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 收藏和投资必须泾渭分明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n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落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院内的“有璟阁”是一个隐藏在繁华商业区内,浑身上下充满着艺术格调的餐厅,这里是艺术、时尚界人士经常光顾和商事的好去处。老板张锐,是一位当代艺术的知名藏家。他从几年前便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至今已有近700件作品。
  “有璟阁”原本是一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徽式古宅,几年前被张锐买下后千里迢迢搬迁到了京城。从1998年开始筹建至2004年开业,历经5位设计风格各异的设计师之手,几经周折才成就现在的面貌——其建筑极尽想象,融会中西艺术特色,让人叹为观止。张锐还请设计师在古宅外面用钢筋水泥和玻璃设计出一个充满了欧式风格的“外罩”,对于古宅来说,简约的玻璃壳宛如一层隔绝空气的保护层,将自己精心地圈入其中,像极了一处文人雅客的别馆,幽静而充满韵律。
  休闲地坐在“有璟阁”中,主人张锐和我们谈起了他钟爱的当代艺术。张锐很健谈,话锋犀利、一针见血。他认为收藏带给自己最大的好处是“改变了我的生活”。因为投资股票的时候,除了股票的价值提升,对于自身来说没有什么改变。而艺术品则不同,当你拥有它的时候会发现里面蕴含着人类的思想、智慧、幽默,因此,当你和艺术品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它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可以和你对话。
  在张锐眼里,古代艺术品表现的是真、善、美和高超的技术;而当代艺术强调的是视觉冲击力,主要表现的是一种“观念”。在张锐家里,挂着很多诸如杨少斌等艺术家们“血腥”的作品,凡是去过他家的朋友们大多看得心惊肉跳,只有张锐能真正看懂它们⋯⋯
  6年多的收藏生涯,张锐至今还没有卖过一件自己的藏品,他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和可自由支配的余钱,都投进了当代艺术作品的收藏过程中。他说这个世界上有钱的人很多,但有钱又有文化的人就比较少了,正因为如此,那些既有钱又有文化而且懂艺术的人就变成了我们的偶像。
  
  已经远离国内拍卖市场
  
  几个月前,也就是国内春拍正在如火如荼之际,“艺术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曾携带着北京的几位重量级当代艺术藏家,悄悄地去了一趟印度。除了正经的公事——为9月份开幕的“艺术北京”博览会招兵买马,另一项任务就是为北京藏家们收购印度当地的作品“掌眼”。张锐是这次印度采购团中出手最多的藏家。
  张锐告诉我们,他早在两年之前就已经开始逐渐远离中国的拍卖场,因为在那里收藏的成本太高了,他目前逐渐将目光转移到了亚洲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市场。
  “现在的印度基本上像20年前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艺术品价格相对较低。现在一些藏家买入印度的艺术品(主要指当代部分),主要还是看好20年后的印度能达到中国现在的地位。”张锐给我们分析说。
  印度有比较好的收藏体系。印度国内社会贫富差距比较大,他们存在明显的阶级划分,有贵族。这些处于上层阶级的富裕贵族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们介入收藏与处于商业目的的收藏对于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他们对印度艺术市场和艺术家创作的引导主要是良性的。目前印度艺术家的创作心态还是比较自由的,并没有受到太多市场因素的引导或者干扰。
  “印度和中国的艺术环境不一样,印度的画廊很分散,没有像北京798这样的艺术区。而且,如果你直接去艺术家工作室买作品的话,他们也会把你带到代理自己的画廊。从这个个案上看,印度艺术市场还是比较规矩的。”张锐最后总结说。
  
  收藏要靠“师傅领进门”
  
