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传家远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im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雍坚,是一位知名的济南文献收藏家。在他的家里,除了四处可见的书,还有不少老物件,紫砂壶、瓦罐、瓷枕、搪瓷盘、杆秤、缝纫机、蝇甩子……都是些家用物品,外人看来普通平常,但对雍坚而言,却件件都是宝贝。有几件已传了三四代人,堪称传家宝。这些宝贝之所以能够传承,主要是雍坚家里几代人一贯勤俭持家、敝帚自珍,不随意丢弃家里的物品。
  几十年来,几乎家里所有的物件,或仍在使用,或被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它们有了岁月的温度,承载着家庭变迁,也承载着雍坚和母亲的温馨记忆。
  听“妈妈”讲过去的事
  雍坚的母亲高秀春是中国第一批接受专业学习的赤脚医生,1965年10月,不满17岁的她被选入武城县旧城卫校接受专业学习,三年后开始在家乡德州市武城县高庄村给乡亲们治病,一口气干到2015年,漫长的48个年头。当时的农村缺医少药,更缺基层女医疗人员,除在本村给乡亲们看病,她还经常被邻村的人请去接生。
  “小时候,有一回半夜醒来,发现妈妈不在,很害怕,就哭着去隔壁房间找奶奶,从那以后再也不跟妈妈睡了!”谈及往事,雍坚记忆犹新,坐在一旁的母亲说:“当时只要有人来叫,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都得去看病人。”
  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之前,村里出生的孩子大都是高秀春接生的。在乡亲们的眼里,她是随叫随到的“健康卫士”,因为在村里辈分高,村里人都亲切地喊她“春姑”。久而久之,外村的人以为这就是她的名字,也跟着叫“春姑”。现在,她搬到济南生活,跟老家的乡亲们依然保持着联系。“我妈跟老家的人通电话,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雍坚笑着说。
  谈及老家往事,高秀春说,新中国成立前,爷爷奶奶那一辈家里都很穷,“两个人就三条裤子”一点都不夸张,两个人的衣服不能同时洗,否则替换的衣服不够,出不了门。1968年她结婚的时候,一个梳妆盒、一个衣箱、一套茶具就是所有的嫁妆了。婚礼也只是请亲朋好友喝了喝茶,婚房就是家里的老屋。这是当时家里人尽最大努力给她置办的彩礼。尽管婚礼很俭朴,但婚后生活却很美满。雍坚的父亲雍丕良是平度人,1962年毕业于山东卫生干部学院,当年山东提出支援缺医少药的北三区,他被分配到武城县卫生防疫站,在工作中与高秀春邂逅,两人一见钟情,认识一个月就结婚了,这在今天也算得上是“闪婚”了。几十年来两人相濡以沫,生活和睦。他们俩勤俭持家,尽管不富裕,却过得有滋有味。
  在客厅的一角,摆放着一台擦得锃亮的缝纫机,高秀春坐在缝纫机前脚蹬手转,有节奏地操控着它穿针走线。“这也是从老家搬来的,我用了40多年了。当年人们买不起成衣,都是用缝纫机自己做衣服。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得凭票购买。这种‘上海牌’算是高档的,是托人才买回来的。”高秀春回忆说。雍坚从书橱里找出老相册,从里面竟然找出一张1975年母亲用缝纫机做衣服的照片。照片中的高秀春时年26岁,年轻貌美。“这是当年缝纫机刚买回家时,我爸用相机拍的。我爸喜爱摄影,自己会冲洗胶卷,所以家里留下了很多七八十年代的生活照。”雍坚说。
  雍坚搬过来母亲当年的嫁妆,红色的梳妆盒镌刻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印记,那套茶具中的茶壶也保存完好,上面的花纹依然鲜艳绚烂。“以前农村办红白喜事时,经常把家族中各家的茶壶茶碗敛划到一起混用,我在一大簸箩茶具中发现的这把景德镇产的茶壶,一问还是我父母结婚时买的,就把它拿出来特意留了下来。”雍坚说,尽管少年离家读书,后来又来济南学习、工作,至今已29年,但对家里的老古董却珍爱有加。他从抽屉中取出一本泛黄的本子,这是1968年母亲所记的日记,连母亲都忘了这本日记的存在,上面娟秀的字迹,记录的是令她难忘的青葱岁月。
  “父亲在世时很精细,他把东西都归纳得很有条理,比如照片后面一般都要写上拍摄时间和地点,他这个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对我影响很大的还有奶奶,她知道我喜欢老家什,就把她认为有意思的东西都找出来给我留着,那个红木把的蝇甩子就是这么找出来的,是解放初期从财主家分来的。”雍坚说。
