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认知障碍,一般是指智力障碍和行为障碍. 表现在学习上,不仅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差,更主要的是缺乏良好的科学素质,阻碍了积极参与活动,阻碍了新知识的继续获取,阻碍了各种能力的继续锻炼.
认知障碍的形成,究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学生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合理、适时的指导和严格的要求、严密的训练造成的.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一般中学学困生所占比例比较大,一般来讲,智力超常和弱智的学生都比较少,导致学生成为学困生根本的原因并不是智力原因,而在于紧张的学习中碰到一些困难,或受到种种不良待遇,因而程度不同地存在两种障碍:一种是情感障碍,一种是认知障碍,形成情感障碍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影响、家庭影响,教材偏深、偏难以致经常“红灯高照”,丧失自信心等.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帮助学困生排除认知障碍的.
1. 放慢速度,多次反复,降低目标,提高质量
所谓放慢速度就是整个教学进度不宜过快,重点章节,关键内容更要放慢节奏,让学困生吃得下去,顺利消化,不吃夹生饭,不积食,争取一遍透,例题、习题要少而精,宁可少讲几个,也要讲一个使其切实理解,掌握一个,学会一个.
多次反复就是对学过的概念、定理、法则,解题方法与技巧,使其有计划地多次反复出现,使学生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遗忘的时间基本上也与内容成正比例的,不能要求学生把教师讲过的内容都记得牢,但又要使学生记住必记的内容,这就必须使他们多次接受同一“信号”,逐步增强这一信号的刺激,比如绝对值和算术平方根这两个重要的概念,从初一、初二到初三都要有计划地出现,多次重复不仅能达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减少坡度,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和思维的延续作用,而且防止了学生学习中的得新忘旧.
所谓降低目标,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困生的学习目标不宜定得过高,深度难度要很好控制,注意到概念的理解只能逐步深化,方法与技巧的形成只能逐步熟练,不能一次性过关,一锹不能挖几井,目标定得过高,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则欲速则不达,效果适得其反.
所谓提高质量,就是双基的要求,质量逐步提高,不能老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上面十六字訣总的思想是:宁可少一点,但要好一些;宁可慢一点,但要实一点,以少胜多,在少与慢中求效益.
2. 严字要求,训上下功,点点落实,块块清楚
所谓严字要求,就是对学困生的要求要严而有格,比如书面作业不仅要独立及时完成,有错必纠,而且要步骤完整,符合“规范化”的要求.
所谓训上下功,就是有目的地训练,练习的内容可以是各方面的,有的是巩固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的训练,有的是培养某种习惯的训练,时间可短可长,形式上有的是形成性的练习,有的是总结性的测试,时间上有的是利用课前5分钟、10分钟,有的是利用课后5分钟、10分钟,有的是利用整节课,根据实际的需要,譬如对学生考虑的不良习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容易出错的问题设置陷阱,让学生以此吸取教训,这样可收到亡羊补牢之效. 举几例如下:
例1 (鄂州市中考题)关于x的方程kx2 + (k + 2)x +=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是否存在实数k,使方程的两个实数根的倒数等于0?若存在,求出k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下面的解法:
设方程的两根分别为x1,x2,则由根与系数的关系有x1 + x2 = -,x1x2 = ,由 += 0,即 = 0,
∴ - = 0,解得k = -2.
因此,存在符合条件的实数k,使得方程两实根的倒数和为0.
将k = -2代入原方程,可化为4x2 + 1 = 0,Δ < 0,方程无实根,他们习惯于套公式,而不去考虑一定要在Δ ≥ 0的前提下解题.
例2 (乐山市中考题)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 + (2k - 3)x + k2 =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α,β,若α + β + αβ = 6,求(α - β)2 + 3αβ - 5的值.
不少同学应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得k = 3或-1,再代入求其值. 然而这是错误的,因为在解题过程中忽视了题目中没有给出的隐含条件——k的取值范围.
由于k,x均为实数,则Δ > 0,而(2k - 3)2 - 4k2 > 0,解得k <.
因此,应将k = 3舍去,∴ k = -1.
所以代数式的值只有一个,其值为19.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可以经常地在适当时机练习.
所谓点点落实,就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个知识点,一个名学生逐个检查落实,为此在各类检测中,对反馈的信息,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处理,就像筛面粉一样,发现哪些知识点在哪些同学中尚未落实,要及时进行矫正、补课.
