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质疑能力培养于语文阅读教学之中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f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当教师讲完课堂内容后问学生有什么问题时,学生往往提不出来,这说明学生的学习还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也是学生质疑能力弱的一种表现。如何用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质疑,想方设法创设质疑的情境,促使他们自己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多鼓励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业水平,增强今后独立工作的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一、用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质疑
  首先要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把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为了在课程教材整体改革中促成这一转变的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要求:“阅读教学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诵读、质疑、探究、讨论”,“教师在必要时予以解释疑惑,并从学习方法上加以引导、点拨”。课程标准把重视学生质疑放在改进阅读教学的首位,它正确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也是对前人经验的科学运用,为我们指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可行之路。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近年来,在课程教材改革的实践中,我们着力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无论组织预习抑或讲解课文,都努力启发学生质疑,甚至能提出有相当深度的问题。
  例如在教《小橘灯》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要在课文最后补叙小姑娘的父亲,是否是多余的?围绕这位学生的质疑,我组织大家展开讨论。有学生说他爸爸有正义感,常替学生送信,这说明父亲追求光明的精神,早已像种子一样埋进小姑娘的心田;有的学生说在小时候父亲的言传身教对小姑娘的性格形成起了一定的影响和熏陶;有的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及父亲影响下,使小姑娘形成了镇定、勇敢、乐观的品性。看似闲笔,其实蕴涵深刻含义。对学生的回答,我都一一肯定,这样的质疑讨论,学生对这个补叙细节理解更深刻了,对小说的鉴赏能力也提高了。
  二、想方设法创设质疑情境
  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人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境教学是沟通教材和教育对象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每篇文章都有作者的写作目的,都是为了抒发情感。在教学中应引导、教会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理解文章的感情。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质疑的“情”与“境”,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趣中很快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受美好的情趣,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炉中煤》一文时,先让学生理解“年轻的女郎”就是指革命高潮中的祖国,把怀有强烈爱国激情的自己比做浑身都在燃烧的“炉中煤”等意象,只有这些意象搞清楚了,缩短了与作者的距离,才能使学生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才能深入分析课文,进而提出质疑。接着通过语言再创情境,介绍五四时期时代背景等,进一步为学生阅读理解文章打下基础。也可采用画像、音响、图片、导语等多种手段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披文入境,才能激起他们心中的情感波涛,让他们在情感教学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提高阅读能力。
  三、多鼓励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阅读学研究表明,有无积极的思考,是能否获取知识真谛的重要條件,怎样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呢?教育家朱熹曾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此话确是科学的读书经验之谈。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用质疑的头脑阅读课文,既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思善疑”的阅读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各自课程特点,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批评和自我批评》一文时,我特意鼓励学生对本文论点的结论大胆质疑。上课伊始,我就出人意料地针对把首句定为论点的说法进行发问,启发学生“无疑中生疑”重新探究寻找隐含在文中的更确切的论点。学生意外、惊讶之余,议论纷纷,随即带着疑问急急地研读课文。经过一番讨论、争辩,学生各自踊跃陈诉了自己的论点和相关的理由,而且都阐述得有理有据,振振有词,我充分肯定了每种意见的合理之处,赞扬了他们所表现的敢于质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学生都满意地笑了。对论点的概括尽管有差异,但“大同小异”,作者的实质性观点都被学生把握住了,即“我们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因此,没有必要再厚此薄彼,从而使不同意见的学生“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却无所疑”(朱熹语),全课就在“无疑—有疑—释疑—无疑”的自我探索中讲透彻了。
  由此可见,怎样从培养阅读思考能力出发,浅文深教,短文长教,引导学生学会“于无疑处有疑”的阅读方法,对现成的结论大胆质疑,是培养阅读思考能力富有成效的一技,值得探索。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虽然师生在这方面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然而收效不大,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提倡学生质疑,提倡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探究去体味、领悟,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体现在教师选择恰当的点拨时机,使用恰当的点拨方法。我认为,一是在学生质疑遇到困难时,需要点拨;二是在学生难于发现问题时,教师要用设疑引疑的方法加以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
  马卡连柯指出: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就是需要随机应变的能力。课堂情况千变万化,质疑情境的创设也随之变化,加上质疑方法是多样的,如何启发引导学生“无疑中生疑”,如何有效寻找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最佳途径,仍需教师不懈努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课程下,课堂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思维更活跃,教学效果更显著。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主要从情境的创设要体现新课改理念,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创设教学情境的注意点等方面阐释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情境创设 创设方法 新课改理念  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背景中,学生会感受到问题的真实性,
摘 要: 美术课可以实现从小美术到大教育的质的飞跃,只要美术老师坚守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潜心研究美术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就能让学生学有所获,进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美术教学 教学改革  一、苏北美术课教育现状  (一)苏北农村中学缺乏合格的美术教师,苏北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现在虽然有改观,但一些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及时转变,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the functions of membership model and how it effect on the companies. And this paper also discuss the membership model offer a method to help the c
摘 要: 文章以《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为例,结合当前中职校学生特点和体现为学生服务的职教理念,从实践教学引领和推动理论教学、课程结构及内容的调整、课堂教学中激励机制的建立等方面,阐述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 中职校 《化工原理》 教学改革  《化工原理》是中职化工及相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工程应用观念很强的技术课程。内容涉及动量传递过程及设备、热量传递过程及设备、
幼儿教师是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主力军,是幼儿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把园本培训作为提升教师队伍的有效手段,立足本园教师的实际水平和幼儿园发展的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地开展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教师真正的成长,不仅要靠岗前培训和岗后培训,更要伴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培训——园本培训。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园本教研环境  我园现有“80后”教
摘 要: 本文就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评析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库尔特·冯内古特的小说《囚鸟》。作者运用现实主义、科幻、黑色幽默等手法,精彩的讽刺语言,简洁新颖的文体描绘了一幅“希望的国土”的讽刺漫画,暴露了整个美国其实是一座实行最低限度警戒的监狱,无情地撕下了美国“民主、人权”的自欺欺人的面纱,呈现了一个荒诞而黑暗的世界。  关键词: 库尔特·冯内古特 《囚鸟》 主题思想 艺术手法  
摘 要: 索绪尔是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之一,是现代语言学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他的语言学理论将语言研究引入新的轨道,认为语言是基于符号及意义的一门学科,在语言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阐述了索绪尔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及贡献,揭示了其存在的局限。  关键词: 索绪尔 结构主义 语言学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和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在语言学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结构主义理论对哲学、心理学、历史学
摘 要: 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文章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探讨文言文的教与学,以求抛砖引玉,攻克文言文教学的难关。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教学要求 教学现状 教学方法  一、文言文教学要求  文言文语言精练,思想深刻,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古人留给世人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民族文化。《语文新课程
摘 要: 思维训练一直以来就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任务,却没有一门进行专门的系统的训练课程,导致思维训练没有落到实处。对于与之关系极为密切的语文学科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损失。作者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必须将思维训练纳入语文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学习。  关键词: 思维训练 语文课程体系 系统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呼声日益高涨,思维训练也被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