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学”,影响孩子社会化发展不可取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to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师》:冯院长,您好,作为一位教育学专家,能谈谈您对目前社会上报道的“在家上学”这一教育现象的看法吗?
  冯虹:我觉得这种方法还是不太合适吧。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学校教育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这个阶段是不应该被简单化地变成自己“在家上学”的。虽然说目前通过报道来看,也不乏一些成功案例的存在,但是这并不具有普遍性,不适合所有的孩子都去选择这种教育方式。如果都采用了这种教育方式,那么,对我们今后社会的发展就太不利了。我觉得这种教育模式对我们国办教育体制不会有什么影响的。因为我也有孩子,作为家长来说,我看到这个报道的时候,我感觉就是一条新闻,我可能会去采纳在家教育孩子的一些比较成功有效的方法,但绝对不会去效仿人家去做“在家上学”的教育。应该说,个别成功的“在家上学”的案例只能针对自己家庭的特点、孩子的特点以及他所在区域的经济的发展水平来分析,并不具有广泛性,也不具备将其推广的意义。包括对这方面的宣传,我认为也只能是个体的宣传,绝对不应该作为成功的案例让大家都去模仿,我觉得不可取,非常不可取。
  《中国教师》:美国现在有不少学校更愿意招收“在家上学”的孩子,因为他们的个人素质与分析知识的能力普遍都比在校学生高出一些。专家认为在家上学者有着“高水平的独立思考能力”。结合我国教育现状,“在家上学”能否对我国未来教育改革有所帮助,成为一种趋势呢?
  冯虹:我觉得“在家上学”倒不会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或者说是趋势性的教育方式,但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教育形式存在,我觉得是可以的。它能作为一种个别的模式存在,是因为它针对的永远都是个别的群体,比如说要么特别优秀的孩子,要么就是个性比较突出或者有一些其他问题的孩子,他们可能接受不了正常的、普及化的学校教育,那么,他就可以选择这种“在家上学”的方式来继续接受教育。假设我的孩子就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孩子,那我作为家长,让孩子“在家上学”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家上学”作为某一个方向的教育手段,它有它存在的道理,但是它只能是一种辅助,不会成为主体性、主流化的教育形式,也不会成为冲击主流的形式,因为真正的教育主体还应该是学校教育,这是无法改变的。
  《中国教师》:有人提出疑问,孩子在家上学是否会缺少集体意识与社交能力培养?但有家长认为每周拿出一些时间让孩子们在一起学习或运动,也能补充这方面的缺失,并无影响。您怎么看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社会化发展的影响?是利还是弊呢?
  冯虹:我一开始反对“在家上学”的原因就是这一点,影响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孩子的成长需要处在一个集体的环境里面,无论是对他的智力上的发展还是身体上的成熟,集体的帮助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做事情也更趋向于选择团队合作,而孩子在家受教育恰恰缺少的就是这方面的影响和学习。所以,也许在家教育孩子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可能都能够完成甚至通过比较快的方式就能完成,但是缺少团队、集体的培养的话,那么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其实还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毕竟人是具有社会性的。我坚持不赞成的观点,主要还是因为这个方面的原因。而家长说的用固定的时间来完成集体意识与社交能力的培养,我觉得时间毕竟还是少的。一个孩子正常在学校进行教育,他一周就有五天是跟同学和教师在一起的,而“在家上学”的孩子如果只能通过六、日两天跟其他孩子打交道的话,这个时间的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在“集体”这种环境中,是不需要人为地去创造情境就能够让孩子接受到“集体”氛围的教育的。如果在家庭教育当中,为了让“在家上学”的孩子也接受集体教育,又只用很短的时间,那么就需要家长不断地去创设情境,孩子才能接受到那种集体的教育,而这种接受还不一定能够很全面。所以,我觉得没有集体环境的“在家上学”对孩子个性化的发展和社会性的发育进程来说,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中国教师》:有家长认为,“在家上学”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社交问题并给予引导,还可规避不良信息,帮助其成长。对于这种说法,您怎么看?
  冯虹:我觉得这个说法是可以理解的。孩子在家长身边,家长可以及时地发现一些问题并能屏蔽对孩子有影响的不良信息,但是,作为家长,如果给孩子的关注过多,孩子自我完善的能力肯定就会缺失。而缺失以后家长不可能永远跟着他,那么,虽然家长现在能够给孩子屏蔽一些不良的信息,但是他早晚还是会接触到,而当他一旦接触到,可能就会比那些一开始就接触到不良信息、受到一些不好影响的孩子,所受到的影响会更大、更坏。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我认为家长不该人为地去避免,而是要让孩子先经历,然后再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而这种过程还会反复出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为什么所有的教师都会去教学生正面的内容,但还是会培养出来一些不好的人呢?这就说明人在发展过程中是需要不断地磨合自己的观念、不断地去实践,当发现做错了或吃了亏、碰了壁,才能知道什么是对的,然后再改正过来。而受到家长规避不良信息的孩子,虽然通过家长能够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如果孩子自身不实际去接触和感受的话,一旦接触到错的事情,他的免疫力就会很差。也就是说,在学校这个大环境里面学习,是可以培养孩子免疫力的。而且对自我的管理和约束能够越来越加强,而在家上学的孩子可能就会缺少这方面的能力。
  《中国教师》:说到自我管理,有家长用“分化任务量”的方式让孩子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这种个性化管理方式,学校教育有无可借鉴之处?
