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运动技能培养的有效路径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enggejia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首先阐明了运动技能培养的概念,直接确立了研究的探究基点;其次阐述了学生运动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展示了研究的探究价值;再次详细论述了小学生运动技能培养的有效路径:借助赏识教育开启运动技能培养、借助常规教学积聚学生运动体能、借助趣味运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借助比赛活动提升学生运动技能;最后概述了学生运动技能培养的再思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运动技能;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7-0070-02
  在健康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的共同推动下,体育教学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受到家长群体的重视。家长群体特别关心体育教学如何科学培养小学生的运动技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运动兴趣、帮助小学生养成终身运动习惯等问题。家长群体的普遍关注问题自然也就成为摆在体育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教科研课题,家长也迫切希望教师在体育课上展示个人教学智慧、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
  一、运动技能培养的概念简介
  运动技能是指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逐渐习得的运动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实际体能、运动技巧等主体运动素养。而运动技能培养就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对小学生进行的体能训练、技巧训练、能力提升和素养提高的定向体育培养活动。运动技能培养是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小学生体能储存、能力训练、技巧提升的生命乐园和跃升空间。
  二、学生运动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运动技能培养能够让小学生获得大量的体育锻炼机会,因而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运动能力、心肺功能、协调能力、机体免疫能力等,进而极大地提升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机体抗病能力和现实生活质量,享受快乐生活。
  其次,运动技能培养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板块,能够有效提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教学过程的主体性和教学评价的指向性,从而有助于推动体育教学更好地为小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和快乐体育活动服务。
  最后,运动技能培养能够让小学生享有健康生活、快乐生活和美好未来,因而运动技能培养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的任务要求,也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运动技能培养已经成为教学大纲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三、小学生运动技能培养的有效路径
  小学生精力旺盛,活泼爱动,喜欢参加体育活动,这为运动技能培养提供了强大的主體支持和能力保障。
  (一)借助赏识教育开启运动技能培养
  小学生不仅活泼好动,表现欲望还特别强。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开展赏识教育。赏识教育能够给予小学生强烈的愉悦感、荣誉感和成功感,因而能够进入良好的状态之中。这样,小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游戏活动和运动技能培养时就会拥有最优化的认知状态和能力,因而能够为小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提供一个好的起点。
  例如,在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技能培养过程中,小学生必须面对体育锻炼后的“不适感”,如肌肉酸痛、浑身无力、咽喉不适、口干咽干、肺部不适、心跳加速等。因此,一些小学生尤其是女生更容易在“不适感”的“摧残”下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激励教育和赏识教育,用充满期待、爱心满满、热情洋溢、催人奋进的话语激励小学生进行锻炼。
  再如,教师不仅可以为正在与“不适感”抗争的小学生打气加油,还可以借助“直呼其名”加“激励语言”的方式去激励小学生努力坚持、克服不适、合理运动、勇敢冲破“运动瓶颈”。赏识教育具有非常好的激发作用和促进效果,小学生已经拥有自我意识、尊严意识和荣誉意识,因而教师的赏识语言必然能够有效推动小学生坚持下去。为了实现科学运动,教师要提前向小学生输送如何进行运动热身、如何安排自己的运动节奏、如何控制自己的运动速度等体育锻炼常识,以此帮助小学生掌握克服运动不适感的方法。
  (二)借助常规教学积聚学生运动体能
  在体育课上,体能不足、虚软无力是现代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的通病,众所周知,体能决定着小学生的运动状态,而运动状态又决定着运动技能的发挥情况。因此,小学生一旦进入体能不足的尴尬境地,运动技能培养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因此,教师要强化小学生的运动体能储存训练,利用常规教学让小学生开展固定长期的体能储存训练而拥有充沛的运动体能,使小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拥有强大的能量支持和物质支撑。
  例如,教师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总是先安排小学生围绕操场慢跑一圈,然后进行一段健美操活动,接着再进行预定的体育教学内容。慢跑一圈和健美操活动就是教师帮助小学生训练体能的常规教学,因为慢跑一圈对小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强度不大的全身运动和热身运动,也能够帮助小学生在长期坚持奔跑的过程中慢慢增强体能。而健美操的运动节奏和锻炼强度又比慢跑活动略高一筹,小学生在借助慢跑热身后进行节奏较快和强度较高的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运动训练、体能训练、技能训练和素养,这对小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意义重大。
  由此可见,固定不变的常规教学看似简单,却是小学生进入锻炼状态、进行体育认知、培养运动技能的良好序幕,也是小学生储备体能、增强体质、提升技能、享受运动的必备阶段,更是小学生运动技能循序渐进的真正起点。因此,教师设计的以慢跑和健美操为主要内容的常规教学能够帮助小学生进行固定化、反复化、长期化的体能储备训练,能够为小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提供良好开端。
  (三)借助趣味运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
  教师不仅要利用常规教学来促进小学生的体能储备和技巧训练,还要积极组织多种多样、趣味横生的游戏运动,以此给予小学生良好的感官刺激和心理暗示,使其积极参与。小学生能够在兴趣和求知的推动下开开心心地去参与、去奔跑、去表现。趣味游戏运动能够借助活动过程的愉悦感、交流性、趣味性、互动性和表现性而极大地弱化小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不适感”,借助强大精神动力去引导小学生在快乐游戏、开心奔跑中自觉运动。   例如,教师可以为小学生提供参与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体育游戏活动,利用游戏活动的开放性、娱乐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彻底牢牢吸引住小学生,使其自觉参与其中、游戏其中和享受其中。以传统“猫捉老鼠”为例,不甘寂寞的“老鼠”必然要考虑如何到外面看看那美好的世界,因此就会科学设计自己的出行路线、奔跑控制等。而“猫”自然也会“想千法设百计地”考虑如何引诱和捉住“老鼠”,必然就会仔细观察“老鼠洞”周围的地势和地形,暗自考量如何利用自己的有利地形和奔跑加速捉住出洞探險的“老鼠”。这样,每个小学生的运动技能都能得到切实有效的训练。