  “70后”记忆里的美食
  老物件唤起了雍坚小时候的记忆,他摩挲着一把硕大的紫砂壶感慨万千。这把紫砂壶堪称他们家的传家宝,“这是民国时,恩县县长送给我老爷爷的礼物,一代又一代人用它泡茶倒水,招待客人。”在雍坚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麦收季节,用它灌满一壶凉白开,提到田间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地收割小麦,汗流浃背,口燥舌干,对着壶嘴痛饮一番凉开水,实在是最惬意的事。当时,收割小麦全靠人力,熟好的小麦趁着天晴要搶收,因为顾不上回家做饭,就把饭带到田里吃。那时最好的饭菜就是白面馒头就咸鸡蛋。
  “麦收前,我奶奶就腌好鸡蛋,就用这个罐子!”雍坚说着向我们展示一个圆肚子瓦罐,“当时,腌鸡蛋是腌鸡蛋的罐子,盛盐是盛盐的罐子,盛油是盛油的罐子,这是我们的油罐子。”雍坚又向我们展示另一个小点的黑釉小罐。“家里用它盛棉油,上小学时,放学回到家,把馒头或饼子切开一道缝,撒上盐,放上几滴熟棉油,就吃着去田里干活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罐子是农村家庭常用的家什,而雍坚的书架上,还摆放着从老家带到济南来的两个罐子。一个是深颜色的青釉鼓腹罐,一个是绘有彩色花纹的红陶罐,浅淡的暖色调泛着暖暖的岁月气息。这是他家里曾用的鸡蛋罐子,“当时鸡蛋是不能随便吃的,总是放在罐子里积攒起来,奶奶用手巾包起它们拿到集上去卖钱,补贴家用。只有打预防针的时候,才能吃上个煮鸡蛋,算是对我忍痛打针的补偿!”
  “没有饥饿感,就吃不出食物的美味。那时农村虽然物质匮乏,但有很多让人快乐的东西,正是因为如此,小时候才对食物有很多期待。”雍坚说,德州扒鸡很有名,但作为德州人,他直到上初二才第一回吃上了扒鸡,还是住校时,在当校长的亲戚家吃的。“戏词上说,‘听说那老包要出京,忙坏了东宫和西宫。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这是章丘版的民间想象。我上中小学那会,对皇家生活的想象是‘慈禧太后可能每天都会吃上一只扒鸡’。”雍坚笑着说。1986年家里承包果园收入上万,成了“万元户”,但还是舍不得花钱。家里每周给一块钱零花钱,在口袋里装一星期还是那一块钱。不是没处花,而是舍不得花。雍坚姐弟俩小时候姓妈妈的姓,姐姐叫高洪勤,他叫高洪坚,他俩的名字连起来,寓意“勤俭”。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持家是无数家庭的优良传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使生活富足也没有理由奢侈浪费,因为勤俭才是生活的本真味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本文老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陈先云)
其他文献
这里,曾经弥漫过甲午战争的硝烟;这里,曾被秦始皇称为天之尽头;如今,这里是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里,就是威海。  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到198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升为地级市,正式成为现山东十六城中的一员,威海可考历史悠久,却也是一座刚过而立之年的新城。她与青山相依,与大海相连。正是山海的结合互补、城市的整洁安逸才使风光旖旎的威海长居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榜单
期刊
提到赏樱,是被誉为“樱花之国”的日本更让你心动,还是开满樱花的武大珞珈山性价比更高?尴尬的现实却是,去日本的机票太贵,武大看花却成了看人。  你不知道的是,在煙台莱阳市姜疃镇,有一处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小村,“樱花”是她的名片,“三季鲜花一季绿、家家门前飘花香”是对她最好的形容,她便是姜疃镇的濯村。  濯村,单听名字,就是美丽之处。《楚辞沧浪歌》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
期刊
“五一”小长假,有千千万万劳动者仍坚守工作岗位,其中有个群体尤为引人注目。大街小巷都是他们奔波的身影,他们行色匆匆,一直在路上,他们就是“快递小哥”。他们穿梭于城市,平凡普通,却兢兢业业。我们专门跟拍了两位“外卖小哥”,以致敬无数个像他们一样拼搏奋进的劳动者。  “双十一”“双十二”网络购物狂欢节,为了节省时间点外卖,加班熬夜点夜宵,诸如此类的线上购物,催生了新的职业——“快递小哥”。他们分属于不
