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浙江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材《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三章第一节。主要介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以及在VB程序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必修内容《信息技术基础》。其中,第三章第四节《算法及其实现》整合到选修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中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程序设计语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悉对象、属性、事件、事件驱动等概念并学会应用;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程序的需要,确定对象及其属性,选择事件并编写代码完善事件处理过程,实现程序功能;能在程序的调试过程中,发现错误并修正,在程序开发的过程中,体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程序开发的基本过程,在程序的不断调试中感悟成功是不断努力的结果;享受程序设计的过程和结果,保持对程序设计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象、属性、事件、事件驱动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难点:根据程序功能,设计对象及其属性,选择事件并编写代码,完善事件处理过程。
四、教学过程
1.游戏开场,娱乐学习两不误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找不同”的小游戏。
游戏内容为:找出图1和图2的1处不同,并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
这是个简单的小游戏,学生很容易发现不同之处,但他们都习惯用手指着图片说哪里不同,用语言描述则是:最右边的圆环颜色不同。如果圆环的数目较多,要指定某一个圆环用方位词来表示,就比较困难了。
师:图中有5个圆环,其实我们可以给每个圆环取名字,如从左到右分别为圆环1、圆环2……圆环5。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图1中圆环5的颜色是红色,图2中圆环5的颜色是粉红色。这样描述的对象就很明确了。如果将图1中“圆环5的颜色是红色”这句话用代码描述为:圆环5.颜色=红色,那么图2中“圆环5的颜色是粉红色”这句话用代码怎么描述呢?
生:圆环5.颜色=粉红色。
师:其实,我们讨论的是同一个对象,只是颜色不同,其他的特征(如半径、厚度等)都一样,这些特征就是这个对象的属性,用来描述对象的状态。
设计意图:“找不同”游戏吸引了学生,课堂气氛也随之变得轻松而愉悦。学生在“玩中学”,掌握对象、属性的概念理解以及代码的描述就变得轻松简单,也为程序设计中对象的介绍和应用做好了铺垫。
2.图形变又变,VB来做主
(1)欣赏小程序,试问VB是什么
师:再来看一个用VB语言设计的“图形变又变”小程序(如图3),如何玩这个小程序呢?
学生一致认为单击“变色”和“变?”这两个按钮。教师演示单击“变色”按钮,圆的颜色由红色变为绿色。再单击“变?”按钮时却发生了意外:当鼠标移动到按钮上,还没有发生单击操作时就发生了变化,红色的圆变成了绿色的正方形。
设计意图:根据一般的操作习惯,单击按钮是很自然的事,目的是突出按钮上发生的动作,为事件的介绍埋下伏笔。当鼠标移动到“变?”按钮上时图形变了,这是出乎意料的。原来按钮上还可以进行其他操作,从而引发学生疑问:VB语言究竟是何模样?
(2)VB可视化界面,对象是主角
教师启动VB并介绍界面。利用双击控件工具箱中的文本框控件、标签控件、按钮控件,在窗体中产生2个文本框、2个标签、2个按钮。
师:在窗体中有几个对象,共几类?
生:6个对象,共3类。
师:类就是对相同性质的一批对象的一种抽象。2个文本框(Text1和Text2)同属文本框类,它们具有相同的属性,但是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属性值,如将Text1的Text属性值设为“hello”,将text2的Backcolor属性值设为”
本课选自浙江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材《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三章第一节。主要介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以及在VB程序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必修内容《信息技术基础》。其中,第三章第四节《算法及其实现》整合到选修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中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程序设计语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悉对象、属性、事件、事件驱动等概念并学会应用;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程序的需要,确定对象及其属性,选择事件并编写代码完善事件处理过程,实现程序功能;能在程序的调试过程中,发现错误并修正,在程序开发的过程中,体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程序开发的基本过程,在程序的不断调试中感悟成功是不断努力的结果;享受程序设计的过程和结果,保持对程序设计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象、属性、事件、事件驱动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难点:根据程序功能,设计对象及其属性,选择事件并编写代码,完善事件处理过程。
四、教学过程
1.游戏开场,娱乐学习两不误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找不同”的小游戏。
游戏内容为:找出图1和图2的1处不同,并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
这是个简单的小游戏,学生很容易发现不同之处,但他们都习惯用手指着图片说哪里不同,用语言描述则是:最右边的圆环颜色不同。如果圆环的数目较多,要指定某一个圆环用方位词来表示,就比较困难了。
师:图中有5个圆环,其实我们可以给每个圆环取名字,如从左到右分别为圆环1、圆环2……圆环5。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图1中圆环5的颜色是红色,图2中圆环5的颜色是粉红色。这样描述的对象就很明确了。如果将图1中“圆环5的颜色是红色”这句话用代码描述为:圆环5.颜色=红色,那么图2中“圆环5的颜色是粉红色”这句话用代码怎么描述呢?
生:圆环5.颜色=粉红色。
师:其实,我们讨论的是同一个对象,只是颜色不同,其他的特征(如半径、厚度等)都一样,这些特征就是这个对象的属性,用来描述对象的状态。
设计意图:“找不同”游戏吸引了学生,课堂气氛也随之变得轻松而愉悦。学生在“玩中学”,掌握对象、属性的概念理解以及代码的描述就变得轻松简单,也为程序设计中对象的介绍和应用做好了铺垫。
2.图形变又变,VB来做主
(1)欣赏小程序,试问VB是什么
师:再来看一个用VB语言设计的“图形变又变”小程序(如图3),如何玩这个小程序呢?
学生一致认为单击“变色”和“变?”这两个按钮。教师演示单击“变色”按钮,圆的颜色由红色变为绿色。再单击“变?”按钮时却发生了意外:当鼠标移动到按钮上,还没有发生单击操作时就发生了变化,红色的圆变成了绿色的正方形。
设计意图:根据一般的操作习惯,单击按钮是很自然的事,目的是突出按钮上发生的动作,为事件的介绍埋下伏笔。当鼠标移动到“变?”按钮上时图形变了,这是出乎意料的。原来按钮上还可以进行其他操作,从而引发学生疑问:VB语言究竟是何模样?
(2)VB可视化界面,对象是主角
教师启动VB并介绍界面。利用双击控件工具箱中的文本框控件、标签控件、按钮控件,在窗体中产生2个文本框、2个标签、2个按钮。
师:在窗体中有几个对象,共几类?
生:6个对象,共3类。
师:类就是对相同性质的一批对象的一种抽象。2个文本框(Text1和Text2)同属文本框类,它们具有相同的属性,但是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属性值,如将Text1的Text属性值设为“hello”,将text2的Backcolor属性值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