  (四)借助比赛活动提升学生运动技能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借助趣味运动进行运动技能训练,还要通过比赛活动让小学生积极参与,促进能力训练、技巧培养,借助充足的表现空间和竞争刺激激发小学生的表现意识和荣誉意识。比赛活动具有突出的竞争性、表现性、刺激性和趣味性,能够帮助小学生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存在感、价值感、荣誉感和成功感。且良好运动体验又会反作用于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运动自觉性和表现主动性,让小学生开开心心地投入运动技能培养之中。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4×100米接力赛”。“4×100米接力赛”拥有突出的竞争性、观赏性、刺激性、协作性和表现性,因而小学生特别喜爱,参与比赛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在紧张刺激的比赛氛围下,小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和合理施展自己的运动技能,如速度控制、强度把控、体能分配、呼吸控制、节奏掌握等比赛过程中的细节。这样,小学生就在“4×100米接力赛”活动中既获得了有趣、紧张、刺激的比赛体验,又有效提升了小学生的运动技能,因而真正实现了小学生的快乐运动、勇敢竞争和健康成长。
  四、学生运动技能培养的再思考
  第一,教师要注意学生运动技能培养的渐进性和长期性。运动技能培养不是一日之功,小学生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获得运动能力、体育技巧和心肺功能等方面的巨大提高。因此,教师要做好准备,循循善诱,培养小学生。
  第二,教师要注意学生运动技能培养的体系性和均衡性。学生运动技能培养涉及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不仅有田径运动技能,还有球类运动技能等。因此,教师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切实促进小学生运动技能全面发展。
  第三,教师要注意学生运动技能培养的指导性和实效性。教师是小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游戏活动和项目比赛的关注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要积极关注小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训练活动,实时指导小学生的体能储存和技巧学习。
  结 语
  众所周知,健康的身体是一个人享受快乐生活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小学生具有高水平的运动技能,而且要培养小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习惯,使小学生享受健康快乐美好的生活成为可能。教师是小学生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激发和运动习惯养成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其积极借助赏识教育开启运动技能培养、借助常规教学积聚学生运动体能、借助趣味运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借助比赛活动提升学生运动技能等有效策略,切实优化小学生的体育认知、合作探究、健康成长和快乐生活,使小学生具备高水平的运动技能、浓厚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终身进行锻炼的良好习惯,有力推动小学生成为未来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窦玉委.刍议小学生田径运动技能培养路径[J].田径,2021(2):4-5.
  [2]邓 霜.浅谈体育游戏教学对小学生体育课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9):170-171.
  [3]吴 健.小学生运动技能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学周刊,2021(1):153-154.
  [4]李晓红.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之我见[J].当代体育科技,2015(17):70-71.
  作者简介:滕汉权(1992— ),男,甘肃白银人,二级教师,本科,体育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指运用一系列的心理干预手段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积极情感,通过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的方式去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达到启发智力、优化心理素质的教育目的。在特殊学校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全面渗透积极心理学,让特殊学生感受到爱、品尝进步与成长,引导他们重塑自信,使其顺利实现健康成长。文章将客观分析特殊学校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积极心理学。  关键词:特殊学校;语文教育;积极心
摘 要:文章作者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经验,以真实的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家潜心科学研究的化学史实为背景材料创设教学情境,将化学史实与高中化学知识有机融合,让其成为化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充分体现其的教育价值,有组织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求真”“至善”“尚美”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化学史实;教学情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
摘 要:在网络化时代,小学习作教学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促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基于此背景,文章作者对挖掘网络资源,丰富习作素材;运用网络平台,优化习作过程;运用网络工具,革新习作评价的策略进行了探索,以此促进小学习作教学变革。  关键词:小学;习作教学;“线上线下”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5-003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模式也开始发生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无法很好地落实现在的教学理念,也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需求,所以,教师只有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改进,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地参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5-0055-02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有了新的
摘 要: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到了数学,那时学生觉得游刃有余,经常会取得好成绩。他们按部就班地学习,就这样度过了初中阶段。而学生步入高中后就发现自己学习数学比较吃力,平时也确实付出了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是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出现这一情况是因为高中教师不像小学、初中教师那般催促学生学习,一切皆靠学生自觉。这时,思维能力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数学讲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是其特性使然。触类旁通、
摘 要:小学英语和中学英语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课程,这两者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但它们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新课标下,加强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之间的有效联系可以提高英语教学整体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基于此,文章先分析了新课标下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其有效衔接的策略,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小学英语;初中英语;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