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应用意识及其培养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inyu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作为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随着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新的课程标准把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总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数学应用意识的内涵
  数学应用意识是应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心理倾向性,它是基于对数学的广泛性特点和应用价值的认识,每遇到一个现实问题就产生用数学知识、方法、思想尝试解决的冲动,并且很快地搜寻到一种较佳的数学方法解决之,体现运用数学的观念、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动性。具体地说,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当主体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地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其二,当主体接受一个新的数学理论时,能主动地探索这一新知识的实用价值。其三,能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并且能敏锐地直觉和洞察其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
  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1、注意挖掘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再现数学的抽象过程
  数学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数学有血有肉地表现出来。事实上,在我国小学数学课本中,有一些概念和问题解决的方法都是通过实际问题和实物模型引入的,不能把“由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概念”仅仅看作引入的一种方式,而忽视引入过程中的抽象、概括、分析。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可以从教材中的这些应用因素入手,有意识地挖掘它们,进一步提出或构造一些(哪怕是很浅的)数学建模问题,把它们安排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2、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提出、构造问题
  数学问题除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习题”外,又有新的广度和深度,过去,由于我们忽略了“问题”独特的教育价值,使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相脱离,学生难以用其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所以,适当地给形式化的数学问题赋予实际意义,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也缩小了“形式化”的数学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学生学会数学地提问和思考。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构造一些问题。
  3、鼓励学生去猜想,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学生有机会进行数学猜想时,他们便与数学的实际过程非常近了,与数学的实际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并不都是完全确定的,学生到了社会上,所面临的问题大多是预先不知道答案的,甚至不知道是否会有答案,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实际数学问题的方法,学生进行数学猜想的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研究的真实过程。如:笔者在教学“球的表面积”时,引导学生从削苹果皮入手,通过猜想、验证,从而推导出球的表面积公式。
  数学是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育就是数学文化的教育。数学教育的意义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数学文化修养。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了解到事物的本质,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才是数学教育的真谛。
  4、在应用题教学中加强“数学应用于现实”的教育
  解题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是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
  我们认为,结合所学知识适时地加入一些与实际联系密切的应用题,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良好途径。在这一方面,有关的论述较多,无须笔者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应用题教学中常存在这样的“应用”假象——在学生刚刚学完某一知识以后,就给出一个“应用题”,要求学生给予解答。这种所谓“应用题”,只不过是机械的辨别、模仿和重复,强调的是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注重的是一招一式的训练,而忽视应用过程的分析、抽象、概括,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排除这种“为应用而应用”的假象。
  我认为,无论如何改革,数学教育始终应该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理念和数学学科的本质。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时刻牢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明确义务教育主要是面对大多数学生的。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数学教育,其目标不是培养科学家(更不是数学家),甚至也不仅是培养大学生、脑力劳动者,因此其内容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进一步学习或考试升学打基础,而应该是使广大的劳动者认识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自己有能力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
其他文献
班主任这一角色,绝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轻松讲清楚的。班主任的工作时常面临着太多确定与不确定的因素,加之班级管理对象的复杂性等等,都使这项工作变得复杂多变,苦恼了无数班主任。不论是曾经付出了心血还是不负责任放任不管的班主任,都开始感慨:“学生,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学生,知识的来源渠道多、更新快,每一天都有许多新的观念充斥着他们的头脑。他们是挑剔却善意的一群,他们有时无法完善自我,却苛刻地要求老师是一个完人。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之下,许多人措手不及,只是盲目被动地将新课堂单纯理解为形式上的改动,结果出现了教学的无效化和低效化。本文旨在通过现身说法探究新课堂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课堂 高效 模式  当前,新课程改革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我所在的区县也在改革之列。在改革浪潮的袭涌之下,继续坚守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然而,在理念更新、思路转变的过程中,许多
期刊
【摘要】新课标指导下编写的初中语文教材,强调开放性学习。只有用智慧型教学观、有效知识观、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观、发展性的评价观等现代理念指导编写学案,才能使开放性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新观念 指导 学案  初中语文新教材,是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编写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开放性学习。这就是说,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必须有新方法、新手段、新思想、新措施。新思想是使用新教材的灵魂,新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做到哪几方面呢?  一、要加强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改力度的不断加大,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充分掌握更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发现在课堂上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关键所在。  一、“激趣”在课始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
期刊
识字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但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我认为更应该培养他们的识字兴趣。俗语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学习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果。现在的教材安排了多种形式识字,目的无非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呢?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
期刊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作文素材  小学生的生活可分为学习、活动、交际等方面。学习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其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听课、作业、搞实验、思考问题、请教老师等。这些经历、体会都会对自己有所帮助、启发,只要学生认真思考总结,在学习中做有心人,生活中处处都是作文素材。  学生除了上课之外,还会参加一些活动,如:
期刊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学生数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素质教育贯彻于数学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也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
期刊
“学贵有疑。”有疑问产生是进行思考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前提。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捕捉“提问的契机”,培养学生“不但敢提问、会提问,而且爱提问”的习惯。  一、以问引问  一堂课开始,教师可以以问引问,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
期刊
我从来没有想到,一些不起眼的细节竟会有这么大的作用,对事情,对生活乃至对人生会有这么大的影响。我曾经喜欢“大礼不辞小让,大行不顾细谨”的所谓“豪放”,但当我豪情满怀地走出师范院校的大门,第一次拿起教鞭走上三尺讲台时,当我面对缠绕在我身旁的或质疑或渴求或信任或崇拜的目光时,我渐渐感到我迈出的每一步都应该是谨慎而坚实的。眨眼间,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经历了一些事情,懂得了一些道理,我才发现原来“细节决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