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教学中不太引起重视的人教版必修2社会生活史教学为例,通过利用图片直观展示社会风貌,立足身边实际生活促进体验,结合社会热点引发深层思考,联系已有知识深化探究,结合教学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并且营造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使得智慧共同激荡生长。
  关键词:生活化课堂;社会生活史;体验;探究
  中学历史教学要立足于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这不仅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吻合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服务人生”。我们的历史课程中存在着大量资源急待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去开发,从生活中选取一些新鲜活泼的素材,或从历史中摘取一些生活化的材料,打破历史与现实的界限,为历史解读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促进学生在生活化的历史课堂中体验、反思、探究,利于学生在历史的场景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而新课程中社会生活的关注也体现在了必修2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史专题的设立。通过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程,介绍了衣食住行、通讯、大众传媒等比较典型方面的内容,感受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巨变,发现生活现象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因素,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形成顺应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如今,社会生活史也渐渐进入史学家的研究视野,新高考中这方面的试题也渐渐多了起来,从应对考试的角度来说,也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近三年的江苏高考题我们发现了一大亮点,就是连续三年非选择题的第一题都是有效地将社会生活同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将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与现实生活方式联系了起来,切入点小,设计精巧,史料选择于当时人的笔记,真实可靠而独具匠心,让学生感到历史并不是指遥远的过去,也不仅仅是伟大人物的舞台,使学生更加关注大背景下的小人物的命运,关注不同阶层人的生活,感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们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变化产生的深刻影响。
  一、利用图片直观展示社会风貌
  图说历史对青少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哪怕是最不用功的学生都会把书上的图仔细观赏,在这样一个读图时代,我们可不可以让学生享受到这样愉悦的学习呢?我们还能不能把历史呈现得更为鲜活有趣呢?
  这副畸形的脚给了学生们极大的震撼,他们很早就听说过“三寸金莲”,但是从来没有真正看到,这张图片让学生们更加深切认识到了封建主义对人民身心的迫害,从而感受到我们今天生活的美好。
  ■
  这是冯如和他的飞机,有同学很容易把中国民航业的起步错解为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这幅图一展示,学生就明白了这样的飞机怎么能供民航使用呢?只能标志着航空事业的开始。
  ■
  二、立足身边实际生活促进体验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的过程是我们主动探索,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各种体验活动,促使学生对历史问题有更清晰深刻的认识。
  例如,讲到近代西式住房开始出现时,我举了我们学校旁边的濠南路上张謇先生的濠南别业,这是我们每个学生往来学校都会看到的西式建筑。在讲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建设的公路大桥,很多同学就和我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我们南通人的骄傲——苏通大桥。在讲水运事业的发展时,我又结合了我们南通港的兴衰史。八十年代的南通港异常红火繁忙,到了九十年代,在公路交通的冲击下,南通——上海的夜班航线就取消了,只剩下很少的高速客轮班次。到2000年以后,随着城市规划的变迁,南通港一带就渐渐人流稀少。可以说南通港的兴衰史折射出新中国水运事业的发展史。再如,讲服饰变迁的时候提到我们的蓝印花布。可以说乡土史本身就源于生活,将乡土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与社会生活史相结合,不但可以深化对社会生活史的认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当今社会,影视、网络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我们这个专题就涉及影视、网络的发展普及。我们在讲授时,何不利用学生已有的信息呢?例如,在解释欧洲风格的裙子时,我提到了电影《黄飞鸿》里的十三姨,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在讲建国以后我们家居的简单陈设时,我介绍了导演冯小刚在拍摄《唐山大地震》时向全国各地征集当时的家居摆设,让学生明白影视艺术者对历史的尊重。在讲到交通工具的变迁时,我让学生回忆《人在囧途》中主人翁为了过年回家所使用的交通工具,简直就是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一次大展示。学生们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提到中国电影的发展史时,我从人物刻画的角度给学生讲述了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塑造的“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到后来80年代中期以后张艺谋、陈凯歌等作品中对人性的充分挖掘,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电影的成熟。还有四大名著被搬上屏幕,我让学生发表了对名著翻拍的看法,一直以为学生更喜欢新版的时尚,可学生们大都反映新版比较“雷人”,而老版更经典一些。
  再如,讲到剪辫子,我先给学生介绍了清初多尔衮的“剃发令”,让学生从当年的血雨腥风中体会到发型问题的严肃性,然后学生就顺理成章地理解了辛亥革命时剪辫子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同时也能理解学校对学生发型问题规定的合理性。没想到我的课堂还能起到规范学生言行的作用!