所谓块块清楚,就是把每一教学单元或一章作为一块,教完一块验收一块,要把这块知识搞清楚,不积累问题,为此,一个单元或一章结束后,首先根据知识点和教学目标,列出测验要点,拟一份知识点较全面但难度不大的测试卷进行总结性测试,测试后对试卷进行定量定性、定人分析,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集体分析,若是个别学生的问题则进行个别矫正,如果问题较多,涉及面又比较广,也可以在分析补课的基础上用类似的试题,全部或抽部分重要测试,务必做到基本过关方可.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很难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 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 必须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克服思维上的惰性,以非智力因素来弥补智力因素的不足.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认知障碍的形成,究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学生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合理、适时的指导和严格的要求、严密的训练造成的.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一般中学学困生所占比例比较大,一般来讲,智力超常和弱智的学生都比较少,导致学生成为学困生根本的原因并不是智力原因,而在于紧张的学习中碰到一些困难,或受到种种不良待遇,因而程度不同地存在两种障碍:一种是情感障碍,一种是认知障碍,形成情感障碍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影响、家庭影响,教材偏深、偏难以致经常“红灯高照”,丧失自信心等.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帮助学困生排除认知障碍的.
1. 放慢速度,多次反复,降低目标,提高质量
所谓放慢速度就是整个教学进度不宜过快,重点章节,关键内容更要放慢节奏,让学困生吃得下去,顺利消化,不吃夹生饭,不积食,争取一遍透,例题、习题要少而精,宁可少讲几个,也要讲一个使其切实理解,掌握一个,学会一个.
多次反复就是对学过的概念、定理、法则,解题方法与技巧,使其有计划地多次反复出现,使学生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遗忘的时间基本上也与内容成正比例的,不能要求学生把教师讲过的内容都记得牢,但又要使学生记住必记的内容,这就必须使他们多次接受同一“信号”,逐步增强这一信号的刺激,比如绝对值和算术平方根这两个重要的概念,从初一、初二到初三都要有计划地出现,多次重复不仅能达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减少坡度,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和思维的延续作用,而且防止了学生学习中的得新忘旧.
所谓降低目标,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困生的学习目标不宜定得过高,深度难度要很好控制,注意到概念的理解只能逐步深化,方法与技巧的形成只能逐步熟练,不能一次性过关,一锹不能挖几井,目标定得过高,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则欲速则不达,效果适得其反.
所谓提高质量,就是双基的要求,质量逐步提高,不能老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上面十六字訣总的思想是:宁可少一点,但要好一些;宁可慢一点,但要实一点,以少胜多,在少与慢中求效益.
2. 严字要求,训上下功,点点落实,块块清楚
所谓严字要求,就是对学困生的要求要严而有格,比如书面作业不仅要独立及时完成,有错必纠,而且要步骤完整,符合“规范化”的要求.
所谓训上下功,就是有目的地训练,练习的内容可以是各方面的,有的是巩固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的训练,有的是培养某种习惯的训练,时间可短可长,形式上有的是形成性的练习,有的是总结性的测试,时间上有的是利用课前5分钟、10分钟,有的是利用课后5分钟、10分钟,有的是利用整节课,根据实际的需要,譬如对学生考虑的不良习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容易出错的问题设置陷阱,让学生以此吸取教训,这样可收到亡羊补牢之效. 举几例如下:
例1 (鄂州市中考题)关于x的方程kx2 + (k + 2)x +=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是否存在实数k,使方程的两个实数根的倒数等于0?若存在,求出k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下面的解法:
设方程的两根分别为x1,x2,则由根与系数的关系有x1 + x2 = -,x1x2 = ,由 += 0,即 = 0,
∴ - = 0,解得k = -2.
因此,存在符合条件的实数k,使得方程两实根的倒数和为0.
将k = -2代入原方程,可化为4x2 + 1 = 0,Δ < 0,方程无实根,他们习惯于套公式,而不去考虑一定要在Δ ≥ 0的前提下解题.
例2 (乐山市中考题)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 + (2k - 3)x + k2 =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α,β,若α + β + αβ = 6,求(α - β)2 + 3αβ - 5的值.
不少同学应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得k = 3或-1,再代入求其值. 然而这是错误的,因为在解题过程中忽视了题目中没有给出的隐含条件——k的取值范围.
由于k,x均为实数,则Δ > 0,而(2k - 3)2 - 4k2 > 0,解得k <.
因此,应将k = 3舍去,∴ k = -1.
所以代数式的值只有一个,其值为19.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可以经常地在适当时机练习.
所谓点点落实,就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个知识点,一个名学生逐个检查落实,为此在各类检测中,对反馈的信息,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处理,就像筛面粉一样,发现哪些知识点在哪些同学中尚未落实,要及时进行矫正、补课.
所谓块块清楚,就是把每一教学单元或一章作为一块,教完一块验收一块,要把这块知识搞清楚,不积累问题,为此,一个单元或一章结束后,首先根据知识点和教学目标,列出测验要点,拟一份知识点较全面但难度不大的测试卷进行总结性测试,测试后对试卷进行定量定性、定人分析,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集体分析,若是个别学生的问题则进行个别矫正,如果问题较多,涉及面又比较广,也可以在分析补课的基础上用类似的试题,全部或抽部分重要测试,务必做到基本过关方可.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很难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 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 必须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克服思维上的惰性,以非智力因素来弥补智力因素的不足.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