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 会读 巧读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of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多年从事语文教学,深知朗读素质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把朗读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说明朗读的重要性已经在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身上达成共识。《新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要求七~九年级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建议“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的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强体验和领悟”。而且还确定“七~九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其中文言诗文50篇(段);中国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30篇(段)”。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中有五个“单元提示”明确提出朗读教学的要求。由此不难看出,改革后的语文课程极为重视朗读训练。
  现在学生的朗读现状如何呢?经过观察,我发现学生朗读情况并不乐观。我所教的是普通班,底子较为薄弱,大部分学生不重视朗读,甚至害怕朗读,追根究底,他们不会朗读。普遍存在以下五种不规范的朗读习惯:一是趴读:朗读时趴在桌上,胸腔被压住,声音放不出来;二是乱读:朗读时添字、漏字、错音、倒字频繁,结结巴巴;三是抢读,即在读书时故意加快速度,形成争先恐后的气氛,不顾及感情的表达;四是唱读,声音虽响,但节奏一致,变化不大,只是那几个音调的简单重复,不管长句、短句,也不论内容变化与否,都连续不断地、整齐划一地唱下去;五是念经,这部分学生本不愿开口,迫于老师在身边便把“默读”改了,虽然看到他嘴在动,却听不清在读些什么。种种不良习惯表明让学生们学会读书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呢?
  
  一、乐读激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让他们乐读。①名人故事以立志。我向学生介绍了诸如希腊讲演家德摩斯梯尼口含石子练演讲;水均益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主持人,每天都要朗读一些文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清华大学的教师张立勇“学英语就好比刷牙,你得开口”;“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open your mouth”等故事,从名人效应上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②诗句俗语以明理。我在讲课的间隙介绍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腹有诗书气自华”,“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明确朗读对培养语感和积累知识的重要性。③情景教学以娱情。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如播放名家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欣赏、比较不同风格的朗读效果,达到提高欣赏水平进而激发学习兴趣。④竞赛活动以激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竞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我结合当下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举办了男女生对抗赛、小组对抗赛、超级女声、快乐男声选拔赛等形式的朗读比赛,参赛范围有个人、小组、男生、女生、全班覆盖面广,无一遗漏,全面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兴趣。
  
  二、会读养情
  
  在朗读过程中,仅仅是调动起积极性,声音洪亮是远远不够的。朗读是一种教学手段,运用得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是学生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来说,朗读是一种高效的综合;对学生来说,是主动性、主体性甚至是创造性的显现。因此,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要让学生会朗读以培养健康的情感、增强语感能力,还要在朗读技巧方面加以指导和训练。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首先,我从最基本的坐姿入手,告诉他们正确的姿势应身体端坐,胸离开桌沿,双手拿书,这样才有助于胸腔发音,而且对身体发育有益。每次学生朗读时我都在班上巡视,发现坐姿不对者就拍拍其背,暗示其坐好,促使学生改掉趴读的坏毛病,朗读声音也放开了。其次,训练学生用普通话准确朗读,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停顿恰当,吐字清楚,音量适当,语速适宜。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循序渐进地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如(1)学习读出节奏和重音:七年级上册有不少诗歌,尤其是现代诗就占了六篇。现代诗的节奏比较复杂,抒情色彩比较重,读出节奏,读好重音,显得尤为关键,我通过自身或录音的范读教会学生节奏的划分、重音的确定。告诉他们有的是按章节来划分的,两字一拍,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有的是按意义划分的,依内容而定。如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重音的确定方面,是根据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定的,朗读时一方面语气要加重,另一方面,在重音之前或之后有适当的停顿或拖音,这样,重音的表达效果更加鲜明。如“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启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2)学习读出语气,读准语调。这是朗读教学的一个难点,我通过一些重点语句的分析告诉学生,要读出语气、读准语调,就要揣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体会他在不同情境之中的情感。如我重点分析了《在山的那边》四个问句的语气处理。第一句,“——山那边是什么呢?”第一节写出了“我”的向往和困惑,这种困惑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终于,有一天“我”向妈妈提出疑问,这是孩童时代的“我”充满好奇的询问,所以要读出天真、好奇的语气。第二句,“哦,山那边是海吗?”妈妈回答了我,但并没有满足“我”的好奇心,“我”望着远处的群山,若有所思,自言自语的反问。这句要读出得到妈妈的回答后不太相信的语气,尤其“哦”字语调要上扬,用带有些幻想的感情来读。第三句,“妈妈,那个海呢?” “我”本希望看见大海,兴致勃勃地独自一人去爬山,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看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有的同学用带着责怪、怨恨的口吻朗读这句显然不太恰当,妈妈一般不会欺骗自己的孩子,所以应该是没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问妈妈。第四句,“在山的那边,是海吗?”长大了,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遥远,但是并非虚无缥缈。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长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而有些读者仍然还像当年的“我”一样对理想带有怀疑,所以这是诗人模拟读者在问,以引出下文充满信心的回答: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因此在感情处理上和第一处不完全一样,应该用的是成年人的口吻,怀疑的态度来读。
  