期刊
“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包括的范围很大,从事与人工智能相关算法、深度学习等多种技术的分析、研究、开发,并对人工智能系统进行设计、优化、运维、管理和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都算。说白了,我们都是为智慧生活服务的,为大家共同开启了智慧生活的大门。作为硬件研发工程师的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赵现普略害羞地笑道。“我所从事的硬件研发相当于是为人工智能铺路,只有路铺好了,相关的人工智能应用才能实现。”  2019年
期刊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简称为“BIM”。BIM是整合所有建筑信息的三维数字化新技术。简单来说,BIM就是将房子在电脑上事先模拟建出来,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就是从事BIM创建的人员。  BIM就是将建筑在电脑上事先模拟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把许多可能遇见的问题提前解决,而且还使施工单位参照模型快速施工。  在施工前就能够精确地统计也是BIM的优势之一。这对
期刊
每个人都有仰望星空的权利,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翱翔蓝天的机会。“飞行员”,三个令人艳羡的字眼,承载了多少人儿时的梦想。但是当你真正历经万里挑一的选拔,成为一名飞行员时,就会发现,驾机翱翔蓝天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职责与使命。本期,我们采访了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飞行部二大队205中队责任机长王大卫,他以“安全飞行5500多个小时、累计2800多个航段、运送旅客40余万名”的纪录,完美诠释了一名责任机长
期刊
汽车制造企业车身部焊装车间里,在操作员的操作下,螺柱焊接系统上的机器人便一板一眼地干起活来。它这活儿可是个关键环节,装上这颗螺柱,一些隔热垫、小支架、膨胀水箱等位于驾驶室底部的配件才能安装。在现场,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景松静静地注视眼前的一切,随时准备处理意外状况,俨然是这些机器人的“私家医生”。  “大吊车真厉害,轻轻地一抓就起来。”说起机器人,我们有好多人最初对机器人的印象就是这个大吊车。大吊
期刊
所谓梦想,就是对儿时爱好的一种坚持,在成长的路上,去寻找延伸梦想前进的方向和途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转折点往往仅有几次,而仅有的几次都会为梦想的实现埋下伏笔。  年幼时,我经常去外婆家。外公在学校从事宣传工作,常常给我带回来一些文房用品和刊载书画作品的报刊、杂志,舅舅也给我买了很多蒙学读物和画册,这让我在八九岁的时候就知道了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书画大师。我常把他们的画贴在床头,时常观摩,
期刊
無人机驾驶员是在地面上操控无人机的技术人员,不需要置身云朵之上,就能控制飞机的飞行轨迹。罗恒从事这一行已有十年光景了,是济南最早的无人机驾驶“试水者”之一。  罗恒从小就痴迷于航模。从2004年起,在没有任何人支持、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老师带领的情况下,他完全靠自己摸索,学习航模的有关知识,自己组装,调试,试飞。有段时间,每天早上六点,他就抬着发电机去场地,一直飞到晚上六点,有时连午饭也顾不上吃。
期刊
王圣鲲,出生在美国加州,上大学时第一次来到中国时就对中国一见钟情。当时他就要留下来,但因为在美国的学业尚未完成,只能遗憾离开。大学毕业后,他毫不犹豫选择来济南读研究生,因为对济南的特殊情愫,毕业后又留在济南工作,把这里当作第二个故乡。九年过去了,王圣鲲操着一口地道的济南话,对泉城了如指掌,在这里生活得有滋有味,在朋友眼里他就是“山东人”。  “俺是济南人,家是王官庄嘞”  不见其人,光听其声,会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