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5铝锂合金的热变形行为

来源 :金属热处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ma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Gleeble-1500热模拟机上实施热压缩试验,研究2195铝锂合金在变形温度360~500℃,应变速率0.1~10 s-1时的热变形行为,并通过OM和EBSD研究了热变形中微观组织的演变。基于动态材料模型理论及Zener-Holloman参数,构建了2195铝锂合金的应变量为50%时的加工图及本构方程。结果表明,流变应力随变形温度降低或者应变速率的增加而提高,高温软化机制包括动态回复与动态再结晶。利用加工图及显微组织分析确定了试验参数范围内热变形过程的最佳工艺参数为480℃/1
其他文献
基于Bonora损伤模型,提出了考虑温度和应变速率的连续高温损伤模型。以X12合金钢为研究对象,采用缺口半径R1.5和R3试样在温度950℃、应变速率0.5 s-1下进行拉伸试验。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捕捉试样的动态裂纹萌生和扩展的图像,并与裂纹位置与开裂顺序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采用相关系数Rel定量评估了该模型在不同应力三轴度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缺口半径R1.5和R3试样的模拟结果与DIC试验结果比较吻合,试验与模拟的位移-载荷曲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和0.987,
研究了FGH96粉末高温合金经750℃长期时效1000和3000 h后的晶粒尺寸、晶界形貌、晶粒取向、γ′强化相和碳化物的演变规律及长期时效对合金650℃使用温度下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750℃长期时效对合金的晶粒尺寸、晶界形貌和晶粒取向没有明显影响。然而,长期时效后,合金中γ′相形貌、尺寸和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尺寸γ′相先长大后分裂再变小,平均尺寸变大、尺寸梯度降低、间距变大,由双峰分布最终演变为单峰分布;形貌由近球形、方状和蝶状先演变为不规则状,最终又演变回近球状、方状与蝶状。未长期时效合金的
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和能谱仪(EDS)等研究了镍基718Plus合金铸锭的组织特点、元素偏析规律及均匀化过程中枝晶间低熔点偏析相的回溶情况。结果表明:在合金非平衡凝固过程中,Nb和Mo为易偏析元素,在枝晶间形成γ+Laves的共晶相。合金经1150℃×48 h的均匀化工艺处理后,偏析元素扩散均匀,Laves相的回溶情况较为理想,实验结果与利用残余偏析指数δ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通过等温压缩实验研究了ZL205A铝合金在宽温度范围(2~500℃)和宽应变速率范围(0.001~0.1 s-1)条件下的塑性变形行为。采用Arrhenius模型、Extended Ludwik-Hollomon(ELH)模型和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描述ZL205A铝合金的流动应力,并应用在ZL205A工件淬火过程有限元仿真中。结果表明:ZL205A铝合金在低温段和高温段有着不同的变形机制,低温段以应变强化为主,在一定温度和应变速率情况下,会出现负应变速率敏感性。在高温段流动应力对应变
输变电线路盘型悬式绝缘子钢脚的疲劳断裂会导致绝缘子掉串事故的发生,不合理的热处理工艺是钢脚失效的主要原因。针对几种常用盘形悬式绝缘子钢脚金属材料,对其开展淬火+回火及正火热处理试验,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和低周疲劳试验等研究了其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低周疲劳性能,以便获得其优化的热处理工艺。结果表明:淬火加中、低温回火态45、20Mn2、20MnV钢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但塑韧性及抗低周疲劳性能低。而调质态45、20Mn2、20MnV钢及正火态Q235钢强度、硬度适中,塑韧性显著提高,且
为改善接头性能,以100 μm厚的铜箔为中间层对钛与低碳钢Q235进行电阻点焊.观察、分析了接头中各特征区域的微观结构,探讨了焊接电流、焊接时间和电极压力对接头熔核尺寸及抗
在高温低速压缩的条件下,采用Gleeble-3800型热模拟试验机对40CrNiMo钢进行了热模拟试验.研究了40CrNiMo钢在高温(850、950、1050℃)、低应变速率(0.01、0.1、l s-1)条件下的
研究了60Mn3Al3Ni2CrVNb调质型低密度钢的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并分析了析出相对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不同加热温度下(950~1250℃),随加热温度升高,实验钢的奥氏体晶粒逐渐增大,其中,1100℃以下加热时晶粒生长缓慢,1100℃及以上加热时,晶粒粗化明显,其晶粒粗化温度约为1100℃,此外存在1250℃加热时晶粒再次显著粗化现象。显微组织分析表明碳化铌是影响实验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的关键因素,且碳化铌的尺寸具有重要影响,实验钢中存在3种尺寸的碳化铌析出相,分别为小于50
为了研究钛元素在低碳钢中的强化作用,利用Gleeble 3800热模拟机对两种实验钢在变形和冷却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和强化机理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轧制工艺下,含钛钢及低碳钢的组织均显著细化,钛元素不会使实验钢的晶粒尺寸产生显著的差异;含钛钢在不同工艺下的屈服强度变化规律与沉淀强化效果的走势大体一致,形变诱导析出会同时对含钛钢的细晶强化与沉淀强化效果产生影响,在900℃轧制后保温100 s,随后在600℃等温600 s的含钛钢的屈服强度达到最大值,透射电镜(TEM)照片表明,其室温组织中存在大量3
铁素体(F)-马氏体(M)双相钢在生产过程中由马氏体相变造成的铁素体内部的几何必需位错(GND)会保留在最终的材料组织中,而由GND非均匀分布导致的材料局部硬化效应使得铁素体晶粒内部的性能分布同样呈现非均匀特性。为了量化GND局部硬化效应对双相钢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通过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实验测定与数据分析确定了储存在双相钢微观组织中的GND分布特征,并进行了参数化处理。使用微观组织重构算法构建了具有F-M和F-F硬化层的双相钢代表性体积单元(RVE)模型,并对双相钢在拉伸变形下的细观力学行为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