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信( T. Rowe Price)副总裁林弈
中国是在致富过程中“变老”的,这一点和发达国家有显著差别,借鉴全球经验时,应首先考虑这一前提;同样,每件事物都体现了它的两面性,虽然在富裕程度上有所不及,但各国养老政策的改革和发展趋势却能让我们少走弯路。
全球经验皆可为我所用——这就是林羿提供的“养老解决方案”。在我国目前基本成型的三大“养老支柱”体系之中,他主张建立和健全社保养老政策,大力、快速发展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储蓄,使第二第三支柱真正成为个人“养老的核心”。
“全世界养老政策和养老市场最发达的几个国家都在使用类似的做法,比如美国、英国、日本……这些经验可以帮助我们绕过他们早期的探索,直接进入到相对成熟的模式”林羿说。
青壮年有必要严肃考虑养老问题
按照管理资产市值核算,普信(T. Rowe Price)已晋升成为全球第二大资产管理公司,管理金额超过3877亿美元(截至二季报数据),在这一领域有超过二十年“养老”经验的林羿却把眼光放在了国内,致力于推动企业年金的拓展——401k计划(美国版的企业养老金)已经是美国资本市场最大的投资者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中国也可以如此。
之所以对企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储蓄账户“热力推荐”,是基于林羿对国际经验和国内情况的熟悉。联合国的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最老”的十个国家中,除了日本以外其余九个都是欧洲国家,但这些国家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高人均财富水平。发达国家的历程是先致富后老龄化,因此为养老准备的物质基础和时间相对充足,而中国面临的问题确是在致富的过程中以高速率走向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直接导致了20~30年后,青壮年迅速减少。“高龄化”包含两个方面:60岁以上人口比例增加和人口寿命延长,今天的青壮年应该非常严肃地考虑养老问题了,几乎是与自己的父母同步开始准备。
林羿认为,政府的职能不仅止于建立社会性的养老保障,也应包含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在其中发挥作用,而后两者的作用甚至会超过前者。而且,在后“两个支柱”发展上,我国还有一定的传统优势:可以充分利用中国高储蓄率的特点,鼓励个人为养老做准备;借鉴已有的外国经验,使目前尚未成形的以税收优惠促养老的模式更合理有效。
就业人口的减少对经济会产生消极影响,这种情况在日本、德国、意大利已经得到印证,因此人口老龄化不仅涉及社会领域,还和经济发展、资本市场息息相关。养老与经济有关,因此解决养老也应该依靠经济手段。简单来说,这是条无捷径可循的路,只有更规范更系统的政策才能推动三个支柱共同发挥作用。
经验谈:认知养老金的几个阶段
我国现行的“社保养老”并不成熟。尽管目前的现收现付制度表面看来并没有风险,但实际上,它并没有产权保护,仅依赖于政策的力度。如果下一代人不愿意或是某些地区不具有能力承担一定的缴费比例,支付问题就会出现。相比之下,有免税优惠的“个人储蓄资金计划”就会更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
林羿为我们列举了美国社会养老保险经历了的几个阶段:
美国的社保制度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建立了一整套老年及孤寡者保险制度(OASI),联邦政府以征收社会保障税的方式筹集资金,并按规定向退休者发放老年退休抚恤金,从而建立美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一支柱。
50年代初,由企业和公司主导的固定收益型(DB)养老交费系统开始建立,鼓励和发展雇主出资的退休金计划;到了80~90年代,DB型的养老保障开始转向固定缴费型(DC),就是在原有基础上,将养老金账户的投资权下放给个人,参与的雇主和个人都可以享受优惠的税收待遇,这实际上就是美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支柱,401K计划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羿介绍,鼓励个人通过储蓄来购买养老保险或进行投资的个人退休账户(IRA)是近年才开始实施的,这是美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三支柱,虽然最晚建立,但却发展最快。到2007年末,整个美国的养老金规模一共有17.6万亿美元,其中包含从50年代开始建立的各种养老金计划,而IRA的规模已经达到4.7万亿,超过整个养老金规模的1/4。官方的统计显示,到2012年,IRA在整个系统中的比例将会超过2/3,成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如果再参考英国的(SMSF)强基金向0PP计划(固定缴费形式)再向SIPP(自我投资)计划转型的思路,还有澳大利亚、日本甚至是南美的巴西、智利、哥伦比亚的经验,可以发现“个人储蓄养老计划”是目前都为各国大力发展,养老金发展之路有着十分类似的轨迹:由国家“福利型”养老转向企业缴纳再转向以个人为主导的养老账户。