  冯虹:根据美国的数据,2007年在家上学的学生就达到150万人之多,我国目前也陆续有一些家庭选择这种方式教育孩子。那么,我想既然有人选择“在家上学”,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它的很多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当然也是可以拿到学校来借鉴使用的。比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可以借鉴家庭的这种让学生自己安排学业内容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时间管理的能力,但是也要考虑到一点,毕竟学校教育有其整体上的模式,如班级集中授课,那么自我安排学习内容可能就会受到这种模式的制约和限制,那么,我想这就可以试着在一些小的单元教学内去尝试家庭教育的这种个性化管理的教育内容。
  《中国教师》:学校教育与在家教育哪一种方式更利于孩子的发展,这些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冯虹:应该还是在学校的发展更均衡、全面一些。一方面是从智力培养的角度,也就是孩子接收知识的方面,在学校接受教育能够在相应的年龄阶段上满足他们应该学习的各个学科的知识要求,这是学校这个教育系统能够提供的比较全面的服务;另一方面是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包括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能够与同龄的孩子同步、均衡地成长,保证了正常发育的稳定性。而家庭教育,由于主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那么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方面可能就会出现失衡现象,也就是与孩子年龄不符的发育现象,比如个性发展得比较快而社会性发展得比较慢等等,那么,针对于孩子的年龄段来说,个体的均衡性发展就会受到一些影响,这是家庭教育无法完全满足的一点。当然,这两种教育方式不能单纯地论断好与坏,各取所长吧。
  《中国教师》:对比美国“在家上学”大约40年的历史发展,我国目前只是初起步,遵照事物发展规律,这一现象有无引起教师们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杜绝个体存在影响主体发展的现象?
  冯虹:我觉得还是挺值得教育工作者来思考的。学校教育毕竟是主流,不应该让更多的孩子从校园流失,尤其这种“流失”不是辍学、不是不接受教育,而是去接受他们认为更为优质的教育,即“在家上学”的教育,这是学校教育的缺憾,我们学校教育应该要避免这些现象。教育改革的理念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个体的发展,所以首先要承认个体的差异,然后在我们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传统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可能有些狭隘了,如今的理解,“因材施教”不仅体现在对知识的运用方面,还要体现在对学生个性水平的发展和性格的培养方面,这样就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将家庭教育的优势尽可能多地体现出来。那么,当一些家长仍然选择家庭教育作为培养孩子的方式,那就属于教育理念的范畴了,与学校教育理念不同是学校无法避免的问题,但我们要避免的,恰恰是“学校教育不好、问题太多,我才选择回家”的现象。
  《中国教师》:如何与学习过优或落后的学生相处,以减少他们之间的差异性,既让孩子能够更好地发展,又能让没条件实践“在家上学”的家长减少担忧?能否请您对教育工作者提些建议?
  冯虹:如果想减少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性,还是要先从教师的身上入手,抓教师的素养。首先是需要教师提高基本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该具备的素养要全部具备,而不是说只要会教自己的那门课程。其次是提高教师的情商,提高教师关注每个孩子的意识,尤其是需要关注学习落后的孩子,不仅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非常有效,而且还会拉近师生关系,也从侧面杜绝了孩子因为学校或教师的原因而离“校”返“家”学习的现象。这些内容实际上在很多培训教师的课程里面都给教师讲过。再次就是教师更新理念的问题,要能够跟上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不能固步自封,死守过去的老教条,比如有些地方还有体罚学生的现象存在,这是需要改变的。综合来说,最简单也是最关键的还是提高教师素质。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很多的问题包括所谓的落后学生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存在了。因为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定义都不一样,处理方式自然也会有别于现在的状况。
  《中国教师》:目前,国内陆续有一些私塾、学堂出现,而“在家上学”的孩子想回归校园也缺少政策支持,在这两方面是否需要立法的规范和支持?
