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护理流程再造方案在老年髋部骨折中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来源 :重庆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youw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术前护理流程再造方案在老年髋部骨折中的构建及应用。方法:选取该院 2017年3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1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护理方案分为试验组(n=60)和对照组(n=56),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术前护理流程再造方案。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时间)、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出院时、出院3个月后以及出院12个月后髋关节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和首次下床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更低、手术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6/56)相比,试验组[1.66%(1/60)]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出院时、出院3个月后以及出院12个月后评分均显著高于手术前,且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Harris评分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护理流程再造方案运用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可有效缩短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首次下床时间,对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也较高。
其他文献
在我国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农村公共文化政策转型过程中,“村民自办文化”已经成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内生机制进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本文以“国家-社会”为理论分析视角,基于对内蒙古邓村“村民自办文化”实践的田野考察发现: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乡土社会内生主体在国家文化行政部门的政策推进下得以再造,文化供给主体日趋多元,形成了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志愿者、村民等多元主体构成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系统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值此“减负增效”之际,小学美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设计上有所创新和优化,要以减少学生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为核心,积极运用趣味性、游戏性、情境性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展开美术学习。通过整改教学方法和形式,实现对学生的“减负增效”,确保学生的良性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双减”政策背景下创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策略展开讨论。
技能形成方式不仅关乎社会个体技能提升的路径,更关乎一个国家推进技能社会建设,培育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的战略。学徒制作为一种被社会广泛采用的技能形成方式,在近现代百年来“技能中国”社会构建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近现代百年来,中国特色学徒制传承历经了三次大规模演进,依次形成了中国特色学徒制近代形态—过渡形态—现代形态等三种发展形态,其技能形成理论由西方借鉴模仿向本土原创转换演进、技能形成路径由内部形成模
在组织适应性视角下,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面临的组织管理不活、专兼融合不密和教学改革不深等困境,其实质是团队组织治理结构简单性与环境复杂性之间、组织知识同质性与组织创新之间、组织惯性与组织变革之间的不平衡。基于组织适应性理论,提出提高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组织适应性的策略,即优化团队治理结构,增加组织复杂性;专兼教师互补共进,促进组织知识整合;创新模块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深化组织教学变革。
学位
案例:退休职工庄大伯今年66岁。2017年5月,与他共同生活了40多年的妻子突患心梗离他而去。2021年5月,庄大伯打算与离异妇女吴阿姨办理再婚登记手续,但这一打算却遭到了四个子女的强烈反对,阻挠的理由是担心其父一生积攒的财产落入他人之手。思来想去,老人携再婚“妻子”吴阿姨来到公证处,申请办理了婚前财产约定协议公证。情投意合的两位老人在协议中约定,二人婚前财产在有生之年归各自所有,生前有权订立遗嘱
期刊
目的 :探讨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指标的重要性。方法 :选取我院实施静脉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此制定5项护理质量指标,包括患者/照护者静脉知识认知度、静脉炎发生率、药物外渗率、维护中心静脉导管合格率、选择输液穿刺工具正确率等,并加强管理。比较两组静脉炎、药物外渗等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2.0%(1/50)、药物外渗率4.0%(2/5
近年来,随着产业转移力度持续加大,奉化山区农民尤其是老龄留守、闲散居守、缺技蹲守的农民存在就业难、增收难、富裕难的困境,是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弱势群体和帮扶对象。为纾解上述困境,奉化区以推进建设共同富裕特色区为契机,以发展来料加工、加大以工哺农力度为主攻方向,构建居家增收机制,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区已招用居家就业的山区农民1500余人,每人每月新增务工收入1500元以上,整体年收入增加2
期刊
传统山地聚落的乡土民居普遍蕴含地域性智慧,而其自发性营造活动与自适应转型是对地区历时性变化因素的集中体现与动态反馈。浙北山区村落近百年来保持了相对独立的自适应发展模式,并生成了具有独特地域性的民居样式类型,关注其地域性特征的“自组织”生成机制为理解乡土民居演变动因与文化遗产价值提供路径。以浙江北部山区典型村里蛟河村现存乡土民居为研究样本,从自组织的角度认知乡土民居地域性特征的表达,分析其由自发到自