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更加充满活力的区域教育体系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三次学术年会“创新区域教育,激发办学活力—面向‘十四五’的区域教育管理改革与行动”微论坛上,与会嘉宾关于区域教育管理创新形成如下观点:创新区域教育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坚守教育初心、做到眼中和心中有人;当前政府部门履职不力、教育评比考核机制不科学等因素严重阻碍了区域和学校办学活力;要通过大力推进政府简政放权、增强学校内生发展动力、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等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区域教育;办学活力;区域管理创新;教育评价;管办评分离;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年会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002-2384(2021)02-0027-03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等各部门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构建起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区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总体架构中的基本单元,在落实教育改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时值“十四五”开局之年,区域教育如何通过管理创新,激发中小学校长及教师的生机与活力,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020年末,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三次学术年会在江苏南京举办,中小学管理杂志社承办其中的“创新区域教育,激发办学活力—面向‘十四五’的区域教育管理改革与行动”微论坛,有近70万人次在线收看论坛活动。论坛上,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川等地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与中小学校长,就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路径进行了交流探讨。本文仅撷取其中的部分观点,希望为各地推进教育管理创新提供启发与借鉴。

一、理念引路:创新区域教育要坚持哪些基本遵循?


  1. 要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面向学生未来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结合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出,五中全会提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从教育人的角度来看,一定要关注我们的教育产品、教育对象对于这样的发展格局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关注改革的着力点到底在哪里。为此,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提出,教育工作者处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应该面向信息社会、基于学生的未来开展教育工作。只要我们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以改革的精神和开放的胸怀推进教育改革,就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2. 要坚守教育的基本初心,不搞虚假繁荣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钟祖荣提出,当前学校教育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绑架,追求着原本不该追求的东西,偏离了教育的根本。在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过程中,亟须明确价值定位,要克服过去看不到大写的人、看不到真正改革的身影等问题。北京开放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认为,当前对活力的研究需要从情感宣泄走向理性解释。他认为活力既强调主体性,包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强调主体之间的关系,即主体间性。教育有活力的基本目标是自主性,高级目标是创造性。我们当前需要的是具有人道性、理性化、合理的、内生的活力,而不是类似于教师们加班加点“做材料”、学生们挑灯夜战做题、师生公开课配合做戏、校长们挖空心思搞特色那种杀鸡取卵、形式主义、不可持续的活力。那些现象是虚假的繁荣,不是真正的活力。
  3. 要做到眼中和心中有人,让师生各得其所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陈学军认为,办学活力应该包括生命力、价值力、合作力、创造力、可持续力,办学活力不是波涛汹涌,而是见微知著,是持续前行的涓涓细流。那么充满活力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围绕这一问题,与会嘉宾各自描绘了心中的愿景。江苏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调研员袁益民认为,有办学活力的学校不仅是严肃的,而且是活泼的;孩子们经常满头大汗,同时又是笑嘻嘻的;教师在事业上忙碌,职业上满足,专业上有进步;校长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专业引领有自信,而不是忙忙碌碌,疲于奔命。江西南昌大学附属学校校长余卫用“被尊重、得解放、有成就”三个关键词描述了他心中充满活力的学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葛军认为,充满活力的学校应该是师者人人明事,生者为学卓越,人人在学校里面平等被尊重,人人自觉学习探究,人人都青春向上。

二、原因探究:当前哪些因素阻碍了学校的办学活力?


  本次论坛上,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社长柴纯青代表杂志社发布了《区域教育创新10年:现状与超越》研究报告,对2010-2020年《中小学管理》所报道过的161个区域教育创新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解读。柴纯青指出,当前区域教育创新仍面临诸多局限,如缺乏对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创新、缺乏对自下而上创新的调动与选树、推进创新的政策工具仍然较为单一、创新决策的科学性仍显不足等,这些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办学活力。与此同时,与会嘉宾也结合研究和管理实践分析了阻碍学校办学活力的一些重要因素。
  1. 政府行政部门履职不力,学校无法静心办学
  褚宏启认为,尽管经过多次改革,我国的政府职能依然未能实现根本性转变,政府的教育行政职能存在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给政府自身和教育发展都带来了负面影响。从现实来看,政府对学校干扰太多、管得太多、激励不够、保障不够成为影响学校办学活力的关键因素,甚至成为教育管理中的顽瘴痼疾。余卫也结合办学实践进行了回应。他指出,当下一些中小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普遍感到权力非常小、责任无限大,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评估,无法静下心来抓教育教学。究其原因,一些政府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出现越位或缺位,如借口对学校的规范管理剥夺学校应有的基本人事权、财权等;或是对自身该管的事没有主动管,而将责任推给学校,这些都对中小学的办学活力造成极大伤害。
  2. 社会整体价值观亟待扭转,“剧场效应”贻害无穷   李永智提出,当前教育领域的“剧场效应”使得师生为了达到一定区分度,在做很多边际效益递减甚至边际效益为负的教学活动,导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校教育也越来越缺乏自信。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我们还在以工业社会的教育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从而带来了教育理念的陈旧与教育模式的落后。袁益民指出,当前教育系统存在一种错误倾向,把过多精力投入到优质的区域、优异的学校、优秀的教师、优秀的学生等方面,而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调教育公平的今天,应该把更多注意力转向中间甚至以下的区域、学校和人群,这样才能把我们的教育做得更好。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教育局局长金朝辉提出,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背负了太多东西,包括民族的振兴、城市的发展、产业的繁荣、家庭的幸福,方方面面背后有很多的利益博弈。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孩子成长的所有重大决策都是由大人做出来的,而没有把孩子放到最中心、从孩子视角去考虑问题,最后不但导致家长焦虑,也让孩子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压力。
  3. 教育评比考核机制不够科学,束缚学校师生手脚
  袁益民指出,当前我国各地都在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但是其中的很多指标体系只是一个高数量化的指标体系,这种现象亟待改善。葛军则结合学校管理实践指出,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但目前有关考核评价等问题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是在当前的教师职称及相关荣誉评比中,由于严格的名额限定和条件设置,导致教师成长路径单一;二是随着教师学历的普遍提升,原有单一的人事结构比例已无法适应教师专业晋升的現实需要;三是由于现在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对报考人员进行学科限制,使得一些有志于教育工作的人被阻挡在外。

三、路径探寻:创新区域教育,我们可以有哪些作为?


  1. 要大力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整体落实改革精神
  区域教育管理创新需要长期的坚持、价值的坚守、科学地推进。中小学管理杂志社主编孙金鑫提出,为进一步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调动各方面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必须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厘清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权责关系,构建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机制。同时在推进区域教育治理过程中要提高参与度,增加透明度,追求新秩序,追求真效率。李奕结合北京市的教育管理实践提出,面对当前密集出台的教育改革部署和文件要求,管理者要学会对重要文件进行整体阅读和有效整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在各自角度上整体落实改革精神。山西省晋中市教育局副局长高晋峰结合晋中市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的经验提出,落实文件精神,激发办学活力,必须获得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的支持,否则光靠教育部门是做不成的。与此同时,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区委书记王振勇介绍了瓯海区以重构校网布局、重构供给链条、重构学校治理、重构办学模式、重构教育生态的“五重构”改革为重点,全力打造未来教育创新区的经验做法。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教育局局长樊明建介绍了双流区以基础教育管办评综合改革试点为引领,通过扎实开展政府主导、国企参与、学校自主的“两主一参”改革,推动区域内新建学校良性发展的基本经验。
  2. 要增强学校的内生发展动力,接住用好政府下放的权力
  钟祖荣指出,当政府将越来越多的权力下放给学校后,学校要能够把这个权接过来,保障办学质量,为此要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和规划的制定。现在很多学校的规划无论是从战略高度还是文本结构来看,都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陈学军提出,在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过程中,校长的角色极其重要。当政府的权力松绑后,学校层面要体现科学专业、价值坚守和有效领导。校长要在学校里面做好师生团队关系的汇流,这样即便有很多困难,也可能会手拉手、肩并肩,给学生创造生命成长的机会和可能性。金朝辉认为,校长要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不是为了在社会上拥有更高地位,而要实现权力分解,把学校中的每个人都变成孩子成长的引导者、呵护者、服务者。
  3. 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创造民主宽松的发展氛围
  褚宏启认为,当前教育系统对学校的各种外在评价会有各种各样的弊端,最重要的激励永远都不是外在的评价,而是内在的动力和活力。学校办学最重要的资源来自教师的热情、智慧、勇气和创造性,这些往往不是来自外在评价,而是来自学校民主宽松的氛围。因此,教育行政部门最重要的是应该考虑怎样引导学校开展自主评价,给学校提供自由的氛围,让学校不用扬鞭自奋蹄。袁益民结合研究实践指出,现在针对学校的三评一查(评估、评比、评审、检查)太多,建议不要做更多评估,而要做更好的评估,要限制很多不必要的评估;同时要建立对评估的准确定位,今后更多要以评助建,针对学校在建设过程中有需要的地方,政府和社会主动提供专业的服务。
  4. 要激活教师的成长动能,让每个人都能够被看到
  针对如何激发教师的活力,与会嘉宾也谈了各自的看法。钟祖荣认为,管理者要善于从精神荣誉激励、专业发展激励、晋升激励、待遇关怀等各方面,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责任感以及对专业的兴趣和探究意识,使教师们不仅仅是为教学而教学,而是去主动研究思考教学中的问题。葛军提出,教师的活力一旦被激发,学校就会充满不尽的活力。为此,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要做到尊重、支持和促进。要努力寻求合理突破,支持教师基于学生成长需要开展合理的教学改革,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拓宽教师成长路径,让每个人的努力都能够被看到,让每个教师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个人的付出都与基本待遇相吻合。
  (编辑 孙金鑫)
其他文献
螺髻山山门,距离西昌市区四十五公里,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去过好多次.rn前几天又去了螺髻山,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就写下了这些文字.rn我游览过好多名山、大山,按照普遍的说法
期刊
清代八旗驻防属军事建制,其科举参与方式在历史演进中曾屡遭阻滞.嘉庆年间驻防八旗科举的本地化最终完成,驻防士子与汉城士子由此共享教育环境及教育内容.这在文化层面正式拉开了驻地旗民交流的序幕,并最终使驻防士子及其诗歌创作渐趋"儒化".驻防旗人科举出仕带来地域间的流动,其诗作也随之呈现出多维化图景.驻防八旗的科举参与方式推动了驻防旗人诗歌创作的生成与延续,也有利于清朝统治的巩固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吴道毅新著《现代南方民族文学话语研究》是对中国南方民族文学史的一种独特书写.该书考察了近百年南方民族文学的话语建构问题,对民族话语的研究尤其值得重视.该书借助话语理论阐释南方民族文学,较好地处理了理论借用的"语境化"和"再语境化"问题,很好地践行了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
第一次来西昌,感觉并不陌生.大学时,我们班里有两位西昌籍的女生,都是彝族.看她们独特的以黑、红、黄三色为主色调的服装和民间漆器彩绘,还有听她们讲起家乡的故事、彝人古老
期刊
有一种缘,会突如其来;之后,会与再生的缘串联一起,形成一个人的精神轨迹,乃至精神世界和思情的境界.rn我来到这个世界若干年后,才被一封家书带入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西昌.
期刊
图像作为叙事行为的一种载体,迥异于话语叙事的顺时性空间叙事模式;而文字叙事在某种程度上虽也具有空间叙事性,但更依赖于线性发展的时间创作手段.话语或文字的图像转译反映了时间向空间的移动,而图像之所以能叙事,则表现了空间对时间的回归,即对话语或文字解读功能的实践.不过,任何图像都有其创作背景和使用语境,所以对文本语境的还原是阐释图像叙事及其创作机制的基础,而对生活语境的探查则是理解图像叙事之于其实践者的意义和价值的关键.
摘要广东省深圳中学基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中”的办学定位研制了“十四五”发展规划。在编制规划时,首先基于对国家教育政策的准确解读、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分析和对学校自身发展的理性认知,明确学校目标定位;其次以学生综合发展为核心,着力“加强改进党的领导”“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资优生孵化器”“整合创新教育资源”和“建设世界一流校园”五大要素;最后从组织、制度、资源和政策等方面强化实施保障,确保目
作为多元文化教育产物的文化回应数学教学,近年来在国际数学教育界备受关注.国外研究者从强调数学学习者的文化多样性,重视数学本身的文化多样性,关注批判性数学思维等三方面
目前的高中化学学习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其学习逐渐侧重由基础课程知识和习题练习,发展为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高中化学学习为主体,探究其在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
在清代文学谱系中,少数民族诗人的灾疫书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清代少数民族诗人笔下的灾疫主要有旱灾、淫雨、冷冻等自然灾害和鼠疫、天花、疟疾等瘟疫灾害.他们的灾疫诗大都通过再现惨烈的灾疫景象,反映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巨大破坏,揭示出灾疫之下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面对灾疫,清代少数民族诗人秉承传统文人忧国忧民的精神,站在百姓立场,以平民视角书写灾疫、替广大灾民祈祷呐喊,凸显了他们的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对于灾疫的发生,清代少数民族诗人有着比较理性的认知,他们既认同天降灾疫的传统观念,也毫不含糊地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