事实上,美国“三条腿走路”的退休保障体系一直延承一个思路——税收优惠政策。参与不同的退休金计划的企业和个人虽然各自适用的对象不同,但税收法里都详尽列有减免税的相关规定。林羿说:“税收是政府调节经济结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这个手段在美国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国既然要发展养老金市场,壮大第二和第三支柱,这些经验就不可忽视。
养老保障的私营化另一个优势就是:促进和稳定资本市场发展。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优惠税收和加强监管,养老金资产的积累创造了上世纪90年代美国共同基金的“黄金时代”,养老金市场和包括共同基金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形成了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个人投资者或是对冲基金在市场下跌时会迅速撤离,唯有养老金执行了长期、稳健的投资策略。
养老毕竟是关系到人生最后阶段幸福与否的最重要指标,未雨绸缪实不为过。
对话
MT: 您给出如此多的分析和建议,但更像是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特邀专家”的身分看的,作为一个有实际资产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士,您能否为“个人”提供一些思路。
仍是那句话:养老无任何捷径可循,不如从现在做起。
我的建议是:及早开始,加强科学性的规划和进行资产管理。老实说,中国人 “居安思危”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有力条件,一直以来的高储蓄率也正可以利用。但是仅仅有概念是不行的,还要学会有效实施的途径。目前的现状是,国内的投资市场并不成熟、投资渠道少,因此给养老规划带来一定的困难,对个人是极大的挑战,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加强自我教育,学习如何为今后规划并制定投资管理的计划。
现在大家虽然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依靠下一代抚养老一代的模式很难延续,但具体到每个人究竟要做哪些准备,恐怕很少有人想。我们从西方学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包括我之前介绍的一些养老金发展的思路,但不是所有都该学,比如:提前消费让西方国家承受了非常大的养老压力,高水平的人均财富让欧洲一些国家能短时间筹集养老需要的资金,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并不具有这样的能力。储蓄是必要的。
MT: 如何开始养老资产的配置?假如是一个30岁的人,他应该如何开始?
提供一个思路,有企业年金,一定要参加,因为你的公司在帮你做积累;第二,买不需要缴税或是有税率优惠的投资品,投资的思路是长期看来可以保值增值的产品;最后一个思路是依照年龄进行资产配置。
资产配置,首先要考虑消费和储存的比例,而储存又要分为长期和短期。如果是一个30岁的以退休为目地的资产配置,可以:
1.把收入的20%~25%用于养老储蓄,其中的六到七成用以配置股票型和平衡型的基金,三成用以投资固定收益产品。这个建议要比在美国保守一些,市场尚未成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在美国,30岁的人可以把八成左右的储蓄资产配置成为高风险产品。
2.开始定期定投。因为国际的长期数据来看,长期的股票投资增长是一定会超过通胀率的。我不赞成单纯的储蓄,应该让资产多元化。
MT: 除了进行资产管理,未来的养老还有哪些模式可供借鉴?
从美国的情况看,强制性和自愿性的养老账户结合,个人可以拥有对自己养老账户更大的支配空间;税收管理更加严格和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共同作用;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弹性退休制度都可能出现。
Tips:生活方式基金目标退休基金
生命周期基金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共同基金之一,包括:生活方式基金和“目标退休”基金。
● 生活方式基金(Lifestyle Funds)其实就是FOF,由某一基金管理公司将旗下不同的股票和债券及货币基金混合在一起,按比例组成具有不同风险程度的基金组合,再将这些基金组以共同基金的形式进行投资管理。
● 目标退休基金按照投资者的目标退休日期而设,可以理解成设计型“生命周期基金”。投资者可按照不同的年龄或是事业阶段继续持有一只基金。
● 两种基金都包括:美国国内各式股票基金;全球包括新兴市场的各类股票基金,固定收入基金、短期收入基金和货币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