  三、巧读激情
  
  乐读、会读还不够,还应掌握“巧读”的方法。巧读是用事半功倍的方法让学生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
  首先,是朗读训练的巧安排。朗读训练是要反复地读,但如果只是机械地反复训练,学生容易厌烦,因此我利用竞赛的形式展开,如古诗朗读竞赛,即让学生选取课后古诗中的一首参赛,这样自然就会有相同的竞赛篇目,而相关的同学就会取长补短,达到训练目的。还如现代诗、散文朗读竞赛等,把体裁一致的课文放到一起,让学生集中训练,学会朗读。纯粹靠朗读技巧读出来的感情只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这样硬生生的技巧难以培养真情实感。只有去真实地体验、思考,才是真正的学习。因此我在网络上寻找不同风格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听后分析他们的朗读是否符合课文意境或是否把作者的情感准确地读出来。对于小说这些对话比较多的课文则是采取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让学生训练。总而言之,在训练中利用欣赏、竞争的形式学习朗读,寓教于乐。
  其次,是朗读内容的巧设计。有些课文比较长,全篇朗读费时费力,学生读起来往往虎头蛇尾,达不到预期效果;还有些课文详略突出。因此在上课前我设计好了朗读的内容,准则是篇中抓重点段,段中抓重点句。做到文中的核心语段、抒情语段、点明中心的语段、表达出作者观点的语段多读,不长篇累(lèi)读。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易于把握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如在教《荷叶母亲》的时候,我让学生把四、五、六段读了两遍,第一遍让学生明白文段内容,第二遍要求把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感人情景读出来,最后一段点明主旨深化中心,作者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为了更好地读出语调语感,我让学生读了五遍。
  第三,朗读问题巧布置。在上《春》这课时,我先问学生:“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几句?”“你觉得哪几句写得最美?”“你最想读哪几句、哪几段?”“你想怎么读?”然后给时间让学生找出自己最想读的部分来练习。接下来这自由读的时间可以说是学生读得最带劲、最仔细、最用情的时候。他会把整篇课文翻来覆去看上好几遍,找出最能展示自己朗读水平的片断来;会把七情六欲全用上来训练,以求读得感人肺腑,……这时的场面对学生来说可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最后让胸有成竹的学生进行发挥表演。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朗读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乐读、会读、巧读。(责任编辑:梁 媛)
其他文献
摘 要: “虚·实互补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由真实教师组织,许多虚拟教师辅助,二者形成一个指导共同体,在教学中相互补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该教学法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出一种新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 自主学习;真实教师;虚拟教师;虚实互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培养学
摘要:《物质的比热容》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其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十分困难;教学过程中应改进实验方法,更换实验器材,优化实验过程,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建立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深刻地认识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同时也能缩短实验时间,提高实验精确度和课堂效率,笔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后,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比热容;实验;优化    “物质的比热容”是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开始。因此,岳麓版和原人教版教材都设置了《鸦片战争》一课。但同样是这一课,两种版本的教材确有着诸多的不同点,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作者试图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两个版本的区别,以领悟新课程的魅力,这对于教师把握新课程体现出来的新范式、新史观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工作。    一、两种版本教材的区别    1.两种教材的体
人社部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  【本刊讯】近日,人社部尹蔚民部长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全力以赴做好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人社部各部门要具体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增强大局意识,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二是增强改革意识,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三是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增强责任意识,全力抓好职业教育培训各项工作。  第十届“振兴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大力发扬井冈山精神,加强创业教育。在高中阶段,以高中政治课程为切入口,利用创业教育为支点。借助政治教育教学模式这一杠杆作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完善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中政治教育教学;支点;和谐社会    “创业教育”的概念是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率先提出来的。创业教育(enter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测量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矛盾,体验统一  1.体验统一单位 
摘要: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的变革,是实施新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只有在探索中前行,在反思中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理解和贯彻新课程理念的精髓。  关键词:目标;活动;合作;探索;评价    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发现英语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你问我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合作创新”,“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参与”,学生的个性得到了
一、地理试题评析    1,地理试题分值比例与考点结构分析  宁夏卷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地理试题2008年与2007年相比在分值上无大的变化,选择题共11个小题,分值仍为44分,非选择题部分第36题占28分(2007年32分),第37题占28分(2007年24分)。命题范围为必修1~3和初中地理相关内容,选修教材未列入其中。选择题44分,其中人文地理占24分(2007年8分),自然地理占20分(
摘 要:以教学中不太引起重视的人教版必修2社会生活史教学为例,通过利用图片直观展示社会风貌,立足身边实际生活促进体验,结合社会热点引发深层思考,联系已有知识深化探究,结合教学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并且营造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使得智慧共同激荡生长。  关键词:生活化课堂;社会生活史;体验;探究  中学历史教学要立足于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这不仅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吻合
摘 要: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科书已在全国普遍使用,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为指导,教材编写的版本也多样化,无论是目标设计还是编写体系的设计都进行了创新,更加生动灵活。从专制到法治的艰难历史过程中,民主与法制内容可以说是政治史中永恒的主题,以怎样的角度去理解高中必修一政治史,来宏观把握法制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尤其对世界古代史中罗马法内容的学习,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法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