  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认知背景、独特的个体感受走进历史课堂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它、激发它,让学生更愉悦地学习。
  三、结合社会热点引发深层思考
  历史绝不是冷冰冰的,生活赋予了历史课堂一定的温度,社会热点问题也使历史课堂生机盎然。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透过现象来形成自我的见解,通过引导反思来培育历史意识。
  例如,讲到改革开放以后的“菜篮子工程”,展示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后,我提及了最近百姓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培养了学生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有学生发言说,那些给食品添加“三聚氢氨”“苏丹红”及做“染色馒头”的人应该都是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可就是由于道德的严重滑坡,我们把人类自己置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在讲“安居工程”时,我提到了当今非常敏感的房价问题,也许学生还不能完全明白这个问题,但是我的课堂可以引起他们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从而加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在讲到网络的普及时,我们分析了互联网的优势和弊端,同学们都关注到了网络犯罪问题与青少年网瘾问题,我清楚有些同学是深受上网成瘾之害的,我告诉孩子判断是否成瘾的标准是你控制网络还是网络控制你。我告诫孩子人不能为物所累,不能成为网络的奴隶。从孩子渴求自由的心态出发,这样的劝诫更能贴近孩子的心灵。
  四、联系已有知识深化探究
  教师们在教授这套人教版的新教材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的困惑是教材本身模块设计的弊端,造成了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人为割裂,所以在授课时,我特别注意到知识的迁移,强调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讲到服饰变迁的时候,我通过视频让孙中山讲述中山装的设计理念,蕴涵了民主革命的精神。讲建国以来的服饰变迁,我引导孩子回顾了共和国史,孩子们看到了意识形态在服饰上留下的痕迹。接着学生们不断地自主发现着:从饮食习惯上发现了南北方农业生产的不同特点,从粮票布票上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影响,通过各地的传统住宅了解了各地的风俗环境,从温饱问题的解决联想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从剪辫子看到了和封建政府决裂的坚定决心,从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想到辛亥革命的背景——四川保路运动,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建为中国航运业的起步得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从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有线电报线了解台湾的归属变迁,从报刊业的发展看近代政党活动的风起云涌,从九十年代的互联网联想到美国的新经济及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史。
  而且,近年来的社会生活试题也体现了一些命题的倾向,很少考查社会生活的表现,其重点要么是认识社会生活反映的时代特征问题,要么是分析引起社会生活变化发展的历史背景问题。我上课时就引用了一道2009年江苏卷第22题:
  22.(12分)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3分)
  【解析与评价】本题主要从近代历史上社会生活中婚姻观念的变化来考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以及经济基础、社会条件以及考生情感观念的价值体现。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根源,培养学生的洞察力。
  生活赋予了历史课堂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应该将自己的智慧注入到课堂中去,并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让课堂成为一种精神的享受,并且将思考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
  [参 考 文 献]
  [1]廖耀良.历史生活化:打造有生命力课堂的尝试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
  [2]姚锦祥.高中历史新课程实践引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演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本世纪最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琼·萨瑟兰说:“歌唱艺术不是看你的技术,而是听你的情感是否进入了兴奋的状态。”可见表达情感是演唱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把你们的感情唱出来!”“下面我们将歌曲有感情地演唱一遍。”然而,许多时候教师说得声情并茂,可学生却依旧无动于衷,他们唱出来的歌声依旧是干巴巴的,毫无感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尤其是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与SPOC(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进一步推进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本文以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为例,探索高职院校在线课程建设的策略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院校 在线课程   课 题: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2017年度高等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高职高等数学在线课程建设与应
摘 要: “虚·实互补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由真实教师组织,许多虚拟教师辅助,二者形成一个指导共同体,在教学中相互补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该教学法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出一种新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 自主学习;真实教师;虚拟教师;虚实互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培养学
摘要:《物质的比热容》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其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十分困难;教学过程中应改进实验方法,更换实验器材,优化实验过程,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建立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深刻地认识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同时也能缩短实验时间,提高实验精确度和课堂效率,笔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后,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比热容;实验;优化    “物质的比热容”是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开始。因此,岳麓版和原人教版教材都设置了《鸦片战争》一课。但同样是这一课,两种版本的教材确有着诸多的不同点,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作者试图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两个版本的区别,以领悟新课程的魅力,这对于教师把握新课程体现出来的新范式、新史观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工作。    一、两种版本教材的区别    1.两种教材的体
人社部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  【本刊讯】近日,人社部尹蔚民部长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全力以赴做好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人社部各部门要具体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增强大局意识,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二是增强改革意识,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三是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增强责任意识,全力抓好职业教育培训各项工作。  第十届“振兴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大力发扬井冈山精神,加强创业教育。在高中阶段,以高中政治课程为切入口,利用创业教育为支点。借助政治教育教学模式这一杠杆作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完善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中政治教育教学;支点;和谐社会    “创业教育”的概念是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率先提出来的。创业教育(enter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测量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矛盾,体验统一  1.体验统一单位 
摘要: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的变革,是实施新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只有在探索中前行,在反思中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理解和贯彻新课程理念的精髓。  关键词:目标;活动;合作;探索;评价    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发现英语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你问我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合作创新”,“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参与”,学生的个性得到了
一、地理试题评析    1,地理试题分值比例与考点结构分析  宁夏卷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地理试题2008年与2007年相比在分值上无大的变化,选择题共11个小题,分值仍为44分,非选择题部分第36题占28分(2007年32分),第37题占28分(2007年24分)。命题范围为必修1~3和初中地理相关内容,选修教材未列入其中。选择题44分,其中人文地理占24分(2007年8分),自然地理占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