绝对服从。有句老话说得好,“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不管是什么任务什么岗位,哪里需要就
本文从企业官网、招聘平台选取了2020年校招明确要求新闻传播专业与无明确专业要求岗位,共计117家用人单位、336个岗位,对这些岗位的招聘要求等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们想知道,在这场残酷的就业竞争中,“新闻传播”专业的标签意味着什么?有哪些技能是这一专业的教育背景无可取代的?危机几重?  新闻与传播(尤其是新闻)是一个总被与“理想”并举的学科,但从学校到职场,不可否认,危机重重。  首先,最直观的
在这个毕业季,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2016级5班在网络上火了一把,30名班级成员中学分绩90分以上14人、占据全专业前10名,就业率100%,升学率97%。学习“秘笈”  “老师经常鼓励同学们上台讲题,几乎每个人都体验过当老师的感觉。”班长孙士新回忆上模电数电课的紧张场景时说道。大二学年新增的课程难度直线提高,课堂例题和课下作业题也经常令人捉摸不透。为了让难题“不过夜”,在
人行桥作为特殊的建筑形式,有着强大的空间表现力。同济大学教改项目“《人行桥设计与建构》跨专业开放专业课程建设”教学实践,由设计创意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大三学生与土木工程学院桥梁专业方向大四学生共同参与完成。为避免将人行桥作为单一对象,或是一种风格化、定格式的实物组合,此次课程引入“场域”概念,将人行桥理解为围合城市集体空间的聚合物。场域内部的要素需要通过一定的关系与其他要素建立起联系,以触发——感受—
精美细致的苗绣书签、西兰卡普织布做的懒人沙发、民族风格浓郁的包包、服饰以及小罐装的土家蜂蜜……  在2018年“苏州国际设计周”上,苏州大学2016级产品设计专业师生展示了在重庆酉阳探寻非遗技艺后,  经历15个日夜设计制作的8大系列71件作品。  一次寻找文化碰撞,激发创作灵感的采风,  不仅让师生亲密接触了前所未见的非遗技艺,更意外与扶贫帮困不期而遇。  苗绣工艺发新枝  在设计周的展览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