  和影视圈“王中军+冯小刚”的黄金组合类似,北京收藏圈“张锐+黄燎原”的搭档一直令人津津乐道、羡慕不已。自收藏艺术品开始,张锐就一直跟着这位合作伙伴、北京现在画廊艺术总监黄燎原。
  黄燎原过去一直做摇滚乐,摇滚在十几年前有着非常辉煌的时段。张锐现在能接触到的那个时代的当代艺术家几乎都是摇滚迷。张锐曾分析过,摇滚这种音乐形式和当代艺术的反叛精神是相通的。“黄燎原去写摇滚乐的时候,摇滚乐是挣钱的,当代艺术是卖不出价钱的。因此他在艺术圈内是富裕户,常常买单请艺术家吃饭,由此也获得了这些艺术家的馈赠,据我所知就达600多幅。”
  张锐告诉我们,在他和黄燎原合作后,通过黄燎原的介绍认识了很多当代艺术家,然后在2004年左右完成了包括张晓刚、曾梵志、俸正杰等人作品的收藏。张锐说:“那时的价格都不很高,基本在10万元以内都能收到。方力钧、岳敏君等人的大型作品,最贵也就10万美元。我还曾经以20万美元收藏过21张画,包括两张张晓刚的《大家庭》,罗中立的一张作品,周春芽的三张作品等。”
  
  “80年代”的作品最值钱
  
  “我的收藏主要是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就目前这些艺术家的成就来看,他们最好的时期在上世纪80年代。”张锐解释说,因为那个时代他们并没有为艺术市场服务,而是为他们的追求付出着自己的青春年华。而且,当时大多数艺术家是没有生活保障的,作品也是寡人问津,比如张晓刚当时是住在医院里,精神很彷徨,因此创作了医院系列。方力钧也是在圆明园画家村过着清苦的生活。那时候他们没有想着要画什么题材讨好什么人,完全是真诚的创作,因此,那个时期的作品是非常有价值的。
  如今当代艺术市场在中国已经异常的火爆,而作为收藏家的张锐已经将兴趣转移到了更前卫的新媒体艺术领域,张锐向我们透露:“随着收藏的深入,我目前收藏对象关注架上绘画比较少了,更多着手收藏装置和影像作品,因为它们更加代表了未来的收藏方向。”
  
  收藏应该是一种消费
  
  对于人们把收藏艺术品更多地从投资的角度来阐述,把艺术品和股票、房产一起称为世界的三大投资热点。张锐持否定的态度:“我认为这是片面的,如果换一个角度,从艺术对生活中的作用来谈艺术收藏,则是从消费来谈的,意义就不同了,前者是要求有回报的,而后者只要自己喜欢,有没有回报都是次要的。” 张锐强调,只有当你将艺术品作为一种消费来看的时候,心态才会比较健康——只有自己真正喜欢才会购买,不是为了升值而购买。
  张锐认为,艺术品市场也分为高、中、低三个阶段,划分的界限主要是价格。对于价格很高的一线艺术家作品,从投资的角度讲,习惯性的做法是在牛市的时候追高,然后很快抛出,否则在熊市的时候就要被套牢了。但是如果从收藏的角度,则不必过多考虑,因为你是真心喜欢这件艺术品,再高也要买。因此,搞清楚投资和收藏的关系非常重要。
  如果是投资,那么根本不需要做什么了解,只要有足够的钱,到拍卖市场把最好的明星艺术家的作品买回来,然后在第一时间内出手就能获利,这是行业内通行的做法。比如,去年有人花2200万元买了刘晓东的作品,当她自己还在犹豫是否出价出高了的时候,已经有人开价4000万元了。但这样的操作必须是在艺术市场处于牛市的时候,如果在牛市临界熊市边缘的时候,则具有一定风险性。
其他文献
● 预防老龄化带来经济放缓,投资者自身附加值提高成为最据操作性的选择。养老是一项长期工程,但投资模式的缺乏让更多人只能寄希望于长期回报的积累,如何寻找有效的养老投资呢?我们从客观需要出发,制定了两大投资主题,让自己既是需要养老的对象,又是一个主题投资者:为自己养老而进行的投资或 以养老为主题来进行投资。     适合于养老的产品和投资策略      在正式开始为养老做储备之前,建议你先来测算一下,
期刊
普信( T. Rowe Price)副总裁林弈  中国是在致富过程中“变老”的,这一点和发达国家有显著差别,借鉴全球经验时,应首先考虑这一前提;同样,每件事物都体现了它的两面性,虽然在富裕程度上有所不及,但各国养老政策的改革和发展趋势却能让我们少走弯路。  全球经验皆可为我所用——这就是林羿提供的“养老解决方案”。在我国目前基本成型的三大“养老支柱”体系之中,他主张建立和健全社保养老政策,大力、快
期刊
在过去的50年中,全球各国及地区的劳动人口所占比例均上升,我们并没有真正遇到“老龄化”带来的种种困难,因此关于老龄化的研究及应对,从未真正受到过检验。但2008 年起,发达国家婴儿潮中出生的第一批人到了退休的年龄,开始享受退休金和医保。现在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必要来担心这种趋势,但投资者最终面临股市长期投资回报率下降的风险。    你需要知道这些情况:      在最近的研究报告《亚洲结构性投资主题
期刊
随着奥运焰火在北京上空的绽放,2008年北京奥运已经胜利落下帷幕。赛场上各国运动员一展风采,赛场外银行业的服务也在一较高下。  在银行卡方面,奥运会汹涌而至的钱潮给中国银行卡产业链条提出了高强度、多层次的金融需求。面对百年不遇的银行卡产业奥运“大考”,作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唯一银行合作伙伴,中国银行在个人支付服务领域交出了一份独具匠心的答卷。7月25日,中国银行长城预付卡与长城支付卡隆重上市就是其
期刊
2008年,中国股市屡创新低,截止7月31日,上证指数跌幅达到46%,仅次于越南的51%,成为全球第二大跌幅的股市,企盼已久的奥运行情也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跌跌不休”的维稳行情,奥运会期间前三个交易日,股市三连阴,上证指数大跌近10%。  股市的暴跌其实早有预兆,股市里的资金流动早在年初就已经预示了这一结果。作为股市中的淘金者,你是否知道怎样通过资金流动来判断大盘的趋势?是否能够先知先觉地买
期刊
不要以为提高金钱效率是多么复杂的“高科技”,更不要以为“我的金钱效率”无从提高;或者自信自己的财富规划绝对无可挑剔,现有金钱效率已经达到最大化。我们特别从众多读者中挑选出一些案例,看看他们的金钱在发挥着怎样的效率!    环保节省出的“效率”    [主人公]徐东华 张丽莉  [感悟]“也许多少年之后,我们的后代就没有什么资源了。  环保就是现在最大的时尚,这比买名牌包包还要时尚”。    相比前
期刊
记者第一次采访帝纳波利先生是在5月份举行的“2008中国国际资本市场论坛”上,在会议的午休时间,帝纳波利和一个随行的会务人员坐在大厅的角落里,过往的宾客并没有注意到这位世界闻名的交易大师,而他也好像置身于眼前的喧嚣和忙碌之外,只是静静的观察。  “帝纳波利!”,记者一眼就认出了他。由于帝纳波利被誉为斐波纳契分析技术的“教父”,而这套技术是记者的一位朋友最为推崇的,因此在参会之前,记者就将他锁定为第
期刊
理财行为总能让奇迹发生,貌似数额庞大的资产,经过时间的积累、复利的累进和安全的托管,会让养老金看起来不再遥远。  在401K计划中,美国人会大比例的持有各种生命周期基金。顾名思义,这是以人的生命周期为目标期限的基金,可以涵盖人的青年、中年、老年阶段,投资偏好和风险偏好随投资者年龄而变,通过调整股、债比例使投资风格从积极趋向保守。  汇丰晋信基金的市场推广部总监何寒熙认为:“人的投资就像开车一样,刚
期刊
说到理财,往往意味着枯燥的数据,相信没有多少人会认为是快乐的事情,但在下文的两个案例中,舒娅女士和林军先生就是两个快乐理财的大家庭,两代人时刻同心协力,不断发挥家庭资产财力的最大效力,促使家庭成员更快走上财务自由之路。  2.14,喜逢中国人的春节,也是国外的情人节,可谓双喜临门,在合家团圆时看看文中两个家庭的理财是如何做到“合家欢”,希望理财专家的建议对拥有大家庭的读者能有所借鉴。    财智整
期刊
苏有朋前些日子刚刚从好莱坞回来,传言他将与美国知名导演合作,接拍一部魔幻大片。采访中苏有朋证实了此事,但并没有透露具体的细节,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这是自己的又一次机会,我会好好把握”。  坐在记者面前的苏有朋,安静、优雅,脸上带着一贯的、毫无城府的微笑。从外表看,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绅士,礼仪周到,言语谦逊,却又无法遮掩骨子里的尊贵。采访时,他眼睛会专注地盯着你看,让你觉得备受重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