  冯虹:我觉得这倒是应该有的。我不知道目前有没有统计显示我们国内的学堂和私塾有多少?它们负责的学生有多少?占总体受教育人群的比例有多少?但我想,我们的学校以后倒真的是可以打开这样的一扇窗,根据学生的需要,比如两年前学生因故离开了学校,两年后突然返回,学校就需要敞开这种学制,让学生可以再回到学校继续接受教育。那么,我们相应的就需要有一些关于这个方面的教育立法,允许学生的这种情况发生。在公办校,我们要普及基础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即使学生选择离开,学校也应该保留他的学籍,当他再回来的时候能够及时承认。因为我们国家还是比较看重学籍的,学生在离开学校一段时间之后还能够返回来延续学业,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的教育,只要孩子个体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有利,那么这种教育形式就应该是正确的。所以,我觉得首先要对学堂、私塾这类的民间教育机构进行规范,使之作为我们国家的辅助的教育方式存在。同时,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应该允许学生能随时回来。如果回到学校来接受教育,学校是要欢迎的,也就是说学校要能有这样的胸怀接受学生的离“家”返“校”现象,让学生顺利回到学校接受正常的教育才是我们所期望的。
  我对具体法律法规方面的内容没有太多研究,但是我觉得有个通行渠道的保证就可以了,立法的意义应该不会太大。毕竟“在家上学”的返校问题除了回校正常上课,还有一种就是主要针对的是我们国家的升学体制,小升初、中考以及高考。目前国内的教育还是很看重学历的,大学还有学位的问题。那么,这对于“在家上学”的孩子来说就需要一个获取的渠道,比如在家上学的孩子可以参加某种考试,只要达到了要求,教育机构就可以给他颁发毕业证。能够帮助在家上学的孩子顺利地拿到国家认可的学历,我觉得这方面的规定还是应该允许的。
  (责任编辑:叶水凌)
其他文献
小学品德学科内涵丰富,包括许多社会常识、道德规范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认知。假如光靠书本所提供的内容和素材,缺少一定质量的资源建设和素材拓展,尤其是生动形象的教学素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就会使教学对话不能畅快自由,课堂气氛不能融洽和谐,学生参与也自然无法热情投入。  其实,品德课的教学素材无处不在,社会、学校、家庭、班级,甚至是在课堂上,只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用一颗敏感的心去体会,都能从中寻
周作人本是中国现代史上响当当的大人物,五四新文学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很难设想,若没了周氏兄弟,中国的新文学将会是何等模样。也许是泄露了天机,以“作人”为名的他,偏偏在做人上不那么成功。且不说他落水成了汉奸一节,单单是既“谢师”又“破门”一事,就足以叫后人精神痉挛、咋舌不已了。  秦牧先生在《谢本师》一文中这样说:“以我们百年来的思想史上,那几回可怕的‘谢本师’的事件为例罢!清末俞曲园曾以‘治小学不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其协作意识和自主能力。那么,怎么样才能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在教学设计中呢?笔者结合“有丝分裂”教学案例进行一些深入的实践和反思。    一、“课伊始,趣亦生”——创设问题
山西省教育厅:  “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对我省教师培训工作无疑起到了示范引领、雪中送炭的巨大作用,但实施过程中新老问题也得到集中暴露。如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问题,中小学校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支持问题,大面积培训的后勤保障、专家团队、实训基地等问题,顶岗大学生的生活与实习指导问题等。今后工作应力争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1.对教师参加培训及其作用发挥有更明确的奖惩政策规定;  2.对中小学校长安排教
驻鄂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  “建议仿照‘经济特区’的做法,在全国选择若干个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区域,由中央确定为国家教育特区,赋予一系列权力和优惠政策,允许这些区域在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中先行先试点。”    支持方:  驻鄂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可以选择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域进入教育特区  其一为省级行政区域(含直辖市),其二为较低层级(市州或
和于漪老师接触过的人都会被于老师的生命状态深深地感动。她已经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但她依然活跃在教科研一线。她已经没有任何职衔,只是一位退休教师,但在上海普教领域,其影响力却是不可替代的,其声望却是无人能及的,而这都是因为于漪老师的生存方式。我们都知道上一两堂好课不难,难的是不断地上出好课,上出几千堂好课;做一两次报告不难,难的是不断给人启迪;发表一两篇文章不难,出版一两部著作也
每一间教室也应该放尸个诗人,一个教室里同时有一个诗人,还有一台电脑,让他们共存……我们确实非常有必要使两者保持平衡:高技术和高格调。我们的技术变得越技术,我们就越需要诗人。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我们将进入一个什么时代》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文化渗透在整个中国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渗透于我们血液里的一种民族意识、一种挥之不去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于漪老师经常喜欢引用柏拉图“洞穴里的囚徒”①作为隐喻来回答这一问题,而这一切实际上就是对于生命的发展、灵魂的提升的关注。但是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教育的这种本质诉求就会迷失在世俗功利的茫茫苍苍的丛林里。环顾周围,由于思想的缺位,有多少人不是对育“分”兢兢业业,对育人置若罔闻?在这些人的心目中,教育不过是为稻粱谋或邀取名利的工具,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和精神期许在这些
“爱”就一个字。在美丽的水电城——宜昌,在“全国首届小学作文教学论坛”的现场,在王崧舟老师的作文教学课堂,这一个字,被演绎成了一篇篇动人的文章。我有幸亲历了这个演绎过程。或许,是这诗意的课堂触动了灵性的绽放,我很自然地联想到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三重境界”,这里,也想用这充满诗意的境界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感悟。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师:请拿出一张准备好的纸,这
《中国教师》:郑教授,您好,主管妇儿工作的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曾在今年三月份提出“将在中小学校试点实施女性教育”,围绕此话题,社会上争论很多,请问您怎么看待“推行女性教育”?  郑新蓉:如果说是由广东省妇联提出,我认为这件事还是挺有意义的。到目前来看,在男女两性发展的方面,尤其是针对女性所面临的困难和困境,来提出关注女性的教育,这一点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发现问题总比不发现问题好。社会上存